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實際上清兵入關後早已漢化,「同治」應該是出自於《書經.蔡仲之命》:「為善不同,同歸於治;為惡不同,同歸於亂」。 也有人認為「同治」是一種「兩宮太后共同而治」的影射。

  2. 實際上清兵入關後早已漢化,「同治」應該是出自於《書經.蔡仲之命》:「為善不同,同歸於治;為惡不同,同歸於亂」。 也有人認為「同治」是一種「兩宮太后共同而治」的影射。

  3. 同治帝 (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 愛新覺羅 氏,名 載淳 ( 滿語 : ᡯᠠᡳ. ᡧᡠᠨ , 穆麟德轉寫 : Dzai Šun ), 清朝 第九位皇帝 [註 2] ,亦是中國最後一位由先帝遺詔指定繼承皇位的皇帝,於公元1861年至1875年在位, 年號 「 同治 」, 廟號 穆宗 ...

  4. 清穆宗载淳 (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 愛新覺羅 氏( 满语 : ᡯᠠᡳ. ᡧᡠᠨ , 穆麟德轉寫 : Dzai Šun ), 清朝 第九位皇帝 [註 2] ,亦是中國最後一位由先帝遺诏指定继承皇位的皇帝,于公元1861年至1875年在位, 年号 「 同治 」, 廟號 穆宗 ...

  5. 因“同治”年号在满文称之“Yooningga Dasan” ,Yooningga意为“共同”, Dasan 意为“政治”,直接翻译成汉文看似“共同而治”,故有称同治年号的意思是代表“两宫太后共同而治”,此言可能有误。

  6. 實際上清兵入關後早已漢化,「同治」應該是出自於《書經.蔡仲之命》:「為善不同,同歸於治;為惡不同,同歸於亂」。 也有人認為「同治」是一種「兩宮太后共同而治」的影射。

  7. 同治 清朝第十位、清軍入關後第八位皇帝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年號,對應年份為 同治 元年 (1862年)至 同治 十三年 (1874年),前後共13年。 同治 帝為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和...

  8. www.wikiwand.com › zh › 同治同治 - Wikiwand

    同治 清朝第十位皇帝清穆宗载淳的年号,前后共13年。 清文宗駕崩後,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等人聯合發動了祺祥之變,肅清了顧命八大臣勢力,也將原擬的祺祥年號廢除,改為同治。

  9. zh-classical.wikipedia.org › wiki › 同治同治 - 維基大典

    同治 - 維基大典. 今本 (此為底本,未經審校) 同治 ,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 之 年號 也。 始於 一八六二年 ,止於 一八七四年 ,凡十三年。 大事. 同治三年 , 曾國藩 率 湘軍 陷 天京 , 太平天國 亡。 生. 卒. 紀年. 一類 : 清年號.

  10. www.wikiwand.com › zh-cn › 同治帝同治帝 - Wikiwand

    同治帝 - Wikiwand. 中国清朝皇帝 / 维基百科,自由的 encyclopedia. 清穆宗载淳 (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 爱新觉罗 氏( 满语 : ᡯᠠᡳ. ᡧᡠᠨ , 穆麟德转写 : Dzai Šun ), 清朝 第九位皇帝 [注 2] ,亦是中国最后一位由先帝遗诏指定继承皇位的皇帝,于公元1861年至1875年在位, 年号 “ 同治 ”, 庙号 穆宗 ( 满语 : ᠮᡠᡯ᠊ᡠ᠊ᠩ , 穆麟德转写 : mudzung ), 谥号 简称为 毅皇帝 ( 满语 : ᡶᡳᠯᡳᠩᡤᠠ. ᡥᡡᠸᠠᠩᡩᡳ , 穆麟德转写 : filingga hūwangdi ), 西藏方面 尊其为“ 文殊皇帝 ” [注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