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27日 · 疑似疑米酵菌酸釀食物中毒,所以現在大家吃製品,像是粿條粄條或河粉、米苔目這類麵食,都會擔心,因為這些主要都是米漿製成。 到底這些製品要如何保存才不會變質?高雄在地米苔目老店,材料都當天現貨,料理台上只放一包,煮完再從冰箱拿,確保不會變質。

  2. 2024年3月29日 · 洪東榮表示,毒性十分猛烈的米酵菌酸,只要被人體攝入1至1.5毫克就能致命,當粒線體遭到毒素入侵,包括腦、肝臟、腎臟等器官及身體組織都會受到損害,無法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且一旦細胞壞死不可逆的傷害,更沒有解毒劑能讓粒線體恢復功能 ...

  3. 2024年3月30日 · 現代的外食族非常多,但食安接連有問題,讓不少人擔憂到底吃什麼還安全!不過對於食安,很多人都有錯誤迷思,現在也有醫師盤點六大NG錯誤觀念。至於寶林茶室風暴,衛福部揪出「米酵菌酸」,不過有醫師認為這「先射箭再畫靶」。

  4. 2024年4月1日 · 他主張,Bongkrekic acid應譯作「椰酵菌酸」才更為正確。. 黃貞祥在臉書表示,極其危險的毒素Bongkrekic acid在中文被譯為「米酵菌酸很大的錯誤,應該從大陸抄來的,Bongkrekic acid其原文名稱來自印尼用椰子渣製作的天貝tempe bongkrek,「我主張,Bongkrekic acid應譯 ...

  5. 2024年3月30日 · 米酵菌酸要達致命條件,還需要天時地利,在適合的溫度以及酸鹼值環境,大約繁殖2天後才可能危害性命,條件非常嚴苛。 北榮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要在中性的環境,中性的環境就是說,酸鹼值在6.5-8中間,第二個它要在低鹽,就是說鹽分不能太高,通常在2%以下(等要素)。

  6. 2024年4月5日 · 那麼米酵菌酸究竟毒素還是細菌? 又是如何使人中毒? 事實上米酵菌酸主要由「唐菖蒲伯克氏」(Burkholderia gladioli)產生,屬於無色、無味的毒素,最適合於攝氏22-33度、中性pH值且富含脂肪酸食物之環境下生長,且即便於高溫下(如大火烹調、加熱),仍可能存活並保持毒性。

  7. 2024年3月27日 · 米酵菌酸臨床治療與痊癒方面,黃建賢指出,對此沒有特別藥物,但對這種沒有藥物的毒素,會採用支持性療法,「病人有什麼問題就解決」,如水腫、呼吸衰竭等症狀,就是用藥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