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台灣西南沿海地區的烏腳病在近年已漸控制和遺忘,但40年後(1996年)又在宜蘭縣 頭城鎮與五結鄉沿海發現地下井水含砷量過高,出現20餘例疑似烏腳病的病人。

  2. 烏腳病(blackfoot disease)學名為壞疽或脫疽(gangrene)或俗稱「烏乾蛇」的血管疾病,大部份是屬於血管疾病中因末梢動脈血管硬化所造成的並非傳染所致,有時也會發生在手指即所謂烏手病。. 烏腳病曾在臺灣嘉南沿海一帶的北門、學甲、義竹及布袋四個鄉鎮所流行 ...

  3. 烏腳病(英語: blackfoot disease )為1950年代末期,台灣西南沿海地區特有的末梢動脈阻塞疾病,因患者雙足發黑而得名,臺語俗稱烏焦蛇 (oo-ta-tsuâ)。 烏腳病的病理屬一種慢性閉塞性動脈疾病 [1],後期可有因足部壞疽而自然脫落(特發性脫疽)的特殊表徵。

  4. 2020年11月24日 · 當地人稱烏腳病為「烏乾蛇」,這是很傳神的名字,「烏」指的是壞疽的顏色;「乾」是指壞疽部位不會流出血水;「蛇」則是指壞疽會從四肢末端往上延伸。

  5. 2024年4月21日 · 烏腳病曾是臺灣從日治時期以來就有的特殊地方流行病,是因為地質水文環境惡化引起的病變,而後在地方與官方長期合作之下,才逐漸使人民脫離烏腳病的陰影。

  6. 2023年5月11日 · 烏腳病 是一種常見的真菌感染,主要影響腳部皮膚,尤其是腳趾間的區域。 本指南將提供烏腳病的完整概述,包括症狀、傳播方式和風險因素。 您將了解到如何自行診斷烏腳病並確認是否需要尋求醫療幫助。

  7. 2024年4月28日 · 檔案瑰寶》杜絕烏腳病:臺灣公衛史上的大挑戰. 當時的省主席連戰前往北門探視王金河醫師並瞭解烏腳病防治情形。. (圖片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下同). 烏腳病早在日治時期即有零星病例,經由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與醫療等工作推展 ...

  8. 烏腳病(blackfoot disease) 俗稱「烏乾蛇」、「烏腳仔」或「臭焦尾仔」,是一種末梢血管阻塞的疾病。日治時期即已發現烏腳病病例,當地居民稱之為「怪病」,認為是不好的「陰病」。直到1956-59年的烏腳病情大量出現,才成為社會矚目的問題。

  9. 雖然烏腳病在台灣已趨消失,為了紀念台灣醫療史上嘉南沿海居民的苦難,台南縣蘇煥智縣長及文化局葉局長有感王金河等醫護及教會人員的愛與奉獻的精神,對於社會及家庭具有正面的教化意義,積極向文建會爭取經費,將「金河診所」整建成為「台灣烏腳病

  10. 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過去稱為金河診所,是一座位於臺灣 臺南市 北門區永隆村的一處診所,由「臺灣烏腳病之父」之稱的王金河所創立,現則作為展示王金河、烏腳病歷史等相關紀錄的紀念館使用。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