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1月6日 · Getty Images. 1. 恐同程度高的區域性小眾的預期壽命短 12 年. 結果發現,當一個地區的恐同程度越高,該地區性小眾的平均壽命就越短。 如果以存活率來看,在恐同程度低的地區,有 92.4% 的性小眾在調查期間的最後階段(2002年)仍然存活。 但是在恐同程度高的地區,只有 77.8 %的性小眾仍然存活。 如果換算成預期壽命,恐同程度高的區域,性小眾的預期壽命短 12 年。 2. 提早 18 年自殺. 在恐同程度高的區域中,性小眾的主要死因為自殺、謀殺,以及因暴力傷害死亡。 仔細分析自殺數據後發現,高恐同區域的性小眾有 6.25% 死於自殺,低恐同區域的性小眾只有 2.94% 死於自殺。

  2. 綜合各方意見有三件事越辯越明目前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人士 (下稱性小眾)及其家人的確受到歧視政府必須改變政策及法律以保障這些少數族群得到平等對待相關立法不會損害家庭價值及言論自由亦不會導致逆向歧視儘管有反對立法的團體認為性小眾在港受到的歧視不多但據非政府機構社商賢匯2012年進行的調查79%的在職受訪者認為性小眾於職場上曾受到歧視及較差對待。 香港小童群益會於2009年亦訪問過校園內的性小眾,當中過半數同學曾遭歧視及欺凌。 而平機會今年1月公布的調查結果也顯示,有超過六成受訪者認為須要立法禁止基於性傾向而作出的歧視行為。 多個關注性小眾的團體引述了好些例子,說明職場及校園的歧視確實存在。

  3. 2023年9月11日 · 對於性小眾而言他們可能恐懼別人的歧視行為或目光或因為無法在人前做真實的自己而感到沮喪或焦慮故此出櫃有機會衍生壓力與恐懼不少研究指出出櫃與自卑焦慮和抑鬱有一定關聯。 「出櫃後亦可以產生巨大的壓力和痛苦例如被與自己關係密切的家人朋友同事或上司否定指責拒絕或歧視為性小眾帶來失望或孤獨的感受增加其精神健康出現問題的風險。 精神健康挑戰(3)被身邊人孤立、排斥及拒絕. 如果不被生命中重要的的人(例如家人、朋友或宗教人士)理解及接納,甚至因性傾向或性別認同而被排斥或孤立,性小眾人士會因而感到孤獨、寂寞、不安、心情低落,甚至自我質疑,為精神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精神健康挑戰(4)仇恨犯罪.

  4. 2024年3月6日 · 法院的判決顯示出強迫公開性別隱私對他人說性別歧視言論等行為若造成敵意性的環境這樣的行為也屬於性騷擾或許在許多人的認知當中性騷擾主要是指具有性意涵而涉及言語不當接觸或散播文字圖片的行為但性騷擾的樣態不止這些 ...

  5. 2022年10月13日 · ‍. 香港法例對性小眾是否友善? 目前,香港有 《性別歧視條例》 、 《殘疾歧視條例》 、 《家庭崗位歧視條例》 及 《種族歧視條例》 四條法例,當中保障所有人免受基於性別、懷孕、婚姻狀況、殘疾、家庭崗位和種族的歧視。 然而,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及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性別研究中心,曾呼籲政府盡快就禁止性傾向、性別認同和雙性人身份歧視進行立法,但願景似乎遙遙無期。 ‍. 儘管如此, 少數的需要也是需要, 既然法例仍不完善 , 我們不如自己身體力行,支持性小眾! 目錄. 留意性別認同代名詞.

  6. 被污名化及遭歧視. 「出櫃」的痛苦經驗. 被社會孤立、排斥及拒絕。 請緊記,放開懷抱接納自己 LGBT + 的身份也有益身心,這可能代表你已: 增強自信. 改善了與朋友及家人的關係. 對群體產生歸屬感. 擁有自我表達和接納自己的自由. 提升抗逆力. 「我逐一向家人和朋友宣布『出櫃』,表明自己是雙戀者的決定,的確幫助我增強了自信。 我現在的精神健康情況也越來越好。 其他身份和挑戰. 雖然使用「LGBT +」這名詞作為統稱,但我們知道 LGBT +人士各有不同的想法和需要。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 我們的身份由多種因素組合而成,當中包括: 年齡. 種族. 宗教. 文化背景. 社會經濟背景.

  7. 2015年7月30日 · 反對歧視 全面打擊校園欺凌. 我們肯定研究背後對性小眾學生的關注性傾向和性別認同均是很複雜的問題我們認為政府應增撥資源照顧他們的需要尤其是患有性別混亂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 Gender Dysphoria)的兒童;但制訂政策時,亦需要同時考慮社會文化、道德和風俗,以及分辨仿如空中樓閣的意識形態。 我們同時肯定教育的功效──相信這亦是香港教育學院的核心信念,我們支持學校打擊各種欺凌行為(而不是只聚焦於一種欺凌),以及加強培育學生尊重差異的德行,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然而,報告內使用的概念甚值得商榷,當中尤以「多元性別」概念為最。 本文會探討這份研究有疑問的地方,並希望引發社會討論「多元性別」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