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得分
    籃板
    助攻
    本季8.1
    3.2
    4.2
    Knicks won series 4-2終場
    5月 2日vs尼克
    L
    115 - 118
  2. 2021年2月5日 · CEO界的當紅話題! 為什麼微軟、星巴克、Nike,都高喊要「淨零碳排放」?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氣候變遷對企業的發展有劇烈影響,但過去因為變化相對緩慢而少被眾人關注。 然而,近一年與企業高管開會的過程裡,BCG 觀察到「淨零碳排放」和「碳中和」(Carbon Neutral)已經從趨勢,移往高層的重點工作項目。 2020 年微軟、星巴克、Nike、聯合利華等9家頂尖公司領導者合作成立「Transform to Net Zero」,致力與供應鏈的上下游夥伴共同減排,希望在 2050 年實現淨零碳排放。 從前年 7 月至去年 6 月,有 230 家企業宣示將淨零視為企業的目標。 為什麼碳排放量,突然變成執行長之間的當紅話題? 先來談談氣候變遷的背景。

  3. 2019年11月8日 · 1. 授權人如何選擇代理人? 以聘雇來說,由於雇主無法得知應徵者的類型,可能會找到不對的人。 因此,雇主會藉由推薦信、面試、試用期等方式來了解應徵者;如果要找高階經理人,則會委託獵人頭公司、仲介公司來尋覓,以便讓更多關係人參與其中,來降低風險。 聘雇之後,想促使代理人採取對的行動,雇主最常採用的策略有兩種: 兩階段式過程, 先找到最有生產力的代理人,然後再選擇適當的獎酬制度 ,像是依照績效給予獎金,促使代理人做出最佳表現; 單階段式過程, 雇主直接提供兩種不同的獎酬制度給代理人選擇,透過代理人的選擇來判斷其工作態度,以達到選人的目的 。 例如,讓受聘者選擇「固定薪資」或「按件計酬」,如果選第一種的,代表是比較風險趨避者或是生產力較低者。 2. 公司如何選擇獎酬制度?

  4. 2022年7月8日 · 能「開」話題,也要掌握「合」的技巧,不僅能讓說話有邏輯,也能提升人際關係,讓說話更有魅力。. (本文出自《 表達力決定你是誰:提升表達力,成為自己期待的樣子 》,遠流出版). 常覺得自己講話沒重點、邏輯很跳,讓人聽不懂你想表達什麼嗎?. 在 ...

  5. 2023年2月9日 · 退休人生學|電影《高年級實習生》的啟發:放下身段,才能迎接下一段人生. 退休後,別只靠追劇殺時間,生活儀式感、持續學習新知不可或缺!. 這段時間,我重看了電影《高年級實習生》,劇情讓我深有感觸:. 退休後,別只靠追劇殺時間,生活儀式感 ...

  6. 2015年12月4日 · 分享. 收藏. 派翠西亞‧摩爾(Patricia Moore)1979年進入美國知名設計公司雷蒙德‧洛威(Raymond Loewy),某天,在針對新型冰箱的腦力激盪會中,摩爾問了一個簡單問題:「我們難道不能設計一種讓有關節炎的人也能輕易打開的門嗎? 」上司看著她,一臉不以為然:「我們不為那些人設計。 徹底融入別人的立場,感受對方的看法. 「什麼叫做『那些人』? 」忿忿不平的摩爾,決定採取行動,她在臉上塗上乳膠,讓自己看起來衰老而滿臉皺紋;她戴上厚重眼鏡來模糊自己的視線,戴上耳塞讓自己聽不清楚;她在身體綁上支架,在腿上纏上夾板,穿上高低不同的鞋子,讓自己變成駝背又行動不便,而且必須用柺杖才能行走的85歲老太太。

  7. 2016年9月13日 · 台灣人首度接觸到阿德勒著作的中文譯本,應是台大心理系終身特聘教授黃光國在1971年翻譯出版的 《自卑與超越》 (英文書名是《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距今已45年)。 相較於佛洛伊德和榮格,黃光國認為,阿德勒的理論強調「人要與社會有所連結,不要離群索居」,在重視社會性的東方世界,比較好理解,也容易引起共鳴。 多年來,台灣不乏學者專家在研究、著述及推廣阿德勒的理論和觀點,但是不可諱言,這波「阿德勒熱」幾乎可以說是出版業「炒起來的」。 用影音、音頻吸收一本書! 現在加入,解鎖 80 本以上說書影音. 同樣的現象在日本也是。 《被討厭的勇氣》共同作者之一古賀史健說,「直到《被討厭的勇氣》出版之前,阿德勒的思想在日本也幾乎無人知曉。

    • 迷思1:「需求金字塔」是馬斯洛提出的?
    • 迷思2:需求層級必須一層層進階?
    • 迷思3:生理需求未滿足不會想追求其他?
    • 迷思4:只要滿足需求,就會主動追求成長?
    • 迷思5:需求層次全部滿足,就不會再有其他欲望了嗎?

    在馬斯洛撰寫的論文或著作中,從未用金字塔圖或其他示意圖解釋需求層次理論,以圖表呈現的形式,皆是各領域專家、學者方便傳播的手法。 1. 金字塔型:以最廣為流傳的金字塔圖來說,其實是管理顧問查爾斯.麥克德米德(Charles McDermid)在 1960 年代於《Business Horizons》提出,用來闡述企業策略應滿足員工的需求,以此激勵人心。 麥克德米德認為,企業想要以最低成本激發員工的最大動力,就得先評估員工正處於什麼層次的需求,調整對應的福利措施,而金字塔展現的層級概念,恰好符合戰後美國社會提倡的資本主義,迅速為管理界接受。 2. 俄羅斯娃娃型:《顛峰心態》提及,英國人本心理治療學家約翰.羅文(John Rowen)認為,俄羅斯娃娃更貼近需求層次理論的階層概念,每一個娃娃都包覆了...

    如果以金字塔說明需求層次理論,容易落入闖關打怪的思考陷阱,誤以為一種需求獲得完全滿足後,另一種需求才會出現。 馬斯洛強調,人性的發展是漸進式的,不是一個需求滿足了才會進展到下一個層級。應該是假設基本需求 A 得到 10% 的滿足,需求 B 這時不一定會出現,而當 A 得到 25%,需求 B 可能浮現 5%,以此類推。隨著層級上升,愈高階的需求愈難達到,人們也會因為處在不同的工作、環境、生活狀況,又退回上一層的需求。 馬斯洛舉例,一個正常人的需求層級組成可能是 85% 的生理、70% 的安全、50% 的愛、40% 的自尊、10% 的自我實現,依據個人的心理狀態差異,比例並不固定。

    根據馬斯洛的研究,大部分的基本需求都是按照生理、安全、愛與歸屬、自尊、自我實現排列,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說,有些人會為了保有自尊,寧可失去工作,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是這個意思;經歷半年多沒有生活費的日子,或許就願意放下自尊,重返職場也不一定。又例如,有人會從與他人建立友誼(愛與歸屬),獲取努力的勇氣,有人則是尋求別人的讚美(自尊),補給前進的能量。 換句話說,滿足基本需求的序列會因文化、環境、個人等因素,而有變化,就算同屬一個社會或同一個人,我們在成長的同時,重視的需求也會因性格和經驗的結合,改變優先順序。

    即使需求層次的排序會不斷變動,所有的需求背後都能歸納2大類別:匱乏(deficiency)與成長(growth)。 馬斯洛主張,想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也就是追求更好的自己、更美好的生活,得先滿足匱乏,才有餘裕追求成長型需求。 馬斯洛認為,食物、安全、愛與歸屬和自尊是維持生命必須的要素,當這些需求缺乏滿足,我們會啟動防衛機制來脫離痛苦,甚至不惜傷害他人。唯有滿足了匱乏動機,才不會受到恐懼、焦慮、懷疑支配,進而衍生出成長動機,亦即自我實現,幫助我們探索人生,學會如何善待自己與他人,享受生命的樂趣和喜悅。

    距離馬斯洛首度發表需求層次理論 16 年後,他將人的需求從 5 個層次,擴展為 8 階段模型,依序為生理、安全、愛與歸屬、自尊、認知(cognitive needs)、美感(aesthetic needs)、自我實現、自我超越(transcendence)。 人首先會尋求基本需求(生理、安全、愛與歸屬、自尊)的滿足,生理得到安全感之後,動機強度逐步下降,轉向成長需求(認知、美感、自我實現、自我超越),也就是心靈的充實。 馬斯洛假定人天生有好奇心,對未知會產生分析、理解的衝動,認知需求在嬰幼兒晚期和兒童期最明顯。 從人類史上來看,也有不少人冒著風險或生命危險,堅持挖掘真相、創造改變。早期如天文學家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不畏教堂勢力,憑藉對宇宙的好奇心,研究並提...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