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Pacers won series 4-3終場
    5月 19日vs溜馬
    L
    109 - 130
  2. 2018年8月3日 · 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這些年,有機會和各種功能單位的主管互動,看到許多主管的領導風格和做人處事的態度,從中觀察他們的工作方法、人生經驗,都讓我深受啟發、獲益良多。 其中,有一種類型的主管總讓我印象深刻,與他們共事,促使我不斷反思關於領導與管理的意義。 這種類型的主管通常具備以下的行事風格: 個人專業表現相當傑出. 對工作的責任感與自我要求高. 工作指令明確,對組織目標使命必達. 行事果斷、不拖泥帶水. 不可否認,有上述特質的專業人員,往往也被視為組織中不可或缺的高績效員工。 但當這樣的專業工作者晉升為主管時,卻常常不自覺會將這樣的行事風格轉變成一種「工作標準」,以此來要求自己的部屬 。 這類主管的看法是:「我以身作則。 我都做得到,部屬有什麼藉口不去努力,跟我說做不到?

    • 個人修煉能力 Individual
    • 時間管理能力 Effectiveness
    • 行銷能力 Marketing
    • 創新與變革能力 Innovation
    • 決策能力 Decision
    • 領導能力 Leadership
    • 組織與個人 Organization
    • 企業經營business
    • 創業精神 Entreprenehip

    忠告1. 管理者最重要的責任在於創造績效

    管理者必須對其所管理的機構提供方向,思考機構肩負的使命,為機構設定目標,並為機構應達到的績效統籌資源。有效性,也是管理者取得個人績效與成就的首要要求。 《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1973

    忠告2. 了解自身的長處、知道如何提升長處、明白自己的限制,這些是不斷學習的關鍵

    組織只要有任何重大決策,都應該寫下他們預期此舉會有什麼影響。9個月後,再就實際結果與預期進行比較。這樣一來,組織便能了解,哪些地方做得不錯,具有哪些長處;以及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具有哪些短處。這也是杜拉克奉行的「反饋比較法」,是了解自己很重要的步驟。 《Drucker on Asia: A Dialogue between Peter Drucker and Isao Nakauchi》1997

    忠告3. 一開始就要做正確的事,而不是還過得去的事

    杜拉克認為,每個人到最後都會妥協,要是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事,就無法分辨什麼是正確的妥協,到最後往往就會做出錯誤的妥協。 《The Effective Executive》1966

    忠告27. 時間是最珍貴的資源,不能管理時間,便什麼也無法管理

    高效能經營者不會一開始就做計畫,而是先檢討他們把時間花在哪些事情上。接下來再開始管理時間,少花點時間在沒有生產力的事情上。最後,再把可以支配的時間,整合成較長的時段。 《The Effective Executive》1966

    忠告28. 一個人能完成許多大事的祕訣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

    愈能集中時間、精力及資源,就能完成更多任務。許多一事無成的人,通常會同時辛苦地做很多事情。 《The Effective Executive》1966

    忠告29. 管理人才是件「行銷工作」

    「行銷」問的不是「我們要什麼?」而是「對方要什麼?」義工之所以能夠不支薪,是因為他們從工作中獲得很大的滿足感;而能夠激勵支薪的知識工作者的,正是工作挑戰。 《Managing for the Future》1992

    忠告30. 和銷售息息相關的不再是生產,而是通路

    電子商務徹底消除了距離,也加速了企業的崩解。它更使銷售和製造分家,因為它不需局限於行銷、銷售單一廠商的產品或品牌。 《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2002

    忠告31. 真正的行銷並不是跟顧客說:「這是我們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而應該說,「這些是顧客追求、重視及需要的滿足。」

    《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1973

    忠告33. 每個組織都需要的一項核心能力 就是「創新」

    杜拉克認為創新有三種:產品與技術的創新、社會創新(產品上市後對消費者價值的改變及創造)以及管理創新(產品或服務透過流程改變以提高消費者的滿足感)。 《Managing for the Future》1992

    忠告34. 就算是基層員工也得具備「管理者的態度」,這樣要求本身就是種創新

    要激發員工的效能和生產力,關鍵不在於技術和薪資,而在於一種「態度」;也就是所謂「管理者的態度」。有了這種態度,員工就能夠從較宏觀的管理者角度,著眼於整個團隊,並重新看待自己的工作和產品。 《The New Society》1950

    忠告35. 根據對市場和顧客的貢獻,衡量創新

    企業衡量創新的那把尺,不在於科技上的突破,而在於創新對顧客及市場的重要性:是否能創造新價值,使顧客更加滿足? 這裡有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分期付款」對顧客及市場造成的衝擊,絕不亞於20世紀其他的偉大科技發明,這就是社會創新。 《Managing for the Future》1992

    忠告56. 有效管理者不用做太多決策,他們只負責重大的決策

    有時候,不做任何決策可能正是最佳的決策。因為每個決策都像是一次外科手術,對身體都是一種干預,都會有休克的風險。除非萬不得已,一位優秀的外科醫師絕不輕言動刀。 《The Effective Executive》1966

    忠告57. 決策者的決定都必須考慮「已經發生的未來」

    決策者必須注意,哪些過去發生的事情,並不符合他們現在的假設;也就是說,他們賴以決策的前提可能已經過時。這時,他們可能需要一套新的知識架構,以從當今的市場中勝出。 《The New Realities: i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Economics and Business, in Society and World View》1989

    忠告58. 策略決策者面臨的問題,不是組織在未來應該做些什麼,而是「我們現在必須做什麼,才能對不確定的未來做好準備?」

    《Management: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1973

    忠告64. 領導者的唯一定義就是:一個有追隨者的人

    有績效貢獻,才會有追隨者。 《Managing for the Future》1992

    忠告65. 執行長如果在公司裡有「友誼」……就無法保持公正客觀

    杜拉克始終對前通用汽車執行長史隆(Alfred P. Sloan. Jr.)讚譽有加。史隆曾經說過,執行長必須不論個人好惡,一律包容部屬的工作方式。朋友是造成不客觀的原因,執行長看人的唯一標準就是績效和品德。 《Management Cases》1978

    忠告66. 領導的真諦在於提升願景

    領導要有使命,把使命轉化為目標;而目標應該是願景,而不是數字。 《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1990

    忠告71. 組織的目的在於使平凡人做不平凡事

    組織要讓每一個人的長處發揮貢獻,用人之長,納人之短,就能使組織做出不平凡的事。 《Management: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1973

    忠告72. 組織成長得愈快,個人成長的空間就愈大

    個人的能力開發愈快,組織的成就就愈高。 《Landmarks of Tomorrow》1957

    忠告73. 組織的精神是由高層領導人塑造的

    優良的企業來自優良的高層領導,如果企業腐化,也是由於高層主管腐化所致。部屬可以原諒主管的無能、粗心、善變或態度惡劣,可是他們卻無法寬待品格低劣的人,以及當初選用這種人的管理階層。 《Management: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1973

    忠告77. 企業的目的只有一個:創造顧客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1954

    忠告78. 我們的事業是什麼?我們的顧客是誰?在顧客心中,價值是什麼?

    世界銀行(World Bank)稱此為杜拉克的三個經典問句。儘管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都非常難以界定,但找出答案卻是高階經理人最重要的責任。 因為,事業之所以會遭遇挫折和失敗,往往是因為極少人真正思考過事業經營的目的及使命。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1954

    忠告79. 核心能力融合了顧客價值與廠商的優勢

    《Managing for the Future》1992

    忠告90. 一個需要萬事確定才會有所行動的人,無法成為一個優秀的創業家

    創業家需要去做決策,而任何決策的本質,都是不確定的。因此,創業精神是一種態度,而不是人格特質。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1985

    忠告91. 現有組織衰敗最大的原因,就是不創新。新事業失敗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懂得如何管理

    《The New Realities: i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Economics and Business, in Society and World View》1989

    忠告92. 除非新事業能夠發展成一個新行業,並且獲得完善的「管理」。否則,不論它的創業理念多麼出色、吸引多少資金、產品如何頂尖,甚至市場有多麼殷切的需求,它都無法存活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1985

  3. 2017年6月8日 · 正念團隊的成員比爾‧杜安(Bill Duane)形容,Google是由人組成的大機器,而正念就好比機器的潤滑劑,幫忙磨合每天在高強度工作下的Google人。 而這股正念熱潮,由Google帶頭,持續擴大到矽谷、全美、全世界。

  4. 2021年8月4日 · 經濟學家米凱.蒙戈(Mickaël Mangot)提出 3 個做法,首先從工作本身下手,聚焦目前令人滿意的職務內容,變換分配給各任務的時間和精力。 例如,你厭煩每天追著業績跑,但喜歡教學,可以主動負責教育訓練,提高喜歡做的事的工作占比。 再來,強化職場的人際關係,從其他人身上獲得靈感,建立新關係,像是參加同樂活動、協助新人;重新界定現有關係,選定一位較少合作的同事,協助他解決困難。 當下讓你迷惘的曲折,也許回頭看才有意義. 最後,思考你的工作如何影響他人,無論對自己、同事、客戶或組織,有什麼意義。 如同文章開頭提到的醫院工友,他們提供的不是清潔服務,而是為患者帶來希望。

  5. 2023年2月24日 · 為什麼企業會對給予員工頭銜如此大方且氾濫,主要有 4 個原因: 1.逃避支付加班費 : 美國聯邦法律規定,除非員工已晉升經理職位,企業需支付加班員工加班費。 因而不少公司為逃避支付加班費,竟然授予低薪員工看似重要的職稱。 哈佛和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研究人員就發現,有些企業甚至給予櫃檯人員「第一印象總監」的頭銜(directors of first impressions),而地毯清潔人員則有洗劑經理(shampoo managers)的職稱。 研究發現,透過這種手段,企業每年可從低階人員身上省下 40 億元的加班費用。 2.招募與留下高級技術人才 : 在一些高薪職位上,雇主則透過「頭銜膨脹」的方式吸引外部優秀人才、或是避免公司內重要人員跳槽。

  6. 2022年11月16日 · 我認為企業管理者必須做好兩件事:一、定期檢視營運衝擊分析(BIA),依內部應用系統的重要性,建立對應的應變或備援機制;二、預備好營運持續計畫(BCP)與災難復原(DR)處理流程,確保當下有即時應變的能力和資源。 一、定期檢視 BIA. 第一個資訊安全重要概念是「營運衝擊分析」(Business Impact Analysis, BIA),是很多顧問公司的風險評判要點,也是 ISO 認證的鑑別指標之一。 了解企業有哪些產品或服務在發生事故時,可能造成企業營運中斷,進而將有限的資源投入保護關鍵的活動或資產,以達到企業本身或客戶最低限度的可容忍標準。 管理者的錯誤觀念是以為 IT 系統「能動就好」,其實應該要講求整體運行的效能和風險,避免單一機器故障便造成連鎖反應,讓系統停機。

  7. 2012年5月29日 · 第一要務是恢復獲利能力,第二要務是打贏顧客爭奪戰,接著是拓展市場及建立完整服務。 柯林斯認為,葛斯納推行策略時,不斷選擇面對殘酷的現實,例如,IBM在20年內砸下200億美元投資開發應用軟體,但報酬率竟為負70%,葛斯納不願自欺欺人,承認IBM終究無法躋身軟體市場。 於是,他決定讓IBM轉型成為應用軟體商的夥伴,結果達成雙贏局面,營收大幅提升。 在文化層面上,一手創辦IBM的華生父子強調:「追求卓越、提供顧客最佳服務、尊重個人」的基本信念,灌輸在全公司上下,員工無不謹慎自守。 但時序遞嬗,這些固有的企業文化卻變質成為食古不化的包袱:「追求卓越」變成迷戀完美、單調乏味;「服務顧客」變得像例行的行政工作;「尊重個人」竟演變成坐享其成、驕傲自恃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