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得分
    籃板
    助攻
    本季1.2
    0.6
    0.1
    Timberwolves won series 4-3終場
    5月 19日vs灰狼
    L
    90 - 98
  2. 司法. 博弈. 社會觀察. 投資. 虛擬貨幣. 《報導者》9月7日刊登的 〈演戲開戶當人頭、貢獻信用擔風險,線上博弈員工變「洗錢工具」〉 一文從博弈產業觀察洗錢犯罪現象,但「博弈」產業只是洗錢犯罪的一部分,目前台灣的地下市場更多的不是「奕智博」這樣樹大招風的博弈產業,而是以賭博網站、投資網站綜合包裝的詐騙網站,過去靠傳統的電話詐騙犯罪生存或靠聚眾鬥毆、暴力討債賺錢生存的團體,開始改作免洗網址一換再換、檢警稱之為「賭博詐欺」的投資詐騙,並發展出完整產業鏈,吸引一般大眾「應徵」。 投資詐欺,名校會計系畢業生也參與.

  3. 2021年1月20日 · 去年3月,精神科醫師廖泊喬和一群同仁,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創立了全台灣第一個治療賭博成癮的「博弈門診」,目睹個案們在戒癮中的空虛、憤怒、無助。 去年11月,《報導者》連續推出兩集博弈產業報導幕後,廖醫師主動和我們聯繫,希望聽眾除了理解博弈產業的背後,也理解賭癮是如何發生、以及他在診間的發現。 而Summer,則是在30歲以前,一度沉溺於賭博中的個案之一。 運彩、線上博弈、借貸無所不碰的他,輸掉2000萬後,在去年10月接觸到博弈門診,開始試著轉變。 他後來開立 Podcast《不切實記》 ,持續講述他的經驗、希望幫助更多人不要落入這個陷阱。 你三不五時也賭一下嗎? 怎麼判斷自己成癮了? 怎麼求助、想辦法停下? 空虛、懊悔、憤怒……在戒癮途中,會遇到甚麼事?

  4. 2019/9/6. 文/張婉昀(台大法律系畢業,倫敦政經學院性別、媒體與文化研究碩士,現為自由撰稿人) 司法. 性暴力. 書評. 【編按】 本文為 《認錯:性侵受害人與被冤者的告白》 書評,經游擊文化授權刊登。 作者張婉昀,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畢業,倫敦政經學院性別、媒體與文化研究碩士,曾任職出版界、在新媒體擔任性別議題主編,現為自由撰稿人。 「珍妮佛! 妳女兒今天在球場上的表現棒極了! 」一位母親看見珍妮佛與不認識的黑人父女在涼亭用餐,她直覺有些八卦,「真可惜妳老公沒有看到,他人在哪? 「他在和兒子共享父子時光,他們隨時會到,」珍妮佛說。 那位母親瞥向羅納德,鍥而不捨,「你們是怎麼認識的? 」她示意著羅納德問道。 珍妮佛和羅納德微笑對望。

  5. 2023年5月4日 · 圖為法務部法醫研究所毒物化學組。 (攝影/陳曉威) 新興毒品近10年在台灣崛起,嚴重滲透進年輕族群。 打擊新興毒品的猖獗,除了檢警在第一線執法,以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為首的政府毒品檢驗單位,也扮演重要角色。 被稱為「狡詐藥」(Designer Drugs)的新興毒品,只要透過毒販小幅度地修改化學方程式,就可能規避政府法規的管制。 研究員、毒物鑑識員跟毒販如何一來一往地隔空鬥智? 他們怎麼透過儀器和檢驗經驗,掌握毒品DNA,並監控毒品使用趨勢? 《報導者》深入法醫研究所、警政署鑑識科等單位,向這場新興毒品的戰役一探究竟。 「誒,你這一次的咖啡真的買貴了耶⋯⋯」在台鐵區間車上,兩位高中生的對話讓坐在一旁的 法務部法醫研究所 毒物化學組(簡稱毒化組)助理研究員曹芸甄相當驚訝。

  6. 2020年3月10日 · 從ㄎㄧㄤ掉變癱掉:「毒害」年輕人的笑氣濫用. 21歲的小柔曾因吸食過量的笑氣,差點癱瘓。. 俗稱笑氣的一氧化二氮(N2O)原是半導體和食品加工等工業製程中,不可或缺的氣體原料,但這些年,原料卻悄悄流入市面,並被包裝成「派對助興」的催化劑。. 這 ...

  7. 2022年4月24日 · 《報導者事件簿》挑選的第一個主題是「留學黑工」,多數人無法想像台灣存在類似現代奴工的情況,而且還發生在大學校園裡。 我們近年目睹北非、中東、地中海的難民為進入歐洲,被有組織的人蛇集團利用;義大利黑手黨和跨國仲介聯手,把印度和巴基斯坦貧窮的錫克人,兜售到義大利農村和紡織工廠,進行強迫勞動,甚至要未成年人和女孩們從事性工作;又或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中東國家,富裕的上層家庭把遠赴異地勞動的菲律賓女性視做女傭奴隸(maid slaves),讓女傭們沒有休假也無人身自由。 類似這樣的現代奴工故事,在各國層出不窮,台灣也不例外。 《報導者》創辦以來,持續揭露台灣境外聘僱的漁工、外籍廠工與家事工的勞動處境,並推出了幾個受到各界重視的專題與專書。

  8. 療癒自己,再當戰友──那些毒癮者的家人們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越戰期間,有2成的美國軍人吸食海洛因成癮,麻痹對殺戮與死亡的恐懼。 戰爭結束後,美國社會生怕這群成癮者成為亂源,但研究發現,重回穩定生活與家人陪伴後,有 95% 的成癮者戒除海洛因。 在台灣, 一份研究 亦發現,4~6成的毒品施用者因不想讓家人失望而戒毒。 孤獨戒癮路,家人是最佳戰友,卻也一併承受藥癮者的汙名標籤。 他們得試著改變自己、重拾尊嚴,先療癒自我,才有力量並肩作戰。 在我們採訪一群藥癮者家屬時,許阿姨頻頻接話。 別人談起孩子為了買毒犯案,她這麼評論:「吸毒的人不會只有吸毒,什麼壞事都做盡了。 」說到孩子典當家裡的筆電轎車買毒,她頻點頭:「不稀奇啦,吸毒的人只愛毒品,什麼人都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