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 電視 相關

    廣告
  2. Local 24/7 Crisis Phone Line 614-276-CARE. Need Help Immediately? Call Us To Speak With A Licensed Clinician.

搜尋結果

  1. 2020年11月20日 · 「代價就是,你必須成為幸福的大人」《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推出實體繪本,慰藉成人的童話故事 (本文訊息由 尖端出版 提供,內文與標題經 VidaOrange 修訂後刊登。

  2. 2020年7月2日 · 圖片來源:《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劇照. 經歷上一段感情失敗,總相信下一個會更好,但不知怎地,前幾段戀情出現的問題,還是會在某個時間點浮現,這一切的關鍵原因可能出在「依附型態」。 心理學中的「依附型態理論」最早是用來解釋媽媽和嬰兒之間的關係,可簡易分成「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不安全型依附型態的嬰兒,有的在媽媽暫時離開身邊後可能會嚴重地哭鬧,甚至在媽媽回到身邊後也無法停止;有的與媽媽感情疏離,無論媽媽在不在身旁都無動於衷。 後來有心理學家用「依附理論」來解釋延伸的親密關係,例如愛情。 不安全依附型態的人無法好好地愛人,大多起因於小時候沒有從父母身上得到適當的照顧和關愛。 經常被討論的依附型態可分成三種: 1.安全型態. 安全依附型態者可以很自然且輕鬆地與人建立情感關係,並信任他人。

  3. 2016年3月30日 · 上面這句話,也可以用你們正常人比較喜歡的方式來改寫:我是羅士哲,雖然我是一個精神病患,但經過治療和努力的調適,我終於克服自己的障礙,成為一個教育工作者。

  4. 2020年11月26日 · 「代價就是,你必須成為幸福的大人」《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推出實體繪本,慰藉成人的童話故事 壓抑負面想法反而更焦慮? 心理諮商師分享:與「負面念頭」和平共處的一個心法

    • 「沒關係。」
    • 「這很簡單。」
    • 「我不知道。」
    • 「這是不可能的。」

    「沒關係」這句本身沒錯,但問題就在於:我們一直說服自己這樣是沒關係的,但事實是——某件事其實完全不 ok 。 當你一直不斷告訴大腦「沒關係、沒關係」,大腦就會開始停止尋找可能的另外出路。這時候你只會找無數個理由來說服自己會沒事,而不願意花時間去跟你所需要的東西溝通。 當你選擇逃避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那問題往往會越滾越大,殺得你手足無措。

    面對一件事情時,如果把它想得極其困難只會讓自己痛苦;因此我們一般都反過來將這件事看得簡單一點,或許心裡還比較好過些。 但,假如我們一直把某件事看得很「簡單」,會讓大腦停止尋求更好的解決辦法,我們可能因此忽略了一些細節,而這些細節有時候會是定奪我們成功或是失敗的關鍵。 如果有人向你請求協助,你卻為了讓對方感到安心而回答「這件事很簡單,別怕」。就算你認為是很簡單,但別人不一定會因為你的刻意蒙蔽而認為眼前的事情真的很簡單。 簡而言之,一直在腦中告訴自己「這很簡單」並不會對事情有多大的幫助。

    這或許會是全部當中最浪費腦能量的的想法了。 當我們總是告訴自己「不知道」的時候,我們就像一個舉雙手直接投降的現行犯,連跑都不跑就被「現實問題」逮補。 在還沒想出方法解決問題就為自己設限,就好比一個無時無刻都在抱怨,卻從未做任何努力來解決問題的蠢蛋,像爛泥一樣的人生怎麼會有改進的可能呢? 勇於面對自己「不知道」也許可以讓你開始努力去尋求方案;但如果你讓你的腦中一直執著於「我不知道」,你只會浪費更多時間依賴別人的幫忙,而不是用自己的能力解決事情。 我們不能一直依賴這樣的方式成長—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來的。

    很多事情都是有可能發生的,只是需要的運氣或投入的精力不同。當你告訴自己某件事是「不可能」的,同時你就是讓負能量貫穿了你腦中的所有想法。 如果你試著在嘗試不同的事情但卻一直覺得「不可能」,那就是讓自己的大腦停止尋找方法去讓這件事變成「可能」。 下次當你在告訴自己不可能的時候,試著把它改成「也許、或許、可能」吧! (資料來源:Lifehack , Science Daily , The Guardian,圖片來源:Visualhunt.com)

  5. 2019年12月17日 · 日本心理諮商師高橋リエ說,擁有這些煩惱的人,可能得了「戀愛低體溫症」,讓他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什麼原因阻礙了愛情? (責任編輯:翁筠茜)

  6. 2020年9月24日 · 原文 連結 , 首圖來源:取自王婉諭 臉書 。. 【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許多人關注精神病患,都會著重在「病情」本身,卻鮮少注意到在重返社區的過程中,他們所遇見的困難和挑戰。. 其實病人離開醫院之後,健全的精神照顧網絡,才是真正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