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月22日 · 出版: 2022-01-22 19:30 更新:2022-01-22 19:30. 由金南佶陳善圭金素珍主演的犯罪懸疑韓劇讀取惡心的人們上周登場後馬上成為劇迷討論話題!. 男主角金南佶爐火純青的演技功不可沒獲網友大讚有型!. 入行多年的金南佶憑2009年古裝劇《善德女王 ...

  2. 2022年4月15日 · 被網友封為媲美解碼追兇等級的解讀惡之心的人們》,改編自韓國第一位犯罪側寫師權日勇的故事講述一個沒有側寫師精神病概念的年代因為極惡的犯人連環出現使得大韓民國陷入恐懼之中為了追捕那些惡魔主角被任命為犯罪行動 ...

  3. 2022年9月29日 · 迷你劇部門的男女優秀演技獎則由解讀惡之心的人們陳善圭和夏娃裕善獲得大熱之一的我的解放日記孫錫久及社內相親金世正可惜地未有獲獎而連續劇部門的男女優秀演技獎則由國家代表妻子韓尚進和紅色高跟鞋蘇怡賢奪得

  4. 2023年9月24日 · 由於角色的妝容幾乎達易容級所以不少劇迷都認不出演員的真正身份就是曾出演陽光先生》、《解讀惡之心的人們》、《Voice 4》、電影軍艦島秘密任務2International等的金重熙

    • 沒有了自然邪惡
    • 奧斯威辛之後
    • 點擊圖片查看更多卡繆與《瘟疫》的資料
    • 大闊了吧的惡

    這講法不可謂不驚人,尼曼還要由哲學史中去了解整個惡的問題的改變。她由里斯本地震開始說起,因為商貿與地理位置的關係,葡萄牙的里斯本是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16世紀開始,葡萄牙人由巴西殖民地運來一批一批的黃金,可以想像那是如何的紙醉金謎。但在1755年9 月1日里斯本發生大地震,整個城市被破壞了,財富蒸發了,藝術品消失了。這場自然的邪惡(natural evil),令西方的正神論被瓦解,信仰被質疑︰上帝為何創造這個世界但又不讓它完美?即使葡萄牙人犯了罪,但他們值得這種懲罰嗎?但對於畏懼的人來說,地震只會加強他們的信仰,他們更敬畏上帝,不敢造次了。 這時已經有一些人開始用科學理解自然,當時仍然藉藉無名的學者康德就是箇中例子。他寫了幾篇關於地震和火山爆發的文章回應里斯本地震(在學術高度分工的今天,...

    這當然是人作的惡,但上帝始終保持沉默。尼曼問,我們其實有沒有可能避免邪惡發生,該如何對待過去發生的大惡?當代發生的邪惡似乎只令我們無助。由里斯本到奧斯威辛,道德的領域已由全宇宙縮窄至人類,但人類卻是如此的邪惡,我們最決絕的道德態度,就是這世界根本不道德,但我們又可以去哪裡去?康德不是說我們作為理性的存在是價值的源頭吧。我們可以在一個沒有價值的世界生存嗎?我們可以如何跟自己相處?無家可歸(homeless)可說是當今哲學的命題。 尼曼又指出艾希曼的審判顯示了人們所作的惡跟其內在動機已不掛勾。 “Evil requires evil Intention “已是明日黃花。常人跟惡人可以沒有兩樣,我們只能由你做了甚麼來判斷。這樣的話,怪不得卡繆的《瘟疫》將納粹看成是一種傳染病,人的惡反而變成自然現象...

    但是,這也令惡變得更難以理解,在國家機器這大制度裡,權利的保障也是要靠國家。但當國家有邪惡的行為,並以民主和法律之命行進時,人們似乎難以獨立獨行。很少普通人願意玉石俱焚,損害自己去製造邪惡。但卻有很人願意在一個大制度裡做一個小機件,去推動大惡——即使他們本身也不願看到大惡。他們作惡只是工作一部份,回家就父慈子孝,做上帝的好信徒。 法蘭克福學派嘗試說明為甚麼會變成這樣。根據他們的中堅阿多諾的《啓蒙辯證法》,奧斯威辛的發生其實是內在於整個西方文明,這可由荷馬的奧德賽(Odyssey)開始說起。這樣看,人人都是共謀,但無人可以改變。於是我們良心最多只能內疚,拒絕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不是我們的家。 人們都弄不清法蘭克福學派能不能談超越,阿多諾只說奧斯威辛不可重複是一律令。但當無人有信心超越惡時,人們開...

    尼曼並不只是描述,她對惡有特定的看法。比如她認為我們不能將惡分大小,也不能衡量它們。說一行為是惡的,就不可能有甚麼平衡。惡能分辨,但不能比較。 尼曼也將惡取代了理性問題,應該不應該,如何證立都是惡的問題。哲學當然牽涉理性,哈貝馬斯甚至說哲學是理性的捍衞者。哲學是做證立的工作,但世界發生的事情如何理解,卻不是哲學的專利。尼曼把哲學理解為 “making sense of things”,其實是預設了用理性來理解不理性的世界,結果當然是令人失望的。 對於尼曼來說,每一次我們將應該發生和不應該發生的事情跟現實並看,我們都是跳進惡的的問題,也未免誇大了。形上學家Peter van Inwagen在《惡的問題》(The problem of Evil)反對尼曼說有一總括性的惡的問題(overarchi...

  5. 2018年1月27日 · 大家都知道柏拉圖遊敘弗倫篇,當中有著名遊敘弗倫兩難(The Euthyphro dilemma),問是上帝命令就是道德上是對,還是因為那行為在道德上是對,因此上帝都要據此下命令? (VCG 圖片) 罪道德化. 善這概念似乎限制了上帝。 哲學家唯有弄一些理論來自圓其說。 奧古斯丁在公元四世紀,就試圖指出並沒有形上存在地位,只是善缺乏或者缺席(an absence of good)。 奧古斯丁最初接受是摩尼教邪惡觀(Manichaean theory of evil),認為世界是互相拉扯和競爭。 他後來才接受了新柏拉圖做法(Neoplatonist approach),認為上帝並沒有創造,所有上帝創造都是好只是善或好缺乏。

  6. 2018年3月13日 · 作者|戴遠雄. 鄂蘭在1963年初版《在耶路撒冷艾希曼——關於惡的浮淺報告》(註1),一直引發激大爭議。 在2011年,德國哲學家和史家貝蒂娜.斯坦尼思(Bettina Stangneth)出版《耶路撒冷之前艾希曼:大屠殺者未被仔細審視人生》(Eichmann vor Jerusalem – Das unbehelligte Leben eines Massenmörders),開宗明義批評鄂蘭受艾希曼瞞騙(註2),詳細論證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審判裡言論,是刻意偽裝出來務求淡化自己終生反猶立場,因而令鄂蘭觀點再度引起廣泛辯論。 近日,曾瑞明先生在 〈邪惡制度,還是邪惡性格? 〉 (註3)和 〈平庸的惡,還是平庸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