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11月1日 · 《陽光普照》的故事是從一個台灣社會上常見的家庭說起,父權色彩濃重又寡言的 爸爸阿文(陳以文 飾) 是位駕訓班教練,除了每天提醒自己的學員 「把握時間,掌握方向」 ,也沒忘記將這句駕訓班準則傳授給優秀的 大兒子阿豪(許光漢 飾) 。 身為家中精神支柱、在酒店幫忙女孩們弄造型、整頓妝髮的 媽媽琴姐(柯淑勤 飾) ,在 小兒子阿和(巫建和 飾) 跟 好友菜頭(劉冠廷 飾) 砍傷人被關進少年輔育院後,成為了家中的溝通橋樑,也擔任起阿和的 女友小玉(吳岱凌 飾) 意外懷孕後的照顧角色⋯⋯ 然而猶如陽光存在般的大兒子,也有自己的陰暗面嗎? 被爸爸希望「關到老,關到死」的小兒子,是不是就再也沒有機會重見光明? 阿文也真的像琴姐對他說的:「你小兒子好不容易回來了,你幫他了嗎」,一丁點也不願伸出援手嗎?

    • 孟耿如1
    • 孟耿如2
    • 孟耿如3
    • 孟耿如4
    • 孟耿如5
    • 邊看《返校》邊發抖,電影帶他回顧白色恐怖年代
    • 政府當時連童謠「天黑黑」都禁!思想已是當成犯罪
    • 那個年代,人人心中都有個小警總
    • 戒嚴時期不能說的秘密:政治犯被針刺指縫、耳朵被灌廚餘
    • 海內外人士為爭取民主自由,就這樣人間蒸發
    • 她對鄭南榕曾經天真的一席話,印象深刻
    • 「大家真的都忘了自由是犧牲了多少人,怎麼樣辛苦的換來了嗎?」
    • 延伸閱讀

    田孟淑,今年高齡 85 歲的她,就是許多早期社運人士口中的「田媽媽」,她和丈夫田朝明醫師,在戒嚴的白色恐怖時期,庇護、救援了許多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政治犯,也參與許多爭取人權與民主自由的各項社運活動,對她來講,《返校》不僅僅是部電影,而是一段她忘都忘不掉的夢魘。 「電影裡演得很真實,但,那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你們沒有活過那個時代可能無法體會,當我在電影院的時候,我是緊握雙手,不停的發抖,因為那就是我們以前活生生的故事!」 白色恐怖時期,為了穩固政權,不只是「保密防諜,人人有責」,當局還開始實施了一系列的限制禁令,禁止說方言、夜晚不能隨意外出的宵禁、禁歌、禁書等等。 電影《返校》中,師生們之所以被警察抄查,就是因為成立了讀書會,在當時只要有不同思想的書籍,像是宣揚共產思想、1949 後的中國文人作品...

    「就連那個天黑黑也不能唱啦,說是萎靡頹廢!」而田媽媽的長女,監察委員田秋堇也表示,「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苦酒滿杯也不能唱,原因是你們生活在寶島,在當局的帶領下,怎麼會苦呢?說是靡靡之音擾亂軍心!」而〈何日君再來〉也被視為是在講「何『日軍』再來」而遭到查禁,光是 1980 年代就有 2 萬首歌受審,其中 1/6 都沒有通過審查。 在白色恐怖的氛圍下,不只實際的生活有所限制,背後所代表著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思想與言論的箝制,在當時只要被認為是對於政權有所動搖危害的人,不管是組讀書會、散佈「不正思想」,都會被視為「政治犯」逮捕,也因此台灣曾經成為政治犯最多的國家之一。 而長期營救、庇護政治犯的田媽媽忍不住大罵,「什麼叫做政治犯,這就是故意讓人誤解,在那個時候你只要有一點自由民主這樣的思想,讓政府不滿意,...

    「在那個年代,警察就充斥在你的生活周邊,無處不在、風聲鶴唳,一有問題就會被約談,甚至抓走,人心惶惶,每個人心中就像都有個小警總似的。」田媽媽形容道。 田秋堇也表示,小時候因為父母與政治犯走得很近的關係,他們家三不五時就會有警察來查戶口,甚至是信件莫名其妙被拆開等等,大學時期,更有跟她要好的國民黨的學妹來通知她,說有教官指派學弟來監視她,打她的報告紀錄等等。 「小時候我就常常做惡夢,夢到我爸媽也被抓走,然後我找不到我爸媽……。現在我們都會說,人民有免於恐懼的自由,但對我來說我從小就是活在恐懼之中。」田秋堇說道。

    「戒嚴時期最可怕,也最是不能說的秘密,就是刑求。當時毫無人權可言,從我們營救的政治犯與他們親人好友口中,我們聽到的是最不堪的虐待。」田媽媽回憶起這段往事,馬上哽咽了起來。 我們跟著田媽媽來到景美人權博物館,這裡曾經是用來關押犯人,特別是政治犯的監獄,也是景美軍事法庭的所在地,才剛走進來,田媽媽就忍不住哽咽,「那時候我來看他們,都只能隔著玻璃,心不知道多痛。」 如同電影《返校》後半段所演,男主角甚至被拔去了指甲、頭被塞入水缸內,以嚴刑逼供來換得證詞,現實中的白色恐怖,則更甚。「那時候我們庇護的一些政治犯都會跟我們講裡面(監獄)的狀況,說他們是如何被刑求的,像陳文成他爸爸說,他被抓進去的時候,被用針刺往指縫中,那種痛,是痛到會失禁的!所以後來他的屍體內衣褲中,都是尿的味道。」 (陳文成,前台大教...

    戒嚴的期間,愈來愈多人為了爭取自由、民主與人權,紛紛起身與體制對抗,尤其以爭取言論自由最多,試圖在言論上貢獻心力,冒著被捕、甚至被處刑的風險,也要保障眾人「知的權利」。 如林茂生,出生於臺南,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第一位臺灣人哲學博士,他創辦《民報》,並撰寫評論多次批評陳儀的施政,在1947年3月11日被武裝人員帶走,一去不復返。 雷震,浙江人,1949年創辦《自由中國》半月刊,因批判蔣介石的威權統治,甚至反對他連任總統,被捕入獄長達十年。 就連人在海外也不例外,于長城與于長庚兄弟出生於菲律賓,接手父親的《商報》,1950年代由於屢次回絕國民黨駐菲總支部與臺北中央黨部海外組刊登新聞稿的要求,1970年3月菲律賓軍方和移民局逮捕于氏兄弟,並以空軍專機押送臺灣,警總以叛亂罪起訴于氏兄弟。但後來在國際...

    關於自由,最讓田媽媽印象深刻的,還有鄭南榕事件。 鄭南榕於1984年,以爭取「100%言論自由」為主張所創辦的《自由時代周刊》,像是「新聞不必事先審查」、「對報刊有任何處分,必須交由司法獨立審判」等等。他曾經說過「沒有新聞自由,你就是睜眼瞎子,眼不見周遭發生的真實新聞,三十三年來,在戒嚴之下,我們都成了睜眼瞎子。」 該雜誌也因批評時政而屢遭查禁,直到 1989 年停刊為止,《自由時代周刊》創下被查禁和停刊次數最多的記錄。 鄭南榕不只發行雜誌爭取言論自由,更多次發起要求民主化改革的活動,如 1986 年的 519 解除戒嚴運動,但隨後就遭未審先判入獄八個月。 田媽媽氣憤的回憶道「1988 年鄭南榕只是因為在雜誌上刊登了一篇,許世楷(台灣政治及歷史學者)的《臺灣共和國憲法草案》,就這樣而已,也沒...

    回憶起這些往事,田媽媽語重心長的說,「現在很多人都會說,台灣就是太自由,但大家真的都忘了自由是犧牲了多少人,怎麼樣辛苦的換來了嗎?」 她說:「還有人說以前那種威嚴統治下臺灣很安定,難道叫你往東不敢往西,表面上的安定是真的安定嗎?我丈夫都說,如果這樣,那不如去太平間,死人不會動,死人最安定!」 「沒有太自由這回事,只是很多人都忘記,自由的另一面,也是要有責任的呀!不能去侵害別人的自由,不能去侮辱、攻擊他人,這些才是自由的真諦啊。」田媽媽說。 這些在歷史課本中從未被好好提及的「真實歷史」,許多人已經逐漸淡忘,年輕人可能甚至不知道這些事情曾經發生過,但就如同電影《返校》所演的,「總要有人活下去,記得這段歷史。」所以每當只要有人問起,已經高齡85歲的田媽媽總是不厭其煩的從頭說起,田媽媽希望藉由分享她...

    【就怕留指紋!台灣人要用筷子翻書】只能半夜關在廁所偷看,解密 9 套白色恐怖時期「禁書」 【最衝擊中國人的台灣景點】中國旅客訪完景美人權園區嘆:台昨日白色恐怖,是我祖國今日真實寫照 【花 102 分鐘致敬台灣民主】電影《返校》讓你一路憋氣重回「白色恐怖」:要有人活下去,記得這段歷史 (本文經合作媒體 今周刊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返校》看到狂發抖 85歲嬤曾冒死拯救白恐受難者〉。首圖來源:截自今週刊影片。)

  2. 2017年1月9日 · 以下我們盡可能用「超譯」的方式,還原孟子與告子的論辯。 但就算去除文言文的障礙,就思想邏輯而言,這一段論辯也有很高的難度。 大家可以來挑戰看看,到底懂不懂孟子要表達的意思?

  3. 2021年11月24日 · 《瀑布》靈感來自導演鍾孟宏友人發生的真實故事,背景設定在疫情剛爆發的台灣,而一場家庭風暴也悄悄醞釀著,賈靜雯和王淨演出一對關係緊張的母女,細膩的表演讓她們雙雙入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 孟耿如1
    • 孟耿如2
    • 孟耿如3
    • 孟耿如4
    • 孟耿如5
  4. 2020年6月4日 · 美國著名記者和作家孟捷慕(James Mann)曾經在 1980 年代中後期擔任《洛杉磯時報》北京分社社長。 1989 年 6 月 4 日當晚,在中共當局出動軍隊鎮壓天安門廣場及周圍地區抗議腐敗和要求民主的學生和市民的時候,他正在長安街的寓所裡趕寫有關抗議的 ...

  5. 2017年11月20日 · 這篇文章在一篇八千多字的文章中總述了蒙格最為重要的思考模型,是非常難得的好文章,連我自己都私藏起來了! (責任編輯:劉庭瑋) 關於巴菲特,有無數關於他的書籍和文章。 他經常開誠佈公地和大家分享他的生意經。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在過去 40 多年時間裡,很少有關於他的 40 多年的商業夥伴查理·蒙格的書或者文章。 蒙格一直生活在公眾視線之外,他只做過一些屈指可數的公開演講。 媒體上關於他的報導也是少之又少。 在伯克希爾·哈撒威公司的年度股東大會上,他讓巴菲特回答大家的所有提問,只有偶爾說一句,「我沒有什麼補充的」。 幾年之前,我決定更深入地了解蒙格 70 年的職業生涯,於是 我閱讀了手頭所有可以找到的由查理·蒙格在他超過 70 年的職業生涯裡所發表的文章、所說的話 。

  6. 2019年11月4日 · 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self-defensive mechanism),它的定義是 用理性取代感性,從而使我們避免感知自身的情緒 。 外表行為常常表現為「 情感隔離 」。 有很多原因可以促使我們養成凡事理性思維優先的習慣:原生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風格(如:彼此很少問候或分享情感經歷,只談論想法或事實),社會文化的鼓舞和強化(如:電影裡的超級英雄遇事常常冷靜睿智,而反角往往喜怒無常)等。 更重要的,對於我們自身而言, 理智化可以降低負面情緒給我們帶來的不適,讓我們感到自己不是那麼地脆弱,尤其在面對創傷(trauma)的時候 。 但是,和所有事情一樣,一旦我們在理性和感性之間失了衡,變得凡事都理智至上,而持續忽視或隔離自己的情緒感受,便會出現問題。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