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5月26日 ·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本書】經理人時常要做影響公司命運的決策,他們會採用怎樣的方式突破思維盲點?羅傑‧馬丁透過《決策的兩難》一書,分享整合思維與傳統思維的

  2. 2016年12月20日 · 如果要把全世界的人分類,你會怎麼分?. 依照星座好像太武斷了,血型分四類好像範圍太廣,就算是同個國家地域的人們也不盡相同,心理學家 Carl Jung 和 Isabel Briggs Myers 創造出一個 性格測驗 ,根據 44 個簡單問題,就可以把大家歸為 16 個類別,測完 ...

    • 馬丁·辛1
    • 馬丁·辛2
    • 馬丁·辛3
    • 馬丁·辛4
    • 馬丁·辛5
  3. 2020年3月31日 · 英國《金融時報》的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 認為皮克提只是描述貧富不均的存在及其如何惡化,並且假設貧富不均很重要,但是從沒解釋為什麼。

    • 因為習慣挫折,所以只要遇到類似情境,就會「自動」無助
    • 人類也會習慣性無助,所以小孩該稱讚的還是得稱讚啊
    • 越早克服挫折,就能越早打破這種惡性循環
    • 習得性樂觀不代表不難過、不悲傷、不挫折,而是不會把自己看成是無可救藥的白痴
    • ABCs 的日常習題,幫你破解每週悲傷的件件大小事

    你大概聽過行為心理學最經典的「巴甫洛夫實驗」吧?學者找一隻狗,只要鈴聲響起,就給牠食物吃,重複幾次後,只要狗聽到鈴聲,即便沒有食物出現,狗也會流口水,因為狗的大腦把「鈴聲」和「食物」連結起來,聽到鈴聲就準備要吃東西了。 1960 年代,當時在賓州大學就讀心理系的研究生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做了一個挺殘酷的實驗:隨著鈴聲響起,狗狗不是獲得食物,而是被電擊,換句話說,鈴聲與「懲罰」而不是「獎勵」連在一起。 試想,狗被電到肯定很難受,自然會想逃,在實驗設計中,一群狗可以逃開,而另外一群狗則逃不掉,經過幾次的「訓練」後,那些逃不掉的狗一聽到鈴聲響起,即便沒有受到電擊,還是會哀嚎。 實驗的第二個階段,塞利格曼把所有的狗都放到可以輕易逃脫的環境,再響起鈴聲,這時,原本能脫逃的狗...

    動物會習得性無助,人類更是如此。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小孩學習時不斷被責罵:「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目你都不會!」當他長大後,即便成年,再一次看到考試題目,內心可能會充滿不好的感覺,壓在這種無助感之下,他很可能雙手一攤,直接說自己不會。 我們會形容這種人「沒自信」、「悲觀」、「負面消極」,但背後的心理原因往往就是「習得性無助」。 你認識這種人嗎?他們是否常常會說「無論我做什麼都沒用」這類的話呢? 「習得性無助」不知抹殺了多少人才,阻擾了多少社會發展;如果你覺得自己無法逃離苦海,你還會積極改變嗎?許多社會的問題和負能量,都來自於無能為力的無奈和無助感。 但在 1960 年代的研究中,塞利格曼也看到了轉機:他發現,無論是狗、猴子,還是人,都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實驗對象不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狀態,...

    他們的「免疫力」從何而來呢? 其中一個關鍵,在於這些實驗對象「是否曾經克服挫折」;如果他們曾經透過自己的行為克服了困境,即便之後被放在不可控制的狀態,也比較不容易出現習得性無助,這種經驗在生命中越早發生,效果越強。 早年克服挫折的經驗,能夠幫助我們成年後對抗不可控的挑戰,這個發現,對幼兒教育是多麼重要啊! 就在塞利格曼定義「習得性無助」整整 30 之後,他宣布:樂觀的心態,也是可以學來的!相對於 learned helplessness,這就叫作 learned optimism──習得性樂觀。

    要了解習得性樂觀,我們可以把生活中所碰到的任何挫折,分為 ABC 三個部分: A 是 Adversity(挫折、挑戰、不如意的遭遇) B 是 Belief(對 A 的自我信念與心態) C 是 Consequence(因為 B 而採取的行動或後果) 舉例來說,兩個人去考試,都考了 50 分,「考不好」這件事,就是他們的(A)挫折 Adversity。 其中一位是悲觀者,他跟自己說:「我怎麼那麼笨!」「我總是考不好,以後完蛋了!」「我就是無能,試了也沒用!」這樣的解釋方法也就是他的 (B) 信念Belief,是「個人的」、「永久的」、「無法控制的」。於是他跑去酒吧買醉,回家把書全扔了,還跟家人大吵一架,這就是 (C) 後果 Consequence。 另外一位是樂觀者,他跟自己說:「太倒楣了吧!這...

    A 面對挫折 Adversity 回想一下,最近讓你不開心的一件事? B 反思信念 Belief 碰到不好的事情,我們會找出責任歸屬,但我們未必總是公平的,可能帶著成見判斷。這件事發生時,你心裡的「自我對話」是什麼? C 考慮後果 Consequence 你後來的處理方法是什麼?你第一時間採取了什麼反應?那跟你的成見與信念有什麼關係? 也許,你已經是一個很樂觀正面的人,那我要恭喜你!但我還是希望你做這個習題,因為當你寫下內心的感覺時,可能會帶給你新的洞察。 完成 ABC 階段練習後,你覺得 A 有辦法改變嗎?太多人都卡在希望改變 A,糾結在改不了 A,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你沒辦法時空旅行、回到過去啊!這樣的糾結,只是在消耗自己的能量。 關鍵在 B 這個階段,這也是習得性無助所存在的地方。 雖然...

  4. 2024年4月8日 · 微軟執行長納德拉在去年一個 Podcast 專訪提到,ChatGPT 幫助他理解馬丁·海德格等哲學家的複雜論述。 納德拉發現,透過 ChatGPT 或 Bing 總結,是閱讀海德格的最佳方式。

  5. 2018年12月5日 · 馬丁路德將聖經中經常出現的「 召命」這個概念(受到上帝的呼喚,獻身給上帝),擴大解釋成「從事工作這件事就是召命」,並將之稱為「天職」。 但是今天,世人已不再遵從上帝的召命,而是打著「自我實現」的旗幟,拚命尋找適合「真實自我」的 ...

  6. 2018年11月21日 · 菌絲網絡社會(弗朗茲.薩韋爾+太郎+馬丁.豪 斯+鄭淑麗+全球網絡節點) 菌絲網絡社會(MNS)是一項藝術家集體計畫。 菌絲體是真菌細胞線狀網絡的總稱,負責分享和處理訊息,菌絲網絡社會為台北雙年展製作了一個大型菌絲網絡模型,展示其 ...

    • 馬丁·辛1
    • 馬丁·辛2
    • 馬丁·辛3
    • 馬丁·辛4
    • 馬丁·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