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2月9日 · IMDb. 退休後,別只靠追劇殺時間,生活儀式感、持續學習新知不可或缺! 這段時間,我重看了電影《高年級實習生》,劇情讓我深有感觸: 退休後,別只靠追劇殺時間,生活儀式感、持續學習新知不可或缺! 這段時間,我重看了電影《高年級實習生》(The Intern),劇情讓我深有感觸:

    • 結構扭曲,固定薪資落後越南
    • 加薪率與主管薪資,居亞太國家末段班
    • 薪資差異太小,不利爭取高階人才
    • 全球供應鏈重組,留才攬才新契機
    • 企業重整薪資制度,才能接軌國際

    各產業龍頭釋出的薪資調整訊息,不只是為勞工帶來小確幸,更因為台灣多年來萬物齊漲,唯獨薪資不漲,造成人才外流的問題,已經不容迴避。尤其台積電這類跨國業者,若有企圖心要保有國際性攬才競爭力,調整薪資結構已經是當前重要課題。 與國際相較,更可看出台灣的薪資結構扭曲程度有多驚人。全球權威企業人力諮詢機構韋萊韜悅(Willis Towers Watson)獨家授權《財訊》雙週刊報導【韋萊韜悅 2021 台灣人才大未來關鍵報告】(Future of Talent 2021 WTW Taiwan Report),此一報告係根據全球超過 5600 家、台灣地區資料庫中包含超過 550 家大型公司的【韋萊韜悅 2020 整體獎酬市場調查】,從中可以看出台灣的薪資結構出現 3 大警訊,佐證了前述企業的調薪動機。...

    不管是基層或是主管職,都無法得到期待的薪資,迫使台灣人才紛紛放眼海外。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赴海外工作人數與年俱增,2018 年底已有 73 萬人,且青壯年齡層持續呈增長趨勢。此外,今年上半年移入人口減少 8000 多人,卻有 16000 多人外移,遷徙表現異常,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認為,此現象在過去 3、4 年間非常少見。 「台灣市場上的低底高獎(低固定薪資加上高變動獎金)給薪模式逐漸變成慣例,長期下來使得固定薪資逐漸落後,甚至被越南超車。」執行該研究的韋萊韜悅人才與獎酬諮詢副總經理李儀欣指出,在調查過程中就可以明顯發現,台灣的企業老闆不是不願給薪,而是等公司確定賺錢再分給員工,因此壓低固定薪資占比,反映了代工低毛利業態的思維,「但外商多半是視人才的價值,給予相對應的固定薪資,再根據績效...

    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林文政則認為,讓企業主不輕易提高固定薪資的因素,主要是企業面對高變動性環境時態度保守,一是希望從績效考核來調整待遇就好,二方面是避免危機來臨時擅自減薪而觸犯《勞基法》,第三是,強調創新策略的企業,為了彈性現金流而不敢給太多固定薪資。 調查中也發現,台灣企業慣用所有員工每年一定比率的齊頭式調薪,造成固定薪資的調漲成了獎勵年資而非績效,因此會有在公司裡倒茶水、打單 30、40 年的老員工,固定薪資遠高於新進、但具有專業技能的大學生甚至年輕主管,薪資未能反映員工的績效、貢獻,讓薪資均衡比(Compa Ratio)出了問題。 「台灣企業幾乎快把固定薪資(Fixed salary)當成基本薪資(basic pay)看待,」魏美蓉指出,長期下來扭曲薪酬結構,似乎把職務所得...

    尤其近來國外科技大廠來台投資成立亞洲營運據點,臉書、亞馬遜、蘋果、微軟與谷歌等大咖,還有化工、金融業外商也紛紛看上台灣,加碼投資。 另外,鼓勵台商回流方案推動至今,也帶來新的人才需求。根據投資台灣事務所統計,台灣民間新增 5 億元以上的投資件數,近 3 年平均每年有 200、300 件,投資年均總額都在 1 兆元以上,企業成長動能強勁。 這些投資不但合計創造數以萬計的就業機會,還投入人才培育的行列,谷歌、微軟就分別與人力資源機構或大學院校合作人才培育計畫,甚至也為企業提供相關人才的資源媒介與整合。 再者,疫情也激化了企業的數位轉型進程。WFH(Work From Home)考驗企業「在線工作」的彈性思維,產品、資料上雲才能有隨時取用內部訊息的能力。因為求才若渴,數位相關職缺數快速增加,企業不...

    自今年以來,伊雲谷數位科技公司員工數比去年多了 50%。雲端事業單位總經理林儀說,好人才都知道自己被搶著要,但這些年輕優秀人才很在意互相學習新技術的成長環境,因此收到因疫情滯留台灣的常春藤名校畢業生,不是只要求薪水,「光靠砸大錢沒有用,關鍵在於培養出關注職涯成長動能的人才」。 不過,畢竟非數位原住民的經營者,要成就新世代團隊並不容易,因此仍有超過 9 成雇主苦惱怎麼吸引優秀技能人才。然而,薪資總是最直接而敏感的,魏美蓉建議,就從建立與時俱進、國際接軌的薪資制度開始吧! 延伸閱讀/ 台積電大幅加薪 謝金河:護國神山又進一步影響全台灣 5000億科技投資潮湧入高雄!大南方崛起 錢進科技新廊道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財訊)

  2. 2017年8月1日 · 台大數學系畢業後,張盛舒順理成章成為工程師,先後任職於宏碁、迪吉多電腦和捷鴻資訊,資訊軟硬體和系統整合資歷超過 20 年。 從網路泡沫中誕生. 2000 年全球正值網路泡沫時期,但在一個個美麗泡沫無情破裂之際,他卻看見潛藏商機。 「網路泡沫化以後,恰恰是我們的機會來了。 因為在網路時代,都是說 content is king(內容為王),然後都是 free(免費的)。 可是等到泡沫化,大家都說不能免費了。 那什麼可以收錢? 算命和色情是最容易收錢的。 」他說:「景氣越差,算命越好。 它是反指標。 看準機會,當時 40 歲的張盛舒決定結合興趣和專長,著手創立自己的事業。 「大家都說算命是統計學,可是古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統計,而且樣本數又很小,所以這種話是騙人的。

  3. 2015年9月17日 · 「一直等待更多的棉花糖,也不是明智的選擇。 」米歇爾教授認為,在棉花糖實驗的情境下,實驗者當然會信守承諾回來給孩子第二顆棉花糖,但現實世界並不像實驗室那樣單純。 即使你埋首工作、辛苦存錢,通貨膨脹會讓你的錢越來越薄,也無法預料哪天銀行會倒閉,更不曉得自己哪天會突然死亡。 完全拋棄享樂的結果是,你吃不到第一顆棉花糖,第二顆棉花糖也不存在。 年初訂好目標,一整年都不再改變? 8 成領導者都忽視的目標設定問題,用OKR就能解決! 「熱」的情感系統與「冷」的認知系統. 聽過蟋蟀與螞蟻的故事嗎? 米歇爾教授認為,我們既是盡情享樂的蟋蟀,也是勤奮工作的螞蟻,這兩種個性都存在於我們得大腦構造裡。

  4. 2013年5月14日 · 1.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創造未來。 (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create it.) 2.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 你的時間有限,別浪費時間活在他人的期望中。 別受限於教條或他人的眼光,別讓外界紛雜的噪音掩蓋你內心的聲響。 最重要的是,鼓起勇氣追隨你的心與直覺,它們知道你將成為怎樣的人,其他都是次要。 (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5. 2014年11月23日 · 霍桑實驗帶來的啟示是,人的社會及心理因素,是影響行為和績效的關鍵因素,遠超過體力、精力,甚至是經濟誘因。 進一步說,非經濟性的獎賞和懲罰,才是激勵員工和提高員工滿意度的重要因素。 這也呼應了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所提出的人類需求層次(由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當實驗者的態度友善,讓女工覺得受到尊重,她們不僅願意接受指示,生產力也提高了。 在霍桑實驗之前,管理學的主流是泰勒化的科學管理,將每項工作細分成個別動作,以標準化管控,員工被當成生產線上的螺絲釘,只有經濟和肉體上的需求。 梅堯則提出了「社會人」假說,認為人的工作也有社會需要的動機,管理者需要尊重員工的人格,滿足員工的精神需求,才能有效激勵員工。

  6. 2019年10月5日 · 「你為什麼要到我們公司來? 」這題你會怎麼答? 張忠謀表示,自己過去在台積電親自面試高階主管時,一定會問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你為什麼要到我們公司來? 」當時張忠謀得到許多不同答案,然而最討厭聽到的正是「我覺得在這間公司有很多學習的機會」。 張忠謀認為,雇用高階主管是希望他為公司貢獻,並非來學習,而且高階主管通常年齡為 4、50 歲左右,都到了這把年紀,應該對公司有所貢獻才是。 半導體教父張忠謀透露:我心中的標準答案是⋯⋯. 張忠謀也透露,自己認為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是:「 我認為在台積電貢獻的機會非常多, 」就算這樣回答,他依然會繼續追問,希望能更了解應徵者的企圖心和潛力。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