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8月3日 · 馬其頓的亞歷山大三世(古希臘語: Ἀλέξανδρος Γ' ὁ Μακεδών,其名字亞歷山大意為「人類的( ἀνδρός )守護者( ἀλέξω )」;前356年7月20日或21日—前323年6月10日或11日),世稱亞歷山大大帝( Ἀλέξανδρος ὁ Μέγας 或 Μέγας ...

  2. 馬其頓的亞歷山大三世 ( 古希臘語 : Ἀλέξανδρος Γ' ὁ Μακεδών ,其名字 亞歷山大 意為“人類的( ἀνδρός )守護者( ἀλέξω )”;前356年7月20日或21日—前323年6月10日或11日),世稱 亞歷山大大帝 ( Ἀλέξανδρος ὁ Μέγας 或 ...

  3. 2 天前 · 亞歷山大之父康斯坦丁一世著德國元帥制服,約1913年攝 亞歷山大為康斯坦丁次子,繼承順位為第三,位於其父及其長兄喬治之後。亞歷山大家庭對他的教育進行了精心計劃,教育花費亦不菲。喬治在德國接受了一段時間的軍事教育 [5],亞歷山大的教育則限於希臘國內進行。

  4. 亞歷山大大帝(希臘文:Αλέξανδρος,英文:Alexander the Great;前356年—前323年6月13日),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帝國)國王(前336年—前323年6月13日在位),稱亞歷山大三世。. 世界古代史上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西方歷史上四大(一説七大)軍事統帥之 ...

    • 誰的亞歷山大?
    • 腓力與馬其頓的擴張
    • 大帝的親子關係
    • 羅馬的亞歷山大
    • 其他時代、其他人的亞歷山大
    • 開明專制或恐怖統治?

    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是少數從西元前便出現在歷史舞台上,至今仍在歐亞非三地被提起的人物。他完全符合英國史家卡萊爾(Thomas Carlyle)「英雄創造歷史」的論點。他的歷史身影雖如此高聳,但當時留下的資料卻相當有限,彷彿是不能被說的佛地魔。史料常描述他與戰友同甘共苦,但他身旁如獅如虎的希臘化開國元勳,在他去世十七年後才敢小心翼翼地找藉口稱王,鑄造錢幣也只敢複製大帝形象。蒲魯塔克說大帝死後,他的秘書領軍不順,決定假借托夢,在軍帳中安置大帝衣冠,彷彿大帝親臨決策,結果出席的老兵敬畏地發抖順服。死僵的大帝,並未消逝。 時間快轉到一九九一年。前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裂解後,馬其頓共和國因為國名的關係被希臘否決加入歐盟及北約,理由是這國名透露出對希臘北方領土的野心。這是巴爾幹版的正名問題。後來前任馬其頓民族...

    古代馬其頓一直為南方的希臘抵擋蠻族入侵,扮演無名英雄,讓城邦繁榮發展,但卻被認為是野蠻人。城邦組織資源的能力有限,唯有依靠如雅典或斯巴達領導的聯盟,才能凝聚足夠資源,贏得波斯戰爭。但伯羅奔尼撒戰爭瓦解了這樣的體制。四世紀時希臘進入由波斯大王擔保的共同和約架構,任由斯巴達、雅典及底比斯繼續互耗,使得波斯對希臘局勢的影響力超越以往。大帝的父親腓力便是在這種局面下繼任馬其頓王位。 森谷公俊教授《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一書對於腓力經營馬其頓及大帝東征的成就有詳細的介紹,我在此僅做補充。腓力的馬其頓軍隊是全職的,需要不斷向外擴張及增加收入來維持;因此後來大帝出征,國庫空虛是意料之事。腓力在政軍改革後,成功地以聯盟約束希臘,並決定波斯是下階段的擴張方向,規劃遠征,最後則由兒子大帝完成。 沒有腓力的馬其頓...

    一些史料以近乎伊底帕斯情節的方式來處理腓力、大帝及奧林匹雅思的三人關係。這不僅出現在大帝與腓力生前的爭執,更反映在大帝後來的政治成長。他一生設法擺脫腓力的遺緒。腓力左右手安提帕特的人馬在大帝往東方前進時,被沿路丟下來經略領土。這是政治冷凍。腓力最好的將軍帕曼紐和兒子的悲慘命運也是大帝要擺脫父親的陰影;後來,大帝的年輕朋友在這波整肅後紛紛崛起,包括在史料中初次出現的托勒密。因此,如果托勒密寫下大帝的歷史,會同情那些老傢伙嗎?然而被認為是最公正的大帝傳記作者阿里安,卻十分倚重托勒密的著作。 大帝過世後,主導政局的年輕騎兵菁英突然遭到步兵干預,最後被迫妥協;這代表大帝騎兵與腓力步兵的決裂。代溝政治雖然在古典史學中可以察覺,但從未如此明顯。其實,希臘文化中的父子關係也非以和睦著稱。大帝的老師亞里斯多...

    大帝現存的主要敘述都是羅馬時代出產的。何以如此?在研究大帝的相關問題時,學者會假設愈靠近大帝時代的史料愈珍貴,然而這些都已幾乎不存。當時的相關論述很早便分裂成「宮廷傳統」及「通俗傳統」。前者偏向古典史學強調的政治及軍事成就,並護衛大帝的人格;後者偏好聳動的傳奇故事,如大帝與亞瑪遜女王相遇。 學者根據最早的作家殘篇來和羅馬史料連結,進而與這兩種傳統分別掛勾,最後認定阿里安及蒲魯塔克偏向於宮廷,而狄奧多羅斯、庫爾提烏斯及特洛古斯偏向後者。但是這些史料真的能協助我們連結、回溯到「歷史的」亞歷山大,而不是「羅馬的」亞歷山大嗎? 大帝在羅馬時代確實是英雄們想留下不世偉業的典範。凱撒外放西班牙時,見到大帝雕像後痛哭,因為他那時已經超過大帝天年,但仕途不明;凱撒征服高盧後,計畫攻打帕提亞,但出發前被暗殺,...

    每個時代多少都有屬於自己的亞歷山大。但中古以降,各地逐漸依賴「亞歷山大傳奇」(Alexander romance,相關介紹可參考本書終章從「從歷史到史詩」一節)。這套論述起源於前三世紀的埃及,最早的文本出現於三世紀,之後內容愈來愈荒誕。最初傳奇的內容是關於大帝的出身:他是埃及最後一位法老的兒子,此人是一名術士,變裝成阿蒙神,化身為蛇,誘惑奧林匹雅思懷孕。故事解釋了為何埃及人欣然接受大帝成為法老。另外還有一種身世,在西元一〇〇〇年左右的伊朗,大帝叫伊斯坎達(Iskandar),名義為腓力兒子,實則是波斯大王之子,是對手大流士的兄弟。這個故事則用來說明他為何能入主波斯。 其他內容還有:大帝偽裝後去刺探安達魯西亞的伊斯蘭皇宮,但被皇后看透;他的愛駒會吃人肉;他曾坐上獅鷲拉的飛天馬車去觀察泰爾敵情;...

    到了啟蒙時代及浪漫主義時期,仍在辯論大帝究竟是開明專制君主,抑或血腥暴君。英國自由主義史學家葛羅特(George Grote)認為他的帝國是軍事侵略及專制極權的成果。另一方面,進入二十世紀後,白種人負擔的意識形態及一戰後出現的國際聯盟,促成塔恩(William W. Tarn)強調大帝的東征就像是一場要終止所有戰爭的戰爭;他散播優越文明,建立全新世界,所以大帝是歐美良善帝國主義的先驅。 這種幼稚的理想主義在二戰後面臨修正。巴迪恩(Ernst Badian)及博斯沃思(A. B. Bosworth)皆認為大帝是古代版的希特勒及史達林;漢森(Victor Davis Hanson)則認為大帝毫無意義地在征途留下無數人骨。一般而言,學界對大帝愈來愈採取負面的評價。我們對白種人負擔、政治整肅或大屠殺...

  5. 2020年10月14日 · 傳聞中,亞歷山大得知此事後感到非常惋惜,因為他未能親自在戰場上殺死大流士三世,失去身為勝利者的榮耀。後來,亞歷山大繼續深入伊朗高原獵殺貝蘇斯,為大流士三世報仇。波斯門戰役(Battle of the Persian Gate):波斯帝國的背水一戰

  6. 2018年10月7日 · 羅馬的凱撒三十九歲時讀到亞歷山大的傳記後曾潸然淚下嘆道:「在我現在這個年紀時,亞歷山大早已成為眾民族之王,我卻尚未達成任何輝煌的成就。

  7.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