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農傳媒. 20180317. 文/ 宜潔 圖片提供/ 務局. 一年一度的「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表揚大會」,今年瀰漫著濃濃的綠色奧斯卡味道,日前將畢生作品無償捐贈務局的生態紀錄片導演劉燕明,獲頒「特別貢獻獎」。 其餘獲得表揚的15位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與3個推動野生動物生命教育楷模單位,事蹟遍及林業歷史、自然保育、原鄉智慧等領域,場面溫馨浩大,彷彿另類星光大道。 整修工程,意外挖出傳說中的文化資產寶藏. 獲獎者崇暉營造有限公司公司負責人黃聿暉,因發掘與保留古嘉義製材廠地下遺構、對嘉義林業文化保存有功而獲獎。 這段故事的起源,卻全是意外。 「如果不是黃聿暉,將近80年的地下寶藏也沒有機會重見天日。

  2. 森林與太空包的奇遇 從一朵香菇見證國產材新價值:永在林業的林業創新練習曲. 永在林業副總經理家鼎看見了菇業的危機,卻也看見了林業的轉機,提出了不同於傳統林 業的經營模式——太空包。. 文/李佳芳 攝影/梁偉樂. 家鼎始終認為,森林的核心 ...

  3. 社區林業Community Forestry則是以社區為主體藉由促進在地社區發展提高在地居民支持甚至參與林業管理最終目的是藉由結合社區周遭森林為在地居民帶來利益是國際林業經營趨勢透過培力社區參與自然資源經營建立社區與管理單位協同經營的夥伴關係實現社區發展與森林經營共生共榮目標。 在臺灣持續參與社區林業計畫的社區,有7成以發展生態旅遊為目標,主因為森林周邊社區多擁有合適的資源條件,加上生態旅遊兼顧保育與生計的旅遊操作,可帶動社區環境、社會、經濟面向的永續發展,因而普獲各界認同,由生態旅遊切入,透過參與過程累積信任,建立夥伴關係,為社區林業發展策略。

  4. facebook. line. twitter. 裕彬整合校內資源技術建構智慧溫室,希望為臺灣農業科技技術的發展盡一分心力,同時也期待能夠提升年輕人從農意願;他手上的網紋洋香瓜表皮刻有「NTU」字樣,是栽培實驗的一環。 文/吳秉容 圖/豐年社. 面對極端氣候的影響,穩固的溫網室設施能有效提升作物栽培成效,並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害。 此外,根據世界銀行(word bank)資料顯示,全球智慧農業之市場發展趨勢自2013年起逐年攀升。 國立臺灣大學掌握農業技術發展趨勢,在校內打造全方位智慧節能溫室。

  5. 園藝科主任林冠宇表示學校許多學生來自高雄市桃源寶來等偏遠地區城鄉差距及家庭經濟因素讓學生更加務實寧願回家種田更甚於讀書寫報告。 然而,這些學生往往在職業類科有很好表現,連結產業與培養學生實作能力,反而更受這些學生認同。 林冠宇也發現,學校加入高職農校策略聯盟後,更加鼓勵學生到業界實習並累積實務經驗,這是很好的轉變,讓學校更加貼近技職學校的本質。 他也以身作則,去年12月與今年1月,親自帶學生到高雄美濃的同心園有機農場,見習食農教育活動的設計、舉辦、以及宣傳,跟學生一起探索課程所學跟產業實務作法的差異。 園藝科主任林冠宇(左一)帶領5位學生,到同心園有機農場見習食農教育,活動前接受農場主人胡惠玲(右一)的指導。 (攝影/ 蘇登呼) 升學之餘 學生不忘培養實作技能.

  6. 20210622. 文字/施清元 攝影/蔡易儒. 青翠的竹林,在國內占地超過20萬公頃,巔峰期年生產量可達千萬枝,但在森林系所使用的教科書《木材性質學》裡,竹,卻只占薄薄幾頁,這樣子的不遇,反而激起了群涵對竹子的好奇心,來自宜蘭五結農家的他,在嘉義農專攻讀完森林科後,選擇繼續到中興大學的森林研究所深造,其研究主題,就是如何幫竹子加工,做「保青」。 離竹材生產加工重鎮——南投竹山還有好一段路,「竹采藝品」的老闆群涵卻選擇在草屯打造據點,開始他被蒼綠竹蔭包圍的生涯。 在桂竹與孟宗竹材整齊直立的工廠入口處,馬上能夠見到一個長約五公尺磚砌的水槽,群涵所擁有的核心技術——保青,就在這裡施作。

  7. 農傳媒. 20210612. 運用FSC木材製成的木屑太空包,消毒後植入菌種,靜置培育出的香菇,肥碩可口,「永在林業」也透過臉書粉專行銷與販售產品。 文/高嘉聆 攝影/陳建豪. 一間隨著臺灣林業發展跌宕起伏半世紀的林業公司,開始重新思考「對人好、對森林也好」的林業價值,只要思維轉個彎,林業職人大步走出臺灣林業新方向。 臺灣林業始於日治時期,當年的三大林場包括阿里山、太平山及八仙山,在有系統的伐木規劃下,帶動了鐵路運輸及周邊聚落的發展,像是中臺灣的八仙山在全盛時期人口高達兩千人,當時榮景熱鬧又繁榮。 國民政府來台,延續伐木政策,透過林木出口爭取外匯,森林砍伐數量有增無減,是臺灣林業的狂飆年代,也是以山林資源換取經濟成長的一段晦暗過往。

  1. 相關搜尋

    朴藝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