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3月2日 ·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這本書,2016年10月簡體中文版出版,當時國內人文先鋒廣州方所書店和蘇州誠品書店都大力推廣。 在中國知識界引發的反響卻遠遠不如兩年以前湯瑪斯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 需要提示的是大衛哈維是著名左派而目前主流經濟學的教育和觀點清一色新自由主義—— 歷史原因左的苦我們吃的夠了而現在我們在慶祝市場消費和自由的路上才剛剛開始呢。 在這本書裡,大衛哈維用17個矛盾,振聾發聵地向全世界說明:資本主義制度為什麼是不能持續的,失敗的。 每一個矛盾,都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缺陷,也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事實上,本國正是大衛哈維多次引用的重要材料)。 我們簡單地回顧一下這17個矛盾: 資本主義的七個根本矛盾:

  2. 2020年10月31日 ·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地理學家大衛哈維David Harvey),出生於1935年的今天。 年屆八旬的哈維近年來仍然在不斷筆耕,在2007年「歷來被引述最多的人文社會科學著作」作者裡,他排名在第18位,比「正義論」的 羅爾斯 高一名,略遜於 尚.皮亞傑(Jean Piaget) 。 這位在英國出生和受教育的學者,前往不同城市進行學術交流時受到各種觀念衝擊,從而大開眼界,把城市的各項矛盾與不公再加上地理學,使他日後的空間理論更為立體。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巴黎:現代性之都. 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家梅里菲爾德(Andrew Merrifield)寫過,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許多馬克思主義者在到訪巴黎後,都會出現脫胎換骨的轉變。

    • 「集體象徵資本」
    • 「壟斷租值」(Monopoly Rent)
    • 「城市共同體」(Urban Commons)
    • 「共同體悲劇」(Tragedy of Commons)?
    • 後話

    哈維在文章中開宗明義地提出,不少文化產品之所以彌足珍貴,主要由於它們的原創性和獨特性。套用一個簡單不過的本土例子:港產片正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它曾形成聞名全球的文化產業,不少香港電影人皆能揚威海外。與此同時,這個文化產業也和我們的城市空間唇齒相依,沒有香港的地道市井文化為基礎,也就孕育不出港產片的輝煌歷史。 反過來說,港產片的全盛期早已遠去,但相關的集體回憶卻長期保留下來。例如無論是來自大陸或海外的遊客,說穿了都是「吃港產片奶水」長大的,對(電影投射出來的)香港擁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因此赴港旅遊的客源才會源源不絕。港產片立足本土文化而名揚四海,繼後香港則繼續吃港產片的老本。 這到底是屬於誰人的功勞呢?對哈維來說,這顯然是一種集體創造出來的共同價值,是世世代代香港電影人、甚至是普羅香港人共同創造出...

    一旦當我們的社會邁進了後工業階段,已再難通過製造業大規模生產進行資本累積,文化產業和城市空間遂成為嶄新的累積工具,旅遊業則自然成為所有後工業城市、包括香港的重要收入來源。問題只是在於:港產片本身已經不再賺錢了,倒是本土文化作為一種集體象徵資本,仍能被資本家挪用作賺錢的商品。旅遊業、航空業、酒店業、飲食及零售業大賺特賺,正是由於它們能「圈定」(enclose)獨一無二的本土文化,搾取收益可觀的「壟斷租值」。 這不禁令我想起開業不久的澳門新濠影滙,一個號稱結合劇院、製片場、商場和賭場的娛樂渡假區,還請來了美國電影泰斗馬田·史高西斯和羅拔·迪尼路等,專門為它拍了一齣開幕電影──便剛好亦是套用了同樣的資本邏輯,分別在於它挪用的是美國電影文化資源,而且是通過明賣明買的方式來挪用。

    上述皆已是後工業城市見怪不怪的普遍現象,但哈維對此提出的洞見卻在於:城市空間和文化產業一旦被商品化,自然會吸引更多資本家聞風而至,與地方政府和統治精英合謀,令大量連鎖酒店、商場和名牌店進駐,又或爭辦奇觀和盛事如奧運會或博覽會之類,從而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目的,直到城市獨一無二的特質被磨平殆盡為至──哈維借巴塞羅那都市更新的所謂「成功」經驗指出,那最終可能只是一個「迪士尼化」(Disneyfication)的過程。 哈維的關注焦點乃是:當集體象徵資本一旦被圈定、大規模被挪用甚或濫用作賺錢工具,最終又會帶來怎樣的後果呢?由此哈維遂引入「城市共同體」的概念,試圖指出由於城市空間和文化產業的集體屬性,意味著它很難百分百被圈定和商品化;就算資本家真能徹底將它圈定,其原來的獨特性也會隨之同步消失,最終只會令...

    主流經濟學家往往會以「共同體悲劇」為由,指出城市空間乃是稀缺資源,使用人數增加至某水平便會出現「擠塞」(congestion),「雜」和「亂」乃是現實中相當普遍的現象。因此必須藉著私有產權的清晰界定,方能達至資源的更好維護和有效運用。問題是經濟學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片面看到「擠塞」帶來的負面社會成本,卻看不到它所帶來的「旺」和「盛」,其實是極為重要的正面社會效應。私有化作為將社會成本內化的過程,亦往往將城市空間的多元開放性同時消滅,也就是要把嬰兒和污水一併倒掉! 按同樣邏輯,主流經濟學家主張亦知識產權的私有化,以避免文化產品的過度複製和使用。但對於文化產業來說,知識產權的過渡清晰界定,卻意味傳播的障礙和創意的喪失。文化產品的正面社會效應(或經濟學家所稱的「動態界外效應, dynamic ex...

    上文除了旨在回顧哈維的部分學說,亦展現了其對現實的重大參照價值。毋庸諱言,哈維不少著述皆艱澀難讀,往往令讀者迷失在語言的迷宮中(上述文章倒算是個例外)。唯一旦能跳出這個迷宮外望,則哈維卻又能為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帶來異常「埋身」、異常「貼地」的洞見。這正是其著作讓人著迷──同時亦令人討厭之處。

  3. 2021年7月3日 · 台灣藝人羅志祥在Instagram表示,近來聽聞有人自稱穿越時空到2027年,在好奇心促使之下,他親自私訊對方詢問是否能開直播,沒想到真的收到回覆。 這位「最後的倖存者」其實早已在歐美引起話題,西班牙電視台還向他發出挑戰,沒想到真的拍到「一抹黑影」。 相關圖輯:時間旅行者稱人類6年內滅絕 羅志祥私訊竟獲回覆 對話截圖曝光(點圖放大瀏覽👇👇👇) 西班牙網友「最後的倖存者」在Tiktok(抖音)貼出影片,稱自己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躺在醫院,並且時間是2027年,且在他身處的世界空無一人,街上、球場、餐廳、觀光景點全是空蕩蕩。 「最後的倖存者」住在西班牙瓦倫西亞,自稱名叫哈維耶(Javier),至今仍透過Tiktok不斷上傳影片。

  4. 2017年11月11日 · 哈維指出自工業革命以來科技創新便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動力這原是眾所周知的簡單常識但他卻致力論證科技作為影響勞動關係的重要因素充其量只起著催化劑的作用因為資本運作的本身才是關鍵因素恰恰與常識相反哈維力圖指出所謂的科技萬能論」(科技拜物教」, technological fetishism),只不過是資本家編造出來的故事,力圖說服工人階級「反抗無用」,「已沒有別的選擇」。

  5. 2017年1月9日 · 哲學. 資產擁有民主制從羅爾斯歐斯壯到哈維. 撰文:鄒崇銘. 出版: 2017-01-09 00:00 更新:2017-05-04 15:58. 墟市甚至可被視作政府主導的正規公共空間,以及愈益大行其道的私人管理公共空間以外,香港最重要的非正規公共空間。 墟市作為城市共同體的一種典型,實可對資產擁有民主制帶來更多元開放的想像。 2016年11月,英國約克大學教授托馬斯(Alan Thomas)出版《Republic of Equals: Predistribution and Property-Owning Democracy》,號稱史上首部關於「資產擁有民主制」(property-owning democracy)的專著。 單是這點,已不得不讓人刮目相看。

  6. 2018年6月2日 · [譯者導言]. 曾經有朋友戲言馬克思的資本論最難的是第一卷第一卷里最難的是前面三章。 為甚麼會這樣說呢? 因為整個《資本論》的寫作遵循了一種「抽象範疇到具體範疇再繞回抽象」的寫作方式,它以黑格爾式的「圓圈」描繪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這裡,商品和資本被看作歷史的有機整體加以總體的把握。 如同米歇爾·羅伯斯所說的,把經濟學當作自然科學進行研究的西方學者,即使如瓊·羅濱遜那樣對馬克思的學說有好感,對他這種黑格爾式的「形而上學」多半也是繞道走的。 讀大衛哈維:讀懂資本社會,你的現代病就能好一半 大衛.哈維:從彈性累積、壟斷租值到城市共同體 大衛·哈維,最受歡迎的馬克思主義者? ——《瘋狂矛盾》譯者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