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3月15日 · 栓塞手術的手術方式,是將可解離式白金線圈從鼠蹊部置入導管,再將白金線圈纏繞於動脈瘤中達封阻血流效應。 崔源生提到,現在有一種新式栓塞動脈瘤手術,手術時間約1個小時,流程類似傳統線圈的栓塞手術,而且更為簡單。 「新式栓塞動脈瘤手術特別適用於大型動脈瘤或內頸動脈虹吸部轉彎處動脈瘤,不用去冒將微導管放置到動脈瘤中的困難與危險,只要將密網支架置於動脈瘤處的主血管中,」崔源生表示,這能有效阻斷或減緩血液流入動脈瘤的血量,有利動脈瘤體積縮小,減少動脈瘤破裂的情況發生,經6個月左右的時間,血管內膜沿支架增生重塑血管壁,80%的動脈瘤可治癒。 不過,新式栓塞動脈瘤手術是不適用於剛破裂的動脈瘤,且植入後有較高的血栓性腦中風的可能併發症,術後需長期使用強力抗凝血劑。

  2. 2019年5月17日 · 近日就有研究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有最高的耳鳴風險。 近期國內最新研究證實,有 睡眠障礙 、特別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患有耳鳴風險更高。 研究從2000至2012年間的健保資料庫,觀察了台灣60歲左右的診斷耳鳴的21798名患者。 結果顯示,分析有睡眠障礙者中,有耳鳴問題的患者相較於無耳鳴問題的患者,高出1.36倍的睡眠呼吸中止症風險,進一步驗證有睡眠障礙患者,特別是 睡眠呼吸中止症 ,有較高的風險患有 耳鳴 。 台灣耳鳴學會理事長劉殿禎提醒,有睡眠障礙及睡眠呼吸中止問題患者在接受適當治療,例如採取非侵入式的正壓呼吸器治療後,能夠改善呼吸中止的狀況,耳鳴、頭暈的情況都可大幅改善。 耳鳴是身體的「救命警鈴」

  3. 2019年7月19日 · 台灣耳鳴學會理事長賴仁淙分享,中國有一名專門治療耳鳴的中醫,門庭若市,大家都對他讚譽有加。 據說除了中藥以外,他還建議患者一點要做到兩件事,那就是吃素跟每天晚上10點前一定要上床睡覺,他的學生也沿用了這套方法來治療患者,不同的是,幾乎完全沒有吃中藥,耳鳴治療效果一樣好。 控制體重讓身體遠離疾病 耳鳴問題迎刃而解. 事實上, 他們的治療秘訣沒有別的,那就是控制體重以及擁有好的睡眠品質。 要求患者吃素,不能碰動物性脂肪,發胖的可能性自然比較小,可以成功控制體重。 肥胖是許多疾病的根源,像是三高疾病、糖尿病等,都與肥胖相關。 由於耳鳴是身體出問題的警訊,若是因為肥胖讓身體機能出問題,進而導致 耳鳴 ,那麼控制體重後,許多身體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參考文章: 想要減肥不復胖,這幾個習慣要養成!

  4. 2019年3月20日 · 三軍總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蔣尚霖說,低周波治療器在醫學上稱作「經皮神經電刺激器」,顧名思義是用幾塊黏貼在皮膚上的電極,將電流傳到患者體內,藉由2個原理來舒緩疼痛。 「一個原理是透過這種電流的刺激,讓神經接受痛覺的『門檻』、『門閥』變高,等於要更痛才能讓大腦接收到痛,原本的疼痛自然就舒緩了;另一個原理是增加腦內啡的產生,藉此減緩痛覺。 」 蔣尚霖說。 所以目前核准的適應症有下背痛、肩頸痠痛、關節疼痛、末梢神經疼痛、肌肉疲勞、肌肉萎縮、促進血液循環等。 蔣尚霖說,這種低周波治療可以當成第一線的治療方式,舒緩各種疾病造成的疼痛,如果只是肌肉緊繃的疼痛,甚至可以透過這種方式解決問題。 低周波治療器的副作用.

  5. 2019年4月3日 · 乳房是女人的性徵表現,有些乳癌病人切除乳房後,會因為失去乳房而出現難以調適的心理、情緒障礙,例如自卑等負面情緒。 這時候,就可以跟乳房外科醫師、整形外科醫師討論,進行乳房重建。 乳房重建並非乳癌治療的一部份 對生理健康不加分也不減分. 乳癌防治基金會副執行長戴志首先破除人們常見的乳房重建迷思,身為台大醫院整形外科主任的他指出,乳房重建並不屬於常規乳癌治療的一部分,無論是否進行乳房重建,都不會影響身體健康。 乳房重建也不會提高乳癌的復發機率。 「另外,有些人會認為切除單邊乳房後,身體重量不平均,可能會引起脊椎側彎等問題,不過無論是在臨床還是研究中,都沒有發生這個現象,」戴志指出,「乳房重建最主要的目的,是讓乳房切除的婦女在不會因為難穿衣服,造成心理上的負擔。 誰可以做乳房重建手術?

  6. 2022年3月7日 · 子宮肌腺症是一種子宮病變,會造成婦女 經痛 、血崩,主要是子宮內膜細胞沒有乖乖待在子宮內膜腔,侵襲到子宮肌肉層中塞成塊狀,造成子宮腫大。 依據病灶的不同又可分為兩種: 子宮肌腺症 :造成整個子宮瀰漫性擴大。 子宮肌腺瘤 :病灶並非平均散布子宮裡,而是侷限在子宮某些部位,看起來像肌瘤。 這樣的症狀並不少見,統計上亞洲女性發生率高達 20~35 %,但很多人「無症狀」,不曉得自己有子宮肌腺症。 其成因和致病機轉相當複雜,目前醫界仍致力研究中,目前猜測有兩大致病原因,一為子宮內膜和子宮肌肉層的交界處遭到破壞,通常是曾生產或人工流產手術。 另一因素為雌激素長時間刺激,愈接近停經,經年累月受雌激素刺激愈長,因此,子宮肌腺症更好發於 40-50 歲女性,年輕女性較少見。 圖片來源: Freepik.

  7. 2021年7月9日 · 坐骨神經痛是一種坐骨神經被壓迫之後造成的「症狀」,是用來描述一種下背痛的通俗名稱並不是病名。 坐骨神經痛通常發生於腰椎的椎間盤突出,導致壓迫到腰椎的神經所引起的疼痛。 若要詳細區分的話,可分為以下兩個類別。 骨頭壓迫: 腰椎椎管狹窄症、骨刺、椎間盤突出、腰椎退化症、骨腫瘤、骨折等。 肌肉壓迫: 外傷,或是臀肌、大腿肌、小腿肌壓迫,過瘦、短期內體重減輕過多,讓臀部的脂肪與肌肉層太薄、壓迫到神經。 一般在發病的前期,只是會偶發的感覺下肢短暫疼痛,慢慢地痛覺會擴大、擴張,從腰部到臀部甚至是大腿。 痛感也會從間接性的疼痛轉為持續性的疼痛。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坐骨神經痛 常見症狀. 走路偏斜,走一走會軟腳. 合併有大腳趾無力,無法上翹. 麻木感、刺痛感.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