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9月26日 · 僵直性脊椎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簡稱AS)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因為自體免疫系統受到破壞,導致脊椎、關節等處出現慢性發炎現象,好發於20〜40歲男性,是女性病患的1.5倍,台灣每1萬人中就有33.7人罹患,盛行率居亞洲之首。 患者因長期慢性發炎導致脊椎韌帶、關節鈣化,脊椎沾黏變形,嚴重時可能因此駝背、抬不起頭,甚至是無法行走。 初期症狀易輕忽 醫:常以為只是姿勢不良. 是醫師也是病友、中華民國風溼疾病醫學會理事長蔡文展表示,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年輕男性,常因為疾病意識感較低, 發病初期誤以為是運動傷害、姿勢不良或過度疲勞,而延誤診斷、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導致脊椎變形、駝背等不可逆的傷害。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2. 2015年8月1日 · 刮痧的概念類似流汗,」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兒科主任申一中表示汗流不出來覺得很悶時去跑跑步或是洗熱水澡促進排汗就會感到比較舒服跟汗液一樣也是一種身體調節的機制刮痧就是藉由外力刺激去加速身體循環 ...

  3. 2001年8月1日 · 2001-08-01. .文 / 顧景怡. .出處 / 康健雜誌. .圖片來源 / 鄭佳玲繪. 字級. 收藏. 分享. -----(以下為原文) 夏天是容易腎結石的季節。 因為人們在室內吹冷氣,散失水分,尿量減少,因而尿液中的代謝廢物濃度相對提高,增加析出形成結石的機會。 腎結石在台灣都會區的盛行率約9%。 腎結石不一定停留於腎臟。 石頭有時會隨尿液排出的過程,沈積於輸尿管或膀胱,而成為輸尿管結石或是膀胱結石。 這些泌尿道的結石統稱尿路結石。 推薦閱讀:腎結石症狀有哪些? 腎結石飲食5原則,結石自然排出. 因結石的成因不同,「石頭」成分也不同。 最常見的是草酸鈣結石和磷酸鈣結石,約佔80%。 其次是感染造成的無機鹼性結石(10~15%)、尿酸結石(10%)及少部份遺傳疾病引起的結石。

  4. 2022年10月5日 · 五十肩正式名稱是「沾黏性肩關節炎」,因為肩膀關節囊中的結締組織和周圍組織發炎,導致肩膀疼痛、活動度受限。 五十肩最常見的症狀是,無論自己或別人幫忙手臂都無法抬高且肩膀疼痛。 仁生復健科診所院長陳渝仁醫師指出,這是一個診斷指標,如果是肌腱受傷,手臂無法自己抬高,但別人幫助可以。 另外常見的症狀,還有手臂無法向後轉去扣內衣、抓癢、拿後面的東西,也無法梳頭或脫衣服(尤其是套頭衣服)。 五十肩症狀大約可分成3個階段: 發炎期: 手臂無法抬高、肩膀痛,有的人會痛到睡不著,可持續2~9個月. 冰凍期: 疼痛慢慢消失,但肩關節活動受限、卡住,可持續4~12個月. 解凍期: 卡住的地方慢慢好轉. 陳渝仁醫師表示,這3個階段不是線性一個一個發生,而是可能相互重疊,所以最常見的是病人肩膀又痛又卡。

  5. 1998年11月1日 · 「病魔」,原是人類對它們的稱呼,直到19世紀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發現它們,醫藥從此幾乎與戰場畫上等號──細菌必須消滅,世紀初人類以抗生素與細菌大戰,至今愈演愈烈。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抗生素是黴菌所生產的,原來是它們用來自保的物質,人類利用它們來對付不受人類歡迎的微生物。 大多數藥廠所生產的抗生素,已在實驗室裡以化學方法,提高它們對付病菌的能力,或者擴大它們所能影響的病菌種類,達到抑制細菌生長的目的。 抗生素一旦進入細菌,會干擾細菌製造新細胞所需物質的功能,阻礙細菌繁殖。 例如四環黴素會妨礙細菌製造蛋白質。 盤尼西林與萬古黴素則阻礙細菌正常的合成。 盤尼西林問世,廣泛使用後一兩年,就出現第一株葡萄球菌抗藥菌株。 隨著其它抗生素一一問世,細菌找到對付的這些抗生素的辦法。

  6. 2023年3月9日 · 帕金森氏症(英文 pakinson's desease),也有人稱為巴金森氏症,最早由英國醫師詹姆斯帕金森(James Parkinson)發現並記錄。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漸進式惡化的疾病,會逐步影響病人的神經系統以及由神經支配的各個部位。 帕金森氏症好發於中老年人,但也有青壯年罹病的案例。 45歲以前發病的病人稱為年輕型帕金森氏症,年輕型的病程較慢,預後也比較好。 推薦閱讀:歌后詹雅雯患巴金森氏症 出現5大警訊小心未來罹病機率增. 帕金森氏症初期 自我檢測表. 帕金森氏症其實有跡可循,如果能盡早發現並接受治療,通常療效也較佳。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 提供簡單的「帕金森氏症自我檢測表」,供民眾在家自我檢驗,如果 以下10種情況出現3個,就可能是帕金森氏症初期前兆 ,建議找神經內科醫師。

  7. 2022年11月30日 · 敗血症是指感染所引起的全身性發炎反應,指致病微生物(細菌、黴菌、病毒等病原體)及其毒素侵入血液循環,擴散至全身,加上人體免疫系統在抗擊感染時超常運轉,加速釋放許多化學物質進入血液,而開始攻擊人體其他器官,導致全身的發炎反應和組織壞死,嚴重者將會造成休克及器官衰竭。 而敗血性休克,則為在部分的敗血症狀況下,出現嚴重的循環系統及細胞代謝失調,這種狀況經常導致死亡。 東元綜合醫院成人加護病房主任謝宗鑫指出,在台灣,每年約有11萬個人罹患敗血症,儘管對其治療耗費鉅大的醫療費用,嚴重敗血症的死亡率仍然高達30~40%左右,它也是重症加護病患最主要的死因。 而根據美國研究統計,全球每5名死亡者中,就有1個死於敗血症,每年死亡人數高達1,100萬,敗血症奪走的人命比癌症還要多。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