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1月14日 · 1. 執行能力:知道事情的輕重緩急、懂得與人協調. 「執行能力」牽涉的層面相當廣泛且細膩。 首先,要能掌握不同事物間的輕重緩急,要懂得階段性、循序漸進推展的道理;執行事物時,必然會產生與其他人溝通協調的需要,因此溝通技巧與方法不可或缺。 事物的推展不可能靠一個人就能完成,必須懂得宣導的技巧與方法,並且知道如何把一群人組織起來,分工合作將一件事物「做出來」;由於執行事物必然牽涉到「人」,所以對於人的行為模式與心理特質的認知也很重要…等等。 諸如上述種種,都屬於「執行能力」的範疇。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2. 學習能力:有心追求成長、反覆自我檢討. 至於「學習能力」,則是專業知識、執行能力兩方面能否精進的關鍵所在,可謂個人能力的基礎源頭。

  2. 2016年8月31日 · 生意要成功,我總結17個字箴言,請想法子至少滿足其中一條,才有機會生存:「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人廉我特殊」。 故事三,看似要打造一個「事業」,但卻陷入「生意」裡繁瑣的營運細節,而所有的行動舉措逐漸與終極目標脫節、未能 ...

  3. 2021年7月30日 · 「取天下也,恆無事」的意思是, 你要想當好天下人的領導者,就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任何事。 「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的意思是,當你想為自己做事時,你就不能做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了,你會失去帶著大家往前走的機會。 老子的這句話非常重要,他告訴領導者要放下自己的欲望,盡量為所帶領的人做事,但對自己要無為。 如果你的行為有德,上天就會加持你;如果你的行為失德,不關愛他人,只一味地為自己撈取利益,你就會失去上天的加持。 《尚書》的理念,就是把天命和眾人的利益結合在一起。 作為領導者要放下自己的欲望和利益,為你管理的人去做事,這是領導者法則 。 這個領導者法則到今天為止從未改變過。 延伸閱讀: 什麼樣的主管最討人喜歡? 老子:有「道」的君主. 利己是一種動物性,利他是一種神性.

  4. 2018年6月15日 ·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你家裡,有馬桶嗎? 」聽到這個問題,你或許會訝異,甚至覺得有點不受尊重。 因為,現代社會裡,人人家裡都有馬桶,普及到當你要去旅遊時,如果得知目的地沒有馬桶,腦中可能會浮現蠻荒落後的景象。 那麼,下一個問題,你能說明沖馬桶的原理嗎? (先別往下看)一般馬桶的排汙通道是 S 型或 U 型,沖馬桶的基本原理,則是利用虹吸現象(siphonage)。 (不知道的人,現在可以拿出手機搜尋虹吸現象了) 不只是沖馬桶的原理,若是想要深入了解馬桶的材質,至少需要物理知識,熟悉陶瓷、塑膠特性;也要具備化學常識,遇到馬桶漏水才知如何修補;或許還得理解人體構造,以便找出令人最舒適的馬桶尺寸、形狀。 由此可見,一個平凡無奇的馬桶,其實背後隱含了不少的知識。

    • 未來的理想、目標
    • 內在動機
    • 外在動機
    • 人際關係
    • 環境規畫
    • 「我想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是個天大的誤解!

    這點與組織內部的領導力有關。當領導者帶領團隊或集團朝著某個目標前進的時候,會提示大家終點在哪裡,並且試著提振士氣。 同樣的,如果站在個人的角度,而非組織的立場來思考自己的人生領導者是誰的時候,其答案無庸置疑是「自己」吧!要是能明確地描繪出人生夢想和工作目標,動機自然會升高。

    這是一種從內心湧出的感覺。「內在動機」指的是意志力,就是在被賦予的範圍裡,全力以赴去完成自己做得到的事。例如,鈴木一朗選手被賦予的工作,說穿了就是「揮棒」。而竭盡全力去做的這件事,正是自己的內在動機。

    相對於內在動機,「外在動機」是由外部所賦予的要素,例如,報酬、頭銜、評價、名譽等等。這個要素包含了許多自己無法或難以控制的事情。即使擁有很高的動機,一旦因為報酬低、價值不受肯定而產生不滿,幹勁本身也會消失。因此外在動機可說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要素。

    這也是無可避免的重要要素。特別是組織的領導者,必須帶領團隊成員往自己想要的方向,讓整個組織不斷前進。這不光是斥責或稱讚下屬就好,還必須看透下屬的性格,用心思考管理方式以提高個人士氣。 另外,只要牽扯到工作,可以說大部分的麻煩事都源自於人際關係。例如,顧客要求提前交貨,除了要調整公司內部的計畫表,還要到處打點關係,以達成要求。此外,要是對方的要求和自己的不一樣,必須向對方交涉,找出妥協點……淨是一堆麻煩事。如果還要煩惱人際關係,既沒有幹勁,也提振不了。

    這是與專注力密切相關的要素。能不能專注在眼前的工作,與工作環境、身體狀況等因素有關。不過,只要學會訣竅,就能簡單地打造出讓自己願意付諸行動的工作環境或訂定方法。為了讓自己表現得更好,可以整理桌子,或是制定規則來安排工作的進行方式。

    人都是在自己的才能或特長被活用的時候,感到充滿幹勁。只不過,我們先必須分辨自己想做的事和工作之間的差異,雖然這點很困難。舉例來說,就算對一個人而言某件事是他的拿手絕活,但是,做沒有報酬的事不能稱為工作。 無論你多麼喜歡音樂或繪畫,僅靠喜歡,是無法成為專業人士的。必須有人付給你報酬,你才算是一位專業人士。 常常有人說:「我想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可是,這其實是他誤以為工作是以「自己」為中心而存在。然而維持社會運作的並不是「自己」,而是先有「工作」才行。請想一想職業運動界的例子。在棒球運動裡,一個隊伍的正式選手只有九名。而在美國大聯盟職棒裡,每一個位置都有數十位選手虎視眈眈地等著。 提升自己的能力與把能力應用在工作上這兩件事,看似相同,其實完全迥異。工作,是因為社會上有需要才存在,並不是因為...

  5. 2020年11月6日 · 這是真的嗎?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曾說:「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 」這句話常被用來鼓勵人們不要畏懼失敗,失敗為成功之母。 然而,這句話有科學依據嗎? 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教授本傑明.瓊斯(Benjamin Jones)以及副教授王大順也很好奇,所以決定做一個研究來證明這件事。 結果發現, 在職涯早期經歷失敗的人,長期發展真的更好! 研究團隊以美國國家衛生院(NIH,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最普遍、對生物醫學科學早期工作者影響甚鉅的研究經費 R01 為標的。

  6. 2014年12月30日 · 「積極度」非常重要! 沒有積極度,就是有再好的能力、人格特質都是枉然;但是能力本身沒有價值,是能力去運用與執行出來的結果,才是能力的價值。 而沒有積極度就是不去執行,結果是「0」,價值就是「0」,那就甚麼都不是! 這是人人易懂的道理。 「積極度」,還分為「主動積極」與「被動積極」兩個層次。 「被動積極」是指在別人設定的目標下,會積極主動去做去完成,也就是所謂「使命必達」型的人。 但是當目標達到後他就停止,並不會想要去超越目標;甚至當別人沒有給目標時,他就癡癡等待別人給目標才會啟動。 這種積極是種依賴主管被動執行的習慣與心態。 所以,主管就要密切關注,這是要一再給目標才會往前做事的人;其實這是「假積極」,主管要能明辨,才不會誤判。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