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6月13日 · 「剎那即是永恆」,總是電影喜歡的手法。 男主角是曾飾演震撼擂台的傑克葛倫霍Jacob Benjamin Gyllenhaal),他是一位紐約投資銀行家,同時有個漂亮的老婆,典型人生勝利組。 說話間,突而其來的車禍讓男主角陷入喪妻之痛。 當周遭親人、朋友都陷入「房間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意指房間裡明明有隻大象,大家裝作不知道,刻意忽略,甚至告訴自己不該看到」情懷中,安慰著男主角時,看似理所當然。 但,如果說電影影像裡又能有一層男主角內心畫面的呈現,那麼背景應該是亂烘烘的雜音,清晰的他,處於喧嘩之中。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壓死駱駝的往往不會僅是一根稻草,只是最後一根往往是致命的。

  2. 2019年12月11日 · 近 10 年來,巴菲特在大小講座、致股東信函,陸續談過他私推的幾本好書,CNBC 整理了一份「巴菲特書單」,想知道股神都讀什麼精進自己? 從書單一探究竟: 1.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商業周刊出版. 本書是巴菲特的長期合夥人兼波克夏.海瑟威副總裁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所撰寫。 巴菲特 2010 年時曾在致股東信函中力推此書,說「如果你想看起來很洗鍊、學富五車,拿這本書走在路上就對了。 」此書匯集蒙格畢生最出色的演講、箴言和思想精華,更可以看到他如何與巴菲特以幽默和智慧並肩打拚。 2. 《約翰柏格投資常識》 ,寰宇出版.

  3. 2010年2月23日 · 理性市場神話破滅,拆穿經濟學家謊言. 編譯‧整理 / 廖舜茹 資料提供 / 財信出版. 賈斯汀•福克斯(Justin Fox)為《時代》(Time)雜誌金融經濟專欄作家,並負責《時代》網路部落格專欄「愛探究資本家」(The Curious Capitalist),同時固定出現在CNN等 ...

  4. 2014年4月8日 · 鑽研領袖魅力的Henry R. Kravis教授,在《Psychology Today》的專欄中表示,很多話你就算沒有透過言語講出來,但你的意志或想法,還是可以透過你的身體語言、或其他部位傳達出來--特別是你的眼神。 在許多管理的情境中,你都可以運用「眼神」的力量。 在談判場合,可堅定自己的立場、看穿對方的想法;在商業社交中,可用眼神建立個人魅力、引起他人興趣,在一般的職場溝通上,運用眼神傳達給對方你想表達的訊息。 因此,你可能會想知道,這5個有趣的心理學研究結果: 1. 眼神交會激發火花. 直視他人的眼睛,會激起情緒的反應。 但眼神交會究竟激發了什麼火花,則端視兩造雙方與當時的情境而定。

    • 迷思1:「需求金字塔」是馬斯洛提出的?
    • 迷思2:需求層級必須一層層進階?
    • 迷思3:生理需求未滿足不會想追求其他?
    • 迷思4:只要滿足需求,就會主動追求成長?
    • 迷思5:需求層次全部滿足,就不會再有其他欲望了嗎?

    在馬斯洛撰寫的論文或著作中,從未用金字塔圖或其他示意圖解釋需求層次理論,以圖表呈現的形式,皆是各領域專家、學者方便傳播的手法。 1. 金字塔型:以最廣為流傳的金字塔圖來說,其實是管理顧問查爾斯.麥克德米德(Charles McDermid)在 1960 年代於《Business Horizons》提出,用來闡述企業策略應滿足員工的需求,以此激勵人心。 麥克德米德認為,企業想要以最低成本激發員工的最大動力,就得先評估員工正處於什麼層次的需求,調整對應的福利措施,而金字塔展現的層級概念,恰好符合戰後美國社會提倡的資本主義,迅速為管理界接受。 2. 俄羅斯娃娃型:《顛峰心態》提及,英國人本心理治療學家約翰.羅文(John Rowen)認為,俄羅斯娃娃更貼近需求層次理論的階層概念,每一個娃娃都包覆了...

    如果以金字塔說明需求層次理論,容易落入闖關打怪的思考陷阱,誤以為一種需求獲得完全滿足後,另一種需求才會出現。 馬斯洛強調,人性的發展是漸進式的,不是一個需求滿足了才會進展到下一個層級。應該是假設基本需求 A 得到 10% 的滿足,需求 B 這時不一定會出現,而當 A 得到 25%,需求 B 可能浮現 5%,以此類推。隨著層級上升,愈高階的需求愈難達到,人們也會因為處在不同的工作、環境、生活狀況,又退回上一層的需求。 馬斯洛舉例,一個正常人的需求層級組成可能是 85% 的生理、70% 的安全、50% 的愛、40% 的自尊、10% 的自我實現,依據個人的心理狀態差異,比例並不固定。

    根據馬斯洛的研究,大部分的基本需求都是按照生理、安全、愛與歸屬、自尊、自我實現排列,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說,有些人會為了保有自尊,寧可失去工作,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是這個意思;經歷半年多沒有生活費的日子,或許就願意放下自尊,重返職場也不一定。又例如,有人會從與他人建立友誼(愛與歸屬),獲取努力的勇氣,有人則是尋求別人的讚美(自尊),補給前進的能量。 換句話說,滿足基本需求的序列會因文化、環境、個人等因素,而有變化,就算同屬一個社會或同一個人,我們在成長的同時,重視的需求也會因性格和經驗的結合,改變優先順序。

    即使需求層次的排序會不斷變動,所有的需求背後都能歸納2大類別:匱乏(deficiency)與成長(growth)。 馬斯洛主張,想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也就是追求更好的自己、更美好的生活,得先滿足匱乏,才有餘裕追求成長型需求。 馬斯洛認為,食物、安全、愛與歸屬和自尊是維持生命必須的要素,當這些需求缺乏滿足,我們會啟動防衛機制來脫離痛苦,甚至不惜傷害他人。唯有滿足了匱乏動機,才不會受到恐懼、焦慮、懷疑支配,進而衍生出成長動機,亦即自我實現,幫助我們探索人生,學會如何善待自己與他人,享受生命的樂趣和喜悅。

    距離馬斯洛首度發表需求層次理論 16 年後,他將人的需求從 5 個層次,擴展為 8 階段模型,依序為生理、安全、愛與歸屬、自尊、認知(cognitive needs)、美感(aesthetic needs)、自我實現、自我超越(transcendence)。 人首先會尋求基本需求(生理、安全、愛與歸屬、自尊)的滿足,生理得到安全感之後,動機強度逐步下降,轉向成長需求(認知、美感、自我實現、自我超越),也就是心靈的充實。 馬斯洛假定人天生有好奇心,對未知會產生分析、理解的衝動,認知需求在嬰幼兒晚期和兒童期最明顯。 從人類史上來看,也有不少人冒著風險或生命危險,堅持挖掘真相、創造改變。早期如天文學家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不畏教堂勢力,憑藉對宇宙的好奇心,研究並提...

  5. 2013年4月23日 · 旗下有SonyBMG、蘭登書屋(Random House的全球第三大私人媒體集團博德曼Bertelsmann的執行長湯瑪士米德霍夫Thomas Middelhoff),上任之初就聲稱決心將這家企業打造成德國迪士尼」,他高調而強勢的作風與創辦博德曼的孟恩家族Mohn Family),神祕而 ...

  6. 2014年7月8日 · 麥可.艾伯拉蕭夫(Michael Abrashoff)是美國海軍傳奇艦長,不只是美國太平洋艦隊史上最年輕的艦長,更在兩年之內,把一艘混亂不堪、績效奇差的軍艦班福特艦,打造成美國海軍第一名的軍艦。 他在擔任班福特艦長時,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去探望一位叫尚恩‧帕金(Shaun Perkins)的船員。 他是班福特艦的污水技工,也是唯一一位,負責整艘船最弱的環節——污水系統的維修。 所有的污水最後都會集中到這艘船最底部的污水處理槽,而帕金的工作就是負責管線的暢通,因為施工拙劣的管線焊接,使得帕金常常必須和管線漏水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