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8月25日 · 《報橘BuzzOrange》這次訪問到客委會產經處處長江清松(以下簡稱),帶讀者從客家庄的案例思考鄉村「數位轉型」的可能性。 對多數「靠山」而生活、從事農業的客家庄來說,「數位」一詞有著遙遠的距離,需靠政府單位前進第一線與在地居民溝通,並提供「誘因」吸引青年返鄉參與。

  2. 2018年11月20日 · 剛升上鷺國中一年級的男孩楊允承,疑似因個頭較嬌小、個性較女性化,被同學嘲笑「娘娘腔」,因而不敢去上學,最後甚至自殺身亡——難道在他生前,沒有一個人願意對他伸出援手嗎?. 我們的社會,是怎麼「殺」了一個男孩的?. (責任編輯:翁筠茜 ...

  3. 2016年4月26日 · 振誠的八角哲學:八個詞八道菜,八道菜又能變成一個套餐!. 「André 是誰?. André 如何擺脫之前所有師承的強烈風格、定義自己為一位主廚?. 」這是在籌劃第一家餐廳之初,振誠自問的第一個問題。. 他覺得必須要忠於他對自己的認識、設計出一套他自己 ...

  4. 文/ 張肇烜 出生台南的林茂生博士(1887-1947),是台灣第一位留美哲學博士。 林茂生博士在書香世家長大,他在長老教中學(今長榮高中)畢業之後就赴日本讀書,1916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成為「台灣第一號文學士」。 日本學成畢業後,林茂生無論如何,都要回到母校,「家父用 ...

    • 傳統顯微鏡「解析度」與「廣度」受限,阻礙科學家觀察細微變化
    • 透化層光定位顯微鏡,可短時間內偵測大腦個別分子位置
    • 台日跨國技術合作,打開大腦的潘朵拉盒子
    • 「看見」大腦記憶的生成,破解大腦疾病之謎

    先來說說傳統顯微鏡的問題!傳統光學顯微術能夠解析的最小距離,大約 250 奈米左右。也就是說,如果兩個發光分子之間的距離小於這個極限,因為光波的繞射特性會使分子影像變得模糊。這個鑑別距離極限,定義了光學成像的「解析度」。 大腦神經突觸的大小約在 20 到 40 奈米之間,與腦部分子活動相關的神經結構尺度也在數十奈米。可想而知,運用傳統「粗線條」的光學顯微術觀察大腦,一定會有「見林不見樹」的問題:即使可知大致的神經走向,也無法得知細微變化。但魔鬼,就是藏在細節裡啊~~ 另一方面,傳統顯微鏡還有視野廣度或視野大小的問題。神經突觸的大小是果蠅大腦 (約數百微米)的數千分之一。想要解析特定分子在大腦的分布,困難度就像用小小無人機空拍一個籃球場,還要定位籃球場上每隻螞蟻的正確位置。 但在顯微鏡的世界裡...

    首先,這種顯微技術必須能夠定位腦神經細胞中個別分子。衡量各種超解析顯微術的優勢與適用範圍,「單分子定位顯微術」(single molecule localization microscopy) 具有數十奈米等級的空間解析度,得以鑑別相距約 20 奈米的分子,恰好符合神經生物學家對解析度的要求,無疑是首選工具。 再者,因為神經網路遍佈全腦,並非僅侷限在大腦的表層,此顯微術必須能看得又深又清楚,才能重建果蠅大腦完整的三維影像,提供全面而精密的分子地圖。近年熱議的「層光顯微術」(light-sheet microscopy) 可快速取得大範圍樣品的影像,成為不二首選 (有關層光顯微鏡的介紹,請見研之有物另一好文〈灑下百道層光,一窺微觀世界的生命律動──晶格層光顯微鏡〉)。 再加上,江安世院士團隊透...

    有了既定的策略,抽象的概念立刻轉化為一個跨界、甚至跨國的技術整合問題。陳壁彰副研究員與江安世院士合作,將一個由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中心打造的特殊顯微物鏡,整合入實驗室既有的掃描式貝色層光顯微鏡 (Scanning Bessel beam light-sheet microscope),建構出針對透明化樣品最佳化的超解析顯微鏡,並應用日本東京大學 Yasuteru Urano 團隊開發的新型閃爍螢光染劑 HMSiR 標定腦內分子,讓每一個參與大腦記憶生成的分子,發出清晰且明亮的光訊號。論文第一作者、現任國立清華大學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助理教授朱麗安興奮地說: 因為商用顯微鏡大多有鏡頭選用、解析度等限制,尤其層光顯微鏡在鏡頭選擇上更是有諸多限制。 那麼,這項新的顯微鏡系統,會對神經科學帶來什麼...

    昆蟲腦部的蕈狀體分布了一種囊泡單胺運轉蛋白質(vesicular monoamine transporter),與昆蟲的嗅覺與記憶功能息息相關,是一種在腦部負責訊息傳遞的重要分子。只要標定這種蛋白質分子的精確位置,即可從中歸納出與記憶有關的分子機制。 本次研究發現:在讓果蠅進行特定的記憶訓練後,只有特定的神經突觸會增加囊泡單胺運轉蛋白質表現,顯示這些神經在記憶過程可能肩負重大功能。 藉由類似的實驗,神經科學家可以釐清神經變化和特定腦部活動的關聯,進一步理解神經在腦部記憶生成的機制,以及神經可塑性 (placiticity) 的變化,破解大腦記憶之謎。 另一方面,由於鼠腦被普遍使用於與人類腦部疾病有關的研究,未來江安世院士研究團隊也計畫以此探索老鼠腦,揭密與蛋白質分布有關的機制,對於解答部分人...

  5. 2021年7月6日 · 老派智慧3:做自己覺得對的事. 「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永遠不會錯。. 圖片來源:《高年級實習生》劇照. 茱兒曾問過班:「為什麼你總是可以在對的時間說對的話?. 」班回答:「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情,就絕對不會做錯。. 遇到挫折時,人們大多時候會選擇妥協 ...

  6. 2019年2月21日 · 聽那上的清風,看那山上的一輪明月,一個是耳朵的佳餚,一個是眼睛的饗宴,不管怎麼聽都不會被禁止,不管怎麼看都不會被耗盡,這就是造物者免費提供給我們的寶藏,無論是我還是你,都可以盡情地享用。 請不要覺得孤獨,因為並沒有孤獨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