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4年12月18日 · 1 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 2 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3 技术创新理论的学派. 4 技术创新理论的贡献与启迪. [ 编辑] 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 技术创新理论 (Technical Innovation Theory) 的首次由 彼特 ( Joseph A·Schumpeter )的 《经济发展理论》 系统的提出。 ” 创新 ”就是“一种新的 生产函数 的建立(the setting up of a new product in function),即实现 生产要素 和 生产 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结合。 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

  2. 动态竞争的基本理论与模型. 动态竞争理论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企业问的竞争,它将这种竞争理解为竞争攻击与反击的交替情形。 借助对竞争交替互动过程的解析,动态竞争理论识别出了竞争行动的特征 (Action/Response)、攻击者的特征 (Actor)与反击者的特征 (Responsor),以及引起这些要素产生变异的原因和导致的结果。 下图所示的架构较为完整地展示了动态竞争理论的基本模型,以及各要素问的关系。 图:动态竞争研究的关系框架.

  3. 2020年9月21日 · 本文认为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保持或改变其作为 战略能力 基础能力的能力,通过利用资源的吸收与整合以及通过学习、 知识管理 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而获得新知识和能力,并逐步整合和改进现有的能力和提高效率,使企业在动态、复杂、不确定的环境下获得 持续竞争优势 。 认识和解释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一直是 企业战略管理 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从历史上看,人们对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解释经历了一个由内而外再由外而内的往返过程, 其中尤以 产业组织理论学派 和 资源观理论 ( resource-based view , RBV) 为主要代表。

  4. 2017年1月10日 · 目录. [ 隐藏] 1 什么是新熊彼特主义 [1] 2 新熊彼特主义的技术创新经济学 [2] 3 参考文献. [ 编辑] 什么是新熊彼特主义 [1]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 微电子技术 为主导的 新技术革命 的蓬勃兴起,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随着不断兴起的各种 技术创新 和科技革命,日益明显且作用突出的普遍创新现象使得 经济学家 无法继续对技术变迁这类问题保持漠视,理论界重新对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给予了关注,由此促进对 技术创新理论 的系统研究,并由此形成了所谓的“ 新熊彼特主义 ”。

  5. 2013年12月26日 · 内生增长理论概述. 内生增长理论是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一个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支,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 经济 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增长理论家主要在 完全竞争 假设下考察长期增长率的决定。 内生增长模型又包含两条具体的研究思路。 第一条是 罗默 、 卢卡斯 等人用全经济范围的 收益递增 、 技术外部性 解释经济增长的思路,代表性模型有 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 、 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 、 巴罗模型 等。 第二条是用资本持续积累解释经济 内生增长 的思路,代表性模型是 琼斯—真野模型 、 雷贝洛模型 等。 完全竞争条件下内生增长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 完全竞争 假设条件过于严格,限制了模型的解释力和适用性。

  6. 2013年12月27日 · 持续创新是企业在市场、 原材料 、技术、工艺、组织等方面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耦合,共同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具有强大功能的企业持续创新系统 [3] 。 [ 编辑] 持续创新的内容 [1] 彼特 之后,对于 创新理论 的研究逐渐分化为技术创新和 制度创新 两大分支。 然而,后来的学者们研究发现,创新是一项 系统工程 ,包括 生产 、 经营 、 管理 、 组织 、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创新正是企业对各种生产要素的 系统集成 。

  7.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教授 安蒂思·潘罗斯 (Penrose)出版于1959年的《企业增长理论》一书,是一部继承了 彼特 传统,从经济学角度通过研究企业内部动态活动来分析 企业行为 的经济学著作。 潘罗斯认为,企业是一个管理组织,同时也是人力、 物力资源 的集合,企业内部的资源是企业成长的动力。 潘罗斯通过建构 企业资源 — 企业能力 —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揭示了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 潘罗斯在《企业成长理论》中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企业的本性中,是否存在着什么内在的力量既促进企业的增长而又必然限制着企业增长的速度? 这个问题本身及其回答就是对新古典经济均衡论的颠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