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9日 · 理財個案|丈夫離世、女兒只一歲 欠按揭近400萬 如何善用現有資產?. 博客. 發布時間: 2024/04/19 08:30. 分享:. 人生路漫長,當中總會有起伏,今次個案剛剛失去了丈夫,尚餘一歲女兒,為方便父母支援,出租目前尚欠390萬元按揭的自住物業,搬近父母,是否 ...

  2. 2024年2月28日 · 撰文: 林昶恆. 發布時間: 2024/02/28 14:50. 最後更新: 2024/04/11 18:23. 分享: 由於Candy是因健康問題而提前退休,預計將來不會有定期工作收入,所以想知道應考慮怎樣的投資計劃,她感興趣的產品包括股票、債券及低風險的儲蓄計劃。 另外,她想了解應投資多少資金在建議的產品中及如何分配。 對很多人來說,退休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變,今年57歲的Candy,剛進入退休的人生階段,本來她沒有打算在這個年紀便退下來,而老闆亦希望她能繼續留任,但無奈身體出了狀況。

  3. 2022年1月6日 · 博客. 發布時間: 2022/01/06 14:50. 最後更新: 2022/01/06 18:18. 分享: 踏入新一年,趁機會和大家進行2021年個案回顧。 去年除了由我親自負責作個案分析外,亦有由我的7名學生提供的個案,而其餘的16個個案都是由我負責。 雖然我只是負責10多組讀者,但背景很廣泛,年齡由31歲至68歲,平均44歲,接近香港人的年齡中位數。 另外,讀者的收入相對較高,因為暫時休息而沒有收入的醫生,到月入達到80萬元的私人執業專科醫生亦有,平均月入13.7萬元,他們的平均資產亦達到1,414萬元。 以上數字只代表去年的個案分布,我的專欄實際是為所有讀者服務,歡迎與不同年齡、背景、收入人士商討個人理財人生規劃。

  4. 2023年9月11日 · 博客. 發布時間: 2023/09/11 07:30. 最後更新: 2023/09/11 11:08. 分享: 隨著醫療科技的不斷進步, 人們越趨長壽,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現時,不少人即使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齡,實際上卻還是正值「壯年」。 沒有人會想一直工作到老,但是,退休後的經濟來源及如何維持一定的生活質素,就成為了現代人「幸福的煩惱」。 每個人所渴望的退休生活都各有不同,對此,美國心理學家南希施洛斯伯格 (Nancy K. Schlossberg) 就以一個心理測驗,歸納出普遍大眾的6種退休型態︰. 雖然不知道你會否屬於以上其中的一類,但無論是那種型態,對於「退休」,大部分人均要面對健康與經濟的變動,還有情緒和心態的調整。

  5. 2022年2月10日 · Matt想知道現時每月從債券及租金所帶來的收入能抵銷多少日常支出,需要從目前儲蓄之中補貼多少。 Matt現時每月家庭支出為50,000元,1年則是60萬元,53%是兩個物業的按揭還款,家庭及個人開支只是2.3萬元,是很合理的金額,相比他的可投資資產金額來說,反映他不是胡亂花錢的人。 假設債券組合的收益金額及借貸利率維持不變,一年的淨債券利息收益金額大約23.1萬元。 另一方面,以現時租金收入計算,假設扣除稅務及其他項目後一年租金淨收入為14.8萬元,所以一年收入便有37.9萬元,換句話說,一年便要從儲蓄中補貼22.1萬元。 如果每年生活費按通脹3%增長,而未運用的資產及儲蓄能夠達到每年平均回報4%,債券及物業收益維持不變,以90歲來估算,Matt需要有1,671萬元才能滿足期望的生活水平。

  6. 2020年12月9日 · 100法則分配資金. 增值及收益方面,可分為兩部分,是平穩收入及長遠增值。 不計物業及應急錢,以及保險現金價值共60萬元,他可投資資產金額為380萬元。 運用100法則,分配為進取資產的部分約佔213萬元,其餘167萬元應為平穩收益部分。 除此之外,Victor將現時每月盈餘3.5萬元全數用作股票及基金月供投資。 基金是Victor在年幼時家人已為他安排,是很長綫的投資。 因此,股票及股票基金都屬於長遠增值部分,但他反映表現只是一般。 Alvin認為,Victor雖然不滿意表現,但月供投資選擇又沒有改變,這做法不夠積極。 Alvin不是鼓勵積極炒賣,而是強調需要檢討。 是基金表現問題還是市場表現問題呢? 如果是基金問題,便需要作出轉變,甚至已經累積的單位也要轉變。

  7. 2021年2月3日 · 年齡:52歲. 職業:銷售員. 家庭:單身. 【每月收支】 收入:30,000. 按揭:(10,000) 個人支出:(10,000) 強積金供款:(1,500) 保險保費:(15,000) 每月透支:(6,500) 【現有資產】 存款:90萬. 強積金累算權益:30萬. 海外投資物業:112萬. 自住物業:380萬. 未償還按揭: (226萬) 總資產:386萬. 數年前,Paul原本計劃早日供滿自住物業,每月賺到生活費便足夠,後來因單身緣故,加上沒打算將物業轉讓予他人,故選擇加按在港物業再進行其他投資。 現時Paul手上分別持有不同的儲蓄保險單,包括年金、基金及儲蓄壽險等作未來日常開支,惟現時收支狀況不理想,每月透支6,500元,令他大感困擾。 加按物業成最大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