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2月6日 · 日本學習大師藤孝在 《這樣學習改變了我》 表示,這是因為我們不夠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學習法,才會愈學愈沒有自信,愈學愈灰心。 所以, 只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優點與缺點,便能從學習困境中突圍而出 。 藤研究各種名人的學習法,然後針對最常見的3種學習困境,提出名人經驗作為改善的借鏡: 學習困境1:徒有幹勁,但難以縱觀全局,無法切身感受到成果. 推薦學習法:彼得‧杜拉克「命名思考術」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是一位會 替概念命名 的名人。 例如「管理」這兩個字雖然原本就是詞彙,但將企業經營系統化,讓「管理」成為全球共通商業觀念的人是杜拉克。 此外,「企管顧問」「目標管理」「分權化」「民營化」「知識工作者」等詞彙,也是杜拉克明示的概念。

  2. 2023年1月7日 · 催生七星列車的靈魂人物,分別是前 JR 九州代表取締役社長唐池恒二(現已升任會長),以及得獎無數的火車設計大師水戶銳治。

    • 刻意練習需要「明確目標」
    • 刻意練習需要「極度專注」
    • 刻意練習需要「包含反饋」
    • 刻意練習需要「走出舒適區」

    「連續投三次球都空心。」 「連續談三次完整的曲子都沒有錯誤。」 這就是刻意練習所謂的「明確目標」,你得為自己設定一個標準,如此才能確定練習有沒有「效果」。舉個例子來說,曾有一位女生,問馬拉松教練說:「你都說要多練習,成績就會進步。但我已經天天跑步5年了,成績依然沒有變化。所以是我沒有天份嗎?」 教練疑惑的看她:「你跑步都是怎樣跑?」 女生:「就邊聽音樂,邊跑摟。」 教練又問:「你都沒有設定這次跑步要進步多少,或是要跑多少時間以內嗎?」 女生回:「當然沒有,我又不是選手。為什麼要訓練這麼嚴苛?」 教練才恍然大悟道:「原來如此,長期的進步必須拆分成短期的目標。依靠每次達成短期目標,累積才能成就長期目標。所以沒有設定目標的慢跑,只能維持體態和保持健康,成績要變好是很困難的。」 練習如果想要有效果,...

    如果你再走神,或者很放鬆,並且只為了好玩,你可能不會進步。 這就是為什麼要把目標拆分得很仔細,因為長時間的練習,幾乎無法全程保持專注。事實上,人能維持專注的時間僅僅只有40至50分鐘而已。同時,目標太大,也很難衡量每次練習是否有效果。 像是25分鐘跑5公里,如果每5分鐘觀察心律與時間,就更容易達成目標。同時,也等於每5分鐘就確認一次有沒有達成短期目標,讓自己可以觀察體力分配等問題,也更容易找到無法在25分鐘內跑完5公里的原因。 但如果只是訂立25分鐘跑5公里,有邊聽音樂邊跑步的人就能理解,思緒一下就飛走了。下次回神可能是Nike Plus提醒你跑一公里或一英里的時候。這樣沒有專注於練習之上,怎麼可能發現問題所在?更不用說針對問題解決,並達成目標了。

    有了目標,同時又專注練習。就很容易在練習中發現,某件事自己做得對不對,如果不對,又是錯在哪裡。 像是跑完5公里,發現超過25分鐘,就可以回頭觀察是體力分配不好嗎?那在每5分鐘的成績,是否符合標準,如果不符合是哪一階段不符合。為什麼那時體力不足了,是喘不過氣還是肌力不夠。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前面跑太快嗎? 標準愈細,練習愈專注,就愈容易發現問題出在哪裡,如此就更容易達成目標。所以,不論你在努力做什麼事,都需要反饋來辨別你在哪方面還有不足,以及為什麼會存在這些不足。

    最後,就是在達成目標後,設立一個新目標。假設,你計畫一年後跑半程馬拉松,並計劃要跑到兩小時內。那第一個月可能5公里要跑進25分,在第一月結束後你成功達成目標。就要在第二個月把時間再往前提30秒或是1分鐘。 如此反覆跨出自己的舒適區,但又沒有超越自己的極限很遠。就能持續推動自己進步,最終達成長期目標。

  3. 2015年9月9日 ·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某傍晚6點過後,位於日本東京郊區的HOTEL GREEN CORE白分館門口,出現一台堆滿貨物的貨車。 車門拉開後,走下6位身著骯髒工作服的土木工人,他們懶散地把背包扛在肩上,看起來心情都不太好。 這6人加上未同行的同事藤田共7人,準備要在此地留宿5晚。 因為藤田失誤沒訂到工地附近的旅館,所以只好改訂HOTEL GREEN CORE白分館,卻沒告知6人白分館距離工地有一個小時的車程。 這件事讓6人把不悅全寫在臉上,因此當旅館主管荻野大喊「歡迎光臨」迎賓時,他們不但沒搭理,登記住宿時也很不耐煩地隨便寫寫,一邊咒罵藤田,「那個混蛋,為什麼要預約這麼遠的旅館阿? 真是太扯了,要花一個小時耶!

  4. 2009年6月30日 · 《當責》作者張文隆指出,當責的含意是相互關係、要求成果、要求報告、建立信賴、承擔後果,這個概念不只適用於個人,更可以「個人當責」為基礎,逐漸擴及個體、團隊、組織及社會等層面。 【附圖】為張文隆參照美國《政府績效與成果法》(GPRA,Government Performance Results Act)的資料,所延伸演繹出來「當責」的5個應用層級,從中也可看出一個領導人的不斷提升:從把自己經營好,到與他人互動良好,進而成為團隊、乃至於企業、組織的領導人,終至造福社會。 當責的5個應用層級. 1.個人當責(personal accountability) 定義:是一種與自己的相互關係,是期待自己達成個人成果。 具有個人當責的人會經常內省,不會無謂指責外界難以控制的因素。

  5. 2016年7月28日 · 高中畢業後,新津女士只能找到清潔工的工作。她也曾經對這份工作感到迷惘,每當努力打掃過的廁所被他人弄得亂七八糟、臭氣薰,那種無力和挫折讓她感到失落與氣餒,「打掃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呢 …?」新津反問自己,卻始終沒有答案。

  6. 2020年1月17日 · 2020-01-17. 採訪‧撰文 陳彥丞. 賀大新 / 攝影. 日銷1300盒! 8結蛋捲扭轉「負面事件」嚐爆紅,如何延續長銷? 創辦人的思考.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農曆新年要來了,你今年打算送什麼伴手禮? 來自台中六月初一推出的「8 結蛋捲」,在年節前一個月就宣告,年前宅配訂單全數額滿,可說是近年最熱門的禮品之一,2018 年銷售破 50 萬盒,平均日銷 1300 盒、營收破億,2019 上半年就超越 2018 的營收數字,2019 年還獲頒台中十大伴手禮首獎。 然而,六月初一起初打開網路知名度,不是靠著好吃或特別的外型,卻因為一則負面事件而起:某篇報導提到他們宣稱不添加香料,但蛋捲原料含有香草粉,有廣告不實或誤植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