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2月1日 · 秀儀說,美國實施《病人自主權利法》已25年,預立醫療決定的簽署率僅5~15%,台灣可能需要經20、30年,透過許多對話,形成共識,當大家更了解生命的價值與醫療的極限,了解為什麼選擇「要」或「不要」,「成熟的自主世代才會出現。

  2. 2016年12月9日 · 在八類非癌疾病中,失智症與慢性阻塞性肺病特別難判定末期。台北榮總神經內科教授王培寧說,失患者腦部退化的速度很慢,病程長達8~10年,即使重度失智,不認得家人、大小便失禁,但都還可能臥床一、兩年,很難精準預估何時是生命末期。

  3. 2024年5月30日 · 老年憂鬱症常被誤認為「自然老化」 老年憂鬱症除了會有「假性憂鬱」,也經常出現「假性失」,容易被誤認為是失症。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每20人就有1人罹患,這個比例應該讓老年憂鬱症成為更切身的疾病,但隨著年齡增長,就算「變得比平常更沒有精神」、「消極懶散」或「缺乏食慾 ...

  4. 2017年5月15日 · 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醫師 陳丹指出,共病代表人體已經有多個重要器官(比如心、肺、腎、腦)功能在衰退,整體健康持續往下走,生命可能已接近末期。

  5. 2017年1月1日 · 「『安樂死』這個詞已經被誤導,每個人的解讀、想像都不一樣,」長年研究病人自主的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系副教授楊秀儀說。 再深入思考,安樂死觸及的根本問題是:人有沒有死亡的自主權,決定自己何時及用何種方式死去?

  6. 2017年5月24日 · 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陳秀丹指出,共病代表人體已經有多個重要器官(比如心、肺、腎、腦)功能在衰退,整體健康持續往下走,生命可能已接近末期。

  7. 高年級的理想姿態. ☆日本學習之神、最懂情緒管理的精神科醫生和田秀樹,希望自己老後變成的樣子。. ☆擔任老年精神科醫師35年,診治超過6000名老年人,獲得的幸福老年啟示。. 和田秀樹醫師任職老年專科醫院,一年解剖一百例大體,最後他明白,不論怎麼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