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瑪莎·阿格麗希 (西班牙語: Martha Argerich , 西班牙語發音: [ˈmaɾta aɾxeˈɾitʃ] ;1941年6月5日 — ), 阿根廷 鋼琴家 ,第七屆 蕭邦國際鋼琴比賽 首獎得主。 她被廣泛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 [2] [3] 生平 [ 編輯] 早年 [ 編輯] 21歲的阿格麗希,1962年. 阿格麗希出生於 布宜諾斯艾利斯 ,父親祖籍 加泰隆尼亞 ,母親是 俄國 猶太人 。 阿格麗希從小便顯露出鋼琴天賦,五歲時受教於 義大利 鋼琴家 文欽佐·史卡拉穆扎 (義大利語:Vincenzo Scaramuzza) ,八歲時首次在音樂會上演出,曲目為 莫札特第20鋼琴協奏曲 和 貝多芬第一鋼琴協奏曲 。

  2. 瑪莎·阿格麗希 (西班牙語: Martha Argerich , 西班牙語發音: [ˈmaɾta aɾxeˈɾitʃ] ;1941年6月5日 — ), 阿根廷 鋼琴家 ,第七屆 蕭邦國際鋼琴比賽 首獎得主。 她被广泛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2] [3] 生平. 早年. 21岁的阿格里奇,1962年. 阿格麗希出生於 布宜諾斯艾利斯 ,父亲祖籍 加泰罗尼亚 ,母亲是 俄国 犹太人 。 阿格麗希从小便显露出钢琴天赋,五歲時受教於 意大利 钢琴家 文欽佐·斯卡拉穆扎 (義大利語:Vincenzo Scaramuzza) ,八歲時首次在音樂會上演出,曲目為 莫扎特第20鋼琴協奏曲 和 貝多芬第一鋼琴協奏曲 。

  3. 阿格麗希在台北首演會的曲目,上半場獨奏部分幾乎就是半年前在卡內基大廳的演出內容,包括巴赫、蕭邦、浦羅柯菲夫,下半場則和老搭檔的以色列小提琴家 吉特利斯 (Ivry Gitlis),合作演出貝多芬與德布西的奏鳴曲。 踏上一個完全陌生的異國環境不到一天,又要調適場地不利古典音樂演出的乾澀音響,加上廳內超強的冷氣從旁肆虐,對於聲稱喜歡在音樂裡獲得驚訝的阿格麗希而言,這套跟了她大半生的曲目,當晚毋寧又是一次全新的體驗。 並未真正放手一搏. 面對貧瘠的演奏音響空間,無法在台上眞正聽清楚自己平日所習慣的音樂效果,一般演奏者可能會不自覺地使出更大的氣力,卻反而徒勞無獲,如同落入越陷越深的泥沼中。

  4. 瑪莎·阿格麗希 (西班牙語: Martha Argerich , 西班牙語發音: [ˈmaɾta aɾxeˈɾitʃ] ;1941年6月5日 — ), 阿根廷 鋼琴家 ,第七屆 蕭邦國際鋼琴比賽 首獎得主。. 她被廣泛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

  5. 瑪莎·阿格麗希(西班牙語:Martha Argerich,西班牙語發音:[ˈmaɾta aɾxeˈɾitʃ];1941年6月5日-),阿根廷鋼琴家,第七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首獎得主。 她被廣泛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

  6. 瑪莎·阿格麗希 ( 西班牙語: , 西班牙語發音: [ˈmaɾta aɾxeˈɾitʃ] ; 1941年6月5日— ), 阿根廷 鋼琴家 ,第七屆 蕭邦國際鋼琴比賽 首獎得主。. 她被广泛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瑪莎·阿格麗希(西班牙語:,西班牙語發音:;1941年6月5日 ...

  7. 世界頂尖的鋼琴家瑪塔.阿格麗 (Martha Argerich) 擁有豐富的錄音作品,包括經典協奏曲如莫札特、蕭邦與李斯特等大師傑作;室內樂作品,特別是 2002 年到 2016 年的《Live from the Lugano Festival》系列,紀錄了在瑞士盧加諾舉行的夏季音樂節現場演出;還有鋼琴二重奏 ...

  8. 瑪塔·阿格麗希 是當今國際樂壇的一位曠世奇才,在當代眾多的鋼琴家中最受矚目,被譽為“女大祭司”。 阿格麗希 的演奏華麗輝煌,熱情奔放的宏大氣勢和桀驁不馴的個性氣質,使她在世界鋼琴舞台上獨樹一幟。

  9. 基本介紹. 中文名 :瑪塔·阿格麗希. 國籍 : 阿根廷. 出生日期 :1941年6月5日. 職業 :鋼琴家. 簡介. 阿格麗希 (1941年6月5日-)是一位來自 阿根廷 的鋼琴家。 由於對媒體和公眾場合厭惡,大部分時間都保持遠離大眾的注目焦點,極少接受訪問,因此和其他同等級的鋼琴家相比也許並不是那么知名。 儘管如此,她仍廣泛地被肯定為當代最偉大的鋼琴大師之一。 求學經歷. 當她拜在第一位老師克森巴姆門下學習,克森巴姆便驚訝於阿格麗希無比驚人的進步速度,不久後便建議她的父親去找當時阿根廷最著名的鋼琴教師史卡拉穆札 。 到了八歲時,小阿格麗希已經能夠演奏莫札特的大部分協奏曲。

  10. 被視為當代最偉大鋼琴家之一的阿格麗希 (Martha Argerich),她的琴音如詩般美妙,卓越的彈奏技巧詮釋著蕭邦、李斯特等人作品,令人為之陶醉。 在 1965 年她以年僅 24 歲之姿,奪得蕭邦國際音樂比賽冠軍,從此名揚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