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中国共产党 创始人和第一代 主要领导人 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国元勋,曾经担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 代主席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委員。 亦是毛澤東以外少數得以善終的中共創始人之一(另一個是 張申府 ) [1] 。 在 中共一大 代表中,只有 毛泽东 和董必武于1949年后担任 中共高层领导 。 生平. 早年生涯. 1903年,董必武考中 秀才 [1] 。 1903年,他赴 武昌 参加 乡试 时,因为好奇而朝衙门内张望,被衙役殴打,他自称“从此恨死当官人” [2] 。 1905年,董必武考入湖北文普通學堂,1910年畢業,獲 清朝 學部 授予 拔貢 ,此後在 黃州 任教員。 1911年,董必武參加 辛亥革命 ,同年加入 中國同盟會 。

    • 概览
    • 人物生平
    • 主要著作
    • 家庭生活
    • 人物评价
    • 后世纪念

    [dǒng bì wǔ]

    中国共产党的模范的领导者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号壁伍,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 , 中国共产党的模范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和法学家,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 。

    董必武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党和人民永远怀念他 。

    一、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建者和早期领导者

    1886年3月5日,董必武同志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一个清贫的教书先生家庭。他自幼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17岁时考中秀才。青少年时期的董必武同志,目睹清朝政府的腐朽专制和西方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欺压掠夺,立志救国救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董必武同志毅然奔赴武昌投入战斗,从一个晚清秀才成为坚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从此走上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职业革命家道路。他追随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先后加入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参加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袁世凯的斗争。然而,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黑暗让他苦闷痛心,“触于眼帘,即市井萧条,民气沮丧,沉郁惨淡,人以幸生苟免为心”。董必武同志走上重新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

    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董必武同志开始学习马列主义。他与李汉俊等人讨论俄国革命和布尔什维主义,得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列宁的道路”的结论。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在上海参加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从中看到了民众行动起来的伟大力量,看到了中华民族新的希望。

    1919年8月,董必武同志从上海回到武汉,创办私立武汉中学。他通过恽代英同志主办的利群书社,设法为学生购买《新青年》《湘江评论》等进步书刊,邀请李汉俊、钱亦石、恽代英等人到学校演讲,传播和宣传革命思想,使这所学校成为培养新型革命人才的摇篮。

    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指导下,1920年秋,董必武同志与陈潭秋等同志创建了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随后,在武汉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组织妇女读书会、青年读书会,传播新思想,并派得力同志到工人中去,举办夜校、识字班,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在董必武等同志组织领导下,武汉地区的革命活动逐渐活跃起来。

    董必武的主要著作有《董必武选集》、《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董必武诗选》、《董必武年谱》 。

    祖父:董其元

    父亲:董基文

    母亲:蔡氏

    弟弟:董觉生

    第一任妻子:黄俊贞

    第二任妻子:陈碧英

    •纪念中国共产党的模范的领导者董必武同志

    董必武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他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抱定革命必胜的信念,即使在革命遭到严重挫折时也矢志不渝。他曾考中秀才,也曾在旧政府任职,但为了救国救民,他毅然决然抛弃功名利禄,投身民族解放事业。在漫长的革命征途中,董必武同志曾多次身处险境。大革命失败后,他被敌人重金通缉,家中房屋被拆毁,亲友亦被株连,这些都没有动摇他坚持革命的意志和决心。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重庆、南京工作时,中共办事处驻地周围布满国民党特务,董必武同志总是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英勇机智地同敌特周旋,频繁会见走访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开展统战工作,扩大党的影响。“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他已年过八旬,虽遭到诬陷和迫害,仍以“老牛负重耕荒地”的精神自勉,坚信“遵从马列无不胜”,坚信党有能力战胜邪恶、修正错误。他以普通党员的身份为所在党支部的同志讲党史,以亲身经历高度赞颂毛泽东、朱德及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抗争,教育人民,教育党员和党的干部。

    董必武同志是严明法纪、严守纪律的模范。1944年1月3日,他在重庆回复中共中央元旦贺电的谢寿电文中说:“不管在什么地方,不论在什么时候,要毫不犹豫地坚守着中央分配给我的岗位。”1955年,董必武同志担任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他强调要注重对党员进行法制思想教育,使党员懂得“国法和党纪同样是必须遵守的,不可违反的”,“我们党员应当成为守法的模范”。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自己就是遵纪守法的模范。他家中有一间办公室,从来不允许家人进去,即便有什么事找他,也只能在门外喊他,有关党和国家的秘密,从不允许家人打听、议论。他到地方视察时,坚决不允许地方摆设宴席招待。

    董必武同志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共产党人良好家风的典范。他身居高位却从不自视特殊,严格要求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他的夫人何莲芝同志是一位1933年入党的老红军,打过仗,负过伤,为革命做过大量的工作。1956年国家机关干部调整工资时,人事部门拟定给何莲芝同志提级,但董必武同志没有同意,还特地找有关同志说,还是先提别的同志吧。董必武同志从不以功臣自居,从不摆老资格,他常用朴诚勇毅、甘当配角与子女们互勉,从来不允许他们利用自己的职务去谋私利。他经常教导儿女,人的一生要靠自己努力学习,靠正确思想的指导,靠老老实实的工作,靠组织,不是靠父母,也不能靠父母。在他教导下,他的小儿子刚刚中学毕业就到农村,走上了自立自强的人生道路。

    董必武同志一生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是活到老、学到老、为人民服务到老的楷模。他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是党内的饱学之士。参加革命后,他博览群书,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政治、法学、诗文、历史等都有很高的造诣。他在中央苏区时期就与何叔衡、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等同志被尊称为“五老”,到八九十岁高龄时,仍然自谦“纷纭万有识之微”,保持着“学习当如卒过河”的永不自满的劲头和境界。他对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却一直“甘为民仆耻为官”,从不谈自己的功绩,从不居功自傲。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担任什么领导职务,他都以“新功未建惭高坐,老本无多啃早完”的谦逊态度,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为党建功、为国立业、为民造福。

    董必武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献身理想的一生。他经历了从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在每一次紧要的历史关头,他都坚定站在伟大变革的最前列,披肝沥胆、英勇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模范的领导者之一”,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今天我们纪念董必武同志,就是要学习他的革命精神、高尚品德和崇高风范,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16年3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纪念中国共产党的模范的领导者董必武同志》一文,纪念董必武同志诞辰130周年 。

  2. 2024年4月19日 · 恢恢天網大疏釋望新生。」 [2] 董必武是中共六屆中央委員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1975年4月2日董必武在北京病逝享年89歲 [1]。董必武逝世後聯合國秘書長庫爾特·瓦爾德海姆專門發電悼念稱他為聯合國的創始人 ...

  3. 董必武_百度百科. 董必武 (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 ,原名董賢琮,又名董用威,號壁伍,湖北省黃安 (今紅安) 縣人 [1] , [8-9] 中國共產黨的模範的領導者,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家和法學家,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成員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 [2] 。 [10] . 董必武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黨和人民永遠懷念他 [2] 。 中文名. 董必武. 別 名. 董賢琮、董用威.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86年3月5日. 逝世日期. 1975年4月2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出生地. 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 [2] . 目錄.

  4. 2019年10月28日 · 董必武生于1886年湖北省红安县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并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5年6月回国从事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1919年董必武在上海参加了五四运动后创办武汉中学教授国文1920年秋参与创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 随后参与建立和发展湖北省的党组织,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湖北省委委员。 董必武于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 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 1945年代表解放区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

  5. en.wikipedia.org › wiki › Dong_BiwuDong Biwu - Wikipedia

    Dong Biwu ( Chinese: 董必武; pinyin: Dǒng Bìwǔ; Wade–Giles: Tung Pi-wu; 5 March 1886 – 2 April 1975) was a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ary and politician, who served as acting Chairma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tween 1972 and 1975. Early life.

  6. 董必武 (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 贤琮 ,又名 用威 ,字 洁畲 ,号 壁伍 ,男, 湖北省 黃州 (后改 黄安县 ,今 红安县 )人。 中国共产党 创始人和第一代 主要领导人 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国元勋,曾经担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 代主席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委員。 亦是毛澤東以外少數得以善終的中共創始人之一(另一個是 張申府 ) [1] 。 在 中共一大 代表中,只有 毛泽东 和董必武于1949年后担任 中共高层领导 。 事实速览 董必武,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 ... 关闭. Oops something went wrong:

  1. 相關搜尋

    董良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