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6 天前 · 工具. 連戰 (1936年8月27日 — ), 字 永平 , 中華民國 政治人物, 中國國民黨 籍, 臺南廳 ( 臺南市 中西區 )人,出生幼長於 西安市 ,祖父為臺灣歷史學家 連橫 ,父親為 連震東 。 連戰曾任 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系主任、 交通部部長 、 外交部 部長、駐 薩爾瓦多 大使、 臺灣省政府主席 、 行政院院長 、 副總統 與 中國國民黨主席 等職,是第二位台籍人士出任國民黨主席。 曾經在 2000年 和 2004年 兩次代表國民黨參選 總統 ,都敗給 民主進步黨 的 陳水扁 。 從政之前為 國際政治 專長的學者出身,曾於 美國 威斯康辛大學 政治系、美國 康乃狄克大學 政治學系任教。 連戰曾多次訪問 中國大陸 ,被中國大陸視為 海峽兩岸 重要的溝通橋梁人物。

  2. 連戰 (1936年8月27日 — ), 字 永平 , 中華民國 政治人物, 中國國民黨 籍, 臺南廳 ( 臺南市 中西區 )人,出生幼長於 西安市 ,祖父為臺灣歷史學家 連橫 ,父親為 連震東 。 連戰曾任 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系主任、 交通部部長 、 外交部 部長、駐 萨尔瓦多 大使、 臺灣省政府主席 、 行政院院長 、 副總統 與 中國國民黨主席 等職,是第二位台籍人士出任國民黨主席。 曾經在 2000年 和 2004年 兩次代表國民黨參選 總統 ,都敗給 民主進步黨 的 陳水扁 。 從政之前為 國際政治 專長的學者出身,曾於 美国 威斯康辛大學 政治系、美國 康涅狄格大学 政治學系任教。 連戰曾多次访问 中国大陆 ,被中国大陆視為 海峽兩岸 重要的溝通橋樑人物。

  3. 2024年5月22日 · 連震東 (1904年4月23日—1986年12月1日), 字 定一 , 中華民國 政治人物, 臺南廳 ( 臺南市 中西區 )人,作家 連橫 之子,中華民國前 副總統 連戰 之父。 親近 CC派 。 曾任 內政部 部長、首任 臺北縣縣長 、 國民大會 代表、 行政院 政務委員、 總統府國策顧問 、 總統府資政 、等職。 生平 [ 編輯] 戰前 [ 編輯] 1904年生於 臺南廳 ,就學時獲 林熊徵 資助就讀日本 慶應義塾大學 經濟科,1929年畢業 [1] 。 回到台灣加入《 昭和新報 》。 1931年4月,連震東年二十八。 十日,父連橫草致黨國元老、同盟會老友 張繼 (溥泉)書,全文云:「溥泉先生執事:申江一晤,悵惘而歸,隔海迢遙,久缺牋候。 今者南北統一,偃武修文,黨國前途,發揚蹈厲。

  4. 其他人也問了

    • 背景
    • 經過
    • 相關事件
    • 參見

    1987年,蔣經國政府開放兩岸探親,臺灣人士訪問大陸成為常見現象。日後擔任中華民國總統的陳水扁、蔡英文,中華民國副總統的呂秀蓮均在1990年代訪問過大陸。但臺灣政治人物以高階公職、黨職身份訪問大陸,仍受限於兩岸政治現狀、《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諸多因素。2001年,前行政院院長、時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蕭萬長計劃訪問大陸,即經過行政院審查與溝通。 中國國民黨在2005年初提出預備將在年內首先由一位副主席訪問中國大陸,以開啟海峽兩岸的談判大門,而主席連戰本人也很早就有意願訪問中國大陸(國民黨原先規劃在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結束、連宋當選後,將由連戰以總統當選人身份在正式就職前訪問中國大陸,但後因敗選未能成行)。 前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於2005年3月28日率訪問團抵達廣州,開始被稱為「破冰之旅...

    中正國際機場

    連戰一行近70人於2005年4月26日由臺北啟程,展開為期八天的「和平之旅」。當日晨,逾千人聚集中正國際機場,反對者與支持者爆發嚴重的肢體衝突,多人流血受傷。中國大陸媒體在做報導的時候,將中正機場稱為桃園機場(2006年10月臺灣才將該機場改名為桃園機場)。 當天早上泛藍支持者竹聯幫 西堂成員著黑衣首先於中山足球場北側破壞抗議人士準備搭乘前往機場的巴士。稍後,連戰赴機場途中,遭到由史明策劃的四輛計程車前後包抄,貼車阻擋,後來仰賴隨扈駕車反擋,連戰才得脫困。 在第二航廈,六時左右,第一批人馬泛藍支持者抵達,他們穿國旗裝、持中華民國國旗,要為連戰送行;接著陸陸續續有人趕到,總數約八十多人,進入出境大廳內。近上午八時,泛藍人馬將近千人抵達機場,多數被阻擋在航站大廳外,同時王世堅帶領七、八百名綠營群眾及大批旗幟,趁停車場入口警力微薄之際,進入第二航廈內。十時卅分,竹聯幫前虎堂堂主朱家訓突然現身,身後跟隨著卅餘名染髮、黑衣,年約十八、九歲的青少年加入泛藍人馬夾道鼓掌、歡呼,朱家訓率領這批黑衣部隊自北側的安全門進入,門口的員警以為綠營都已散去,遂任由他們進入,結果造成多人被害。雙方爆發十五波...

    南京

    訪問團上午在香港轉機,受到香港中聯辦主任高祀仁率團接機歡迎,隨後搭乘中國東方航空公司專機前往南京。 連戰同訪問團於4月26日16時40分左右包機抵達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同行有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吳伯雄、林澄枝、秘書長林豐正等。國臺辦主任陳雲林等在機場迎接。連戰隨後在停機坪上發表簡短演說,連戰稱抵達後「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是夜,連戰一行接受江蘇省領導宴請,並下榻金陵飯店。當日,大批南京市民自發上街對連戰來訪夾道歡迎。 4月27日8時50分,連戰一行人抵達中山陵,中山陵還特意為國民黨參訪團開啟了中間的大門,但並沒有限制其他遊客的正常遊覽。在眾多特意趕來的當地民眾與國際媒體記者的簇擁下開始舉行拜謁儀式。連戰隨後在現場發表講話,表示自己是以「莊嚴虔敬」的心情前來向創黨總理孫中山先生致意;他提到目前兩岸關係嚴峻,但又以孫中山的遺言來勉勵大家「不要忘記和平、奮鬥,救中國」,「做一個揚眉吐氣的中華民族」,並為中山陵題詞「中山美陵」。連戰是56年來首位拜謁中山陵的國民黨主席。 同日,連戰一行還參觀了明孝陵、原國民政府總統府、南京天妃宮和夫子廟。 4月28日上午,連戰一行離開南京,乘機前往北京。

    北京

    連戰一行4月28日中午抵達北京,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發表了演講,隨後即與國臺辦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了工作會談。下午,連戰一行來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參觀,據現場一位從事外事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員介紹,類似當日清場的舉措屬故宮近年難見的高規格接待。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17時30分左右,於人民大會堂會見了連戰一行。隨後訪問團來到老舍茶館欣賞戲曲演出。 4月29日10時左右,連戰在北京大學行政樓禮堂發表演說並回答師生提問。然後連戰在此次演說中曾提到胡適先生和前臺灣大學校長傅斯年等人當年都是北大出身,再到臺大任職,傳播自由主義的思想,「所以,簡單地來講,自由的思想,北大、臺大系出同源,可以說是一脈相傳,尤其在中國,可以說是歷史上的一個自由的堡壘,隔了一個海峽,相互輝映」。但是這樣的說法卻激起了臺灣大學反對學生的不滿,他們認為胡適及傅斯年當年皆堅決反對共產主義,維護學術自由,兩校並不能相提並論,並持續在校門口抗議。 連戰隨後參觀了學校,以及其母昔日就讀燕京大學的宿舍樓。15時,連戰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北大廳進行歷史性會見,隨後至福建廳舉行會晤。這是自1945年之後,國共兩黨領導人首次會晤。...

    2005年4月30日,重慶人士許萬平遭民警逮捕。許萬平曾參與聯署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公開信、呼籲連戰到中國大陸開拓民主政治,讓三民主義重返中國大陸,與中國共產黨民主競爭。除了許萬平外,也有其他涉及此事的相關人士被逮捕,或是不同程度地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機關警告。這些人以「中國泛藍聯盟」、「中國國民黨精神黨員」的身份,推薦連戰和馬英九為中國國民黨參加聯邦中國正、副總統候選人參與全中國總統大選。

  5. 連戰內閣 (1993年2月27日-1997年8月31日),是時任 中華民國總統 兼 中國國民黨主席 李登輝 所任命的第三任 行政院 團隊,由時任 中華民國副總統 兼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 連戰 帶領的內閣,後由 蕭萬長內閣 接任。 連戰內閣是1987年解除戒嚴以來任期最長的內閣。 1996年連戰身兼中華民國副總統及 行政院院長 ,雖然《 中華民國憲法 》未規定副總統不得兼任行政院院長,但 司法院大法官 於《 釋字第419號解釋 》中,認二者職務性質雖非顯不相容,但仍不宜兼任,於是連戰於1997年8月31日內閣總辭。 連戰內閣在外交、教育、醫療、設置官方網站皆有重大成就。 外交上成功幫助時任總統李登輝到美國訪問,在 台灣海峽飛彈危機 時,成功化解危機。

  6. 臺灣正體. 工具. 連勝文 (1970年2月3日 — ), 中國國民黨 籍,現任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 、 青年發展基金會 董事長,曾任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副董事長、 悠遊卡公司 董事長。 於2014年代表國民黨參選 臺北市市長 ,最終落選。 經歷 [ 編輯] 中國國民黨 中央常務委員(2005年-2010年) 連宋 總統大選 青年軍副總召集人.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2005年-) 2008年8月,連勝文應台北市市長 郝龍斌 延攬接任 悠遊卡公司 董事長 [5] ,2010年因健康因素請辭. 2009年12月,因 腎臟 腫瘤手術住院 [6] 。

  7. 連戰 成為1949年后第一位踏上中國大陸的 中国國民黨 最高領導人。 背景. 1987年, 蔣經國政府 開放兩岸探親 ,台湾人士访问大陆成为常见现象。 日后担任 中華民國總統 的 陳水扁 、 蔡英文 , 中華民國副總統 的 呂秀蓮 均在1990年代访问过大陆。 但台湾政治人物以高阶公职、党职身份访问大陆,仍受限于 两岸政治现状 、《 兩岸人民關係條例 》等诸多因素 [1] 。 2001年,前 行政院院長 、时任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 蕭萬長 计划访问大陆,即经过 行政院 审查与沟通 [2]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