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1年6月24日 · 在尼克森一頭栽入造橋工作之後,美國人理性、文明印象的繼承者來到軍醫葛瑞根身上,他不像尼克森一樣是騎士精神狂熱者,他冷靜地和尼克森剖析利害,雖然尼克森並不理會,到了最後,尼克森希望葛瑞根能參加大橋的開幕儀式,但葛瑞根卻因為自己心中 ...

  2. 2014年8月2日 · 《大紅燈籠高高掛》文本分析. 本打算在昨天寫中國遊記系列的「前情提要」,但讀書會的思考轟炸加上近日生病,餘下的精力只夠看一部電影,我想起前天在上班前讀的《妻妾成群》,是收錄在白延慶《大學語文教程——中國當代文學選講》的節選版本,文末小白老師提到了張藝謀據此短篇小說拍了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一時好奇便點進YouTube的低畫質免費視頻了。 大紅燈籠高高掛和妻妾成群的情節大致相同,關於情節網路其他文章都有描述,我只就電影的手法和意義的構成加以分析。 大紅燈籠高高掛描述中國傳統女性在家庭中的悲劇,因為它是屬於女人的故事,宅邸的男主人陳佐千的面目在電影裡都被奇妙地迴避了,他只以背影出現在長鏡頭中,或是以聲音代替其人出場,主要流轉的人物還是女人及僕役們。

  3. 成功嶺上#191. 等了三十分鐘,學姊總算把退伍令生出來了,一張制式的紙,抬頭寫著「陸海空軍士官退伍令」,至於我的職銜和姓名則是學姊的手跡,「陸軍步兵下士葉竟源」,為了這張退伍令,我捱了三百多天,拿在手上,竟然沒有特別的激動,不知是因為 ...

  4. 2011年8月8日 · 也許環過一次台灣就真的走路比較有風,感覺比別人還要認識這塊島嶼,這還是錯了,套句陳志信教授說過的話:「你以為你是誰?. XX寫的東西並不是寫給你看的!. 」憑什麼兩個禮拜(或更多)的行程就要讓你認識輪子經過的風土民情,很多人環島都在操體力 ...

  5. 2016年1月18日 · 這首歌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有兩個聲部,霎時,集合場只剩下踏步聲,大隊值星官還沒出列下口令,所有人都靜靜地聽這首〈高山青〉,在清晨的冷風中。 好幾次的聯合早點名,我的心思都被〈高山青〉盤據著,除了它是二聲部、旋律動聽之外,我聽出歌詞好多「娜魯灣」「高山青」,又是鳥兒又是樹林蘭花的,讓人不禁聯想它是一首山歌,我曾在一次早點名完後問柯郁琦: 「中隊長,剛剛總隊部唱的那首娜魯灣是軍歌嗎? 「你說有兩聲部那首嗎? 那首叫作〈高山青〉,不叫娜魯灣,」柯郁琦說:「你在步校裡聽到的嘛,當然是軍歌囉! 「我真沒想過竟然有比〈夜襲〉更好聽的軍歌,中隊長,我們可以把它練起來,下次早點名時來唱一下嗎? 「不太可能喔!

  6. 2013年2月26日 · 最近,他的臉書底圖改成了烏坵島上的一處風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九評》是大紀元出版批評中共的社論集結,當然是一面倒的負面書寫,對於這些人物我無法給予最公允的評價,主因還是我瞭解太少,所以每次面對小皮球的提問,傾向就事論事,人物方面的評價就含糊帶過。 「唯有歷史的評價才是真的,再有權力的人都無法操縱歷史。 」我是這麼跟小皮球說的。 我建議再過不到一年就要考基測的小皮球還是少碰這些洗腦性很強的書為妙。 聲音鐘這課對讀者的年紀真的是挺有鑑別力。 果然,課文中聲音鐘對人情和土地的連繫就沒法進入小皮球心裡。 錯了一題和這種感情相關的題目。 於是我再帶小皮球看過鹹芭樂和賣烤蕃薯阿伯那兩段。

  7. 2011年3月3日 · 高塔是張復童年時代的一個象徵符號,或者,是屬於他個人童年的時代坐標,其實那被叫做「高塔」的建築物並不如何高聳,只不過旁邊是低窪的魚塘才顯現出它的高大,對此我不禁開始好奇為何張復的童年記憶不是彈弓、陀螺

  8. 2015年11月27日 · Nov 27 Fri 2015 21:35. 分析《色戒》三場床戲. 只要電影扯到「性」,必定引起廣泛討論,八卦媒體愛它,專制政府恨它,瘋狂的影迷,又愛,又恨,這是性愛場面的周邊效應,真正的性愛場面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製造話題,它服務於情節需要,如果性愛場面的設計不是 ...

  9. 2016年3月17日 · 今天是選兵作業。 志願役的選兵和義務役不同,義務役選兵俗稱「小選」,各單位的長官來新訓中心挑人 (主要是挑幹部,像是當初我落選的裝甲單位戰車士),被選到的人就不用參加最後的大抽籤 (俗稱「大抽」);反觀志願役,在入伍前就選好了單位,各單位有許多駐地,入伍生結訓前就抽服役地點。 今日的節目是選兵作業,名稱上說選兵,其實是各單位的長官來到成功嶺給入伍生講話,講下部隊後的福利、勤務、生涯規畫,長官都知道比起下部隊,新訓生活會比較辛苦,因此,選兵作業也有長官對入伍生「心戰喊話」的意義。 洞八洞洞,我集合連上「空軍憲兵」的入伍生,等下空軍憲兵的長官和招募員會在營上訓管室 (訓練管制室,通常是長官開會的地方)跟他們講話。

  10. 2012年2月10日 · 這幾天媒體拼命在報 MAKIYO 和友人打人的新聞,難得在餐廳坐比較久一點 (套餐的份量挺多),還要被同一則新聞反覆轟炸。 真是超煩的! 同樣一件事,大家都知道誰是誰非,且這次事件沒有什麼爭議性,矛頭全指向 MAKIYO、友寄隆輝和另外兩個我不想記的名字,大眾看到這則新聞應該有的態度就是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