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3月5日 · 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暨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殿和說,「譫妄失智是很不容易分辨的疾病但都代表認知功能的障礙症狀也很類似只是譫妄發生的速度比較快而且時好時壞同時也比較有機會恢復但失智是退化性疾病目前只能延緩而不能治癒恢復的機會也比較小譫妄Delirium注意力及急性認知功能障礙的臨床症候群」,症狀非常多種但主要是認知功能失調的狀態。 病程特徵:急性發作且時好時壞,具有暫時性及可恢復性。 常見症狀:精神混亂、日夜顛倒、產生幻覺、失去定向感、認不得人、失去時間概念、不知身處何方。 後遺症:增加住院病人的死亡率、住院天數、院內併發症的發生、耗費相當高的醫療費用,使得病人的功能上恢復較差,甚至會增加住到機構接受照護的可能性。

  2. 2024年4月26日 · 梁孫源分享近期遇到的一名個案一位75歲的高阿嬤在丈夫猝逝後開始變得鬱鬱寡歡注意力和記憶力衰退兒女們發現母親的悲傷情緒長達半年了不只走不出來又發現其注意力及記憶力衰退忘東忘西請她燒開水燒乾了也會忘了去安親班接孫子等各種失智的症狀兒女們懷疑是失智症。 經過多項檢測,最終確認高姓阿嬤是老人憂鬱症,最主要的症狀是每天都心情憂鬱,每天對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其他還包括吃得少、睡不好、精神體力變差、記憶力變差等,開立抗憂鬱症藥物,並請其家人多陪伴,多參與原本喜歡的活動,正在逐步恢復中。 其實老人家通常不會將憂鬱說出口,要靠家人多觀察! 梁孫源強調:「尤其是女性老人的風險比男性高,在於女性比較會執著於某個念頭,不如男性多靠著向朋友抱怨或外出活動來釋放情緒。

  3. 2023年3月1日 · 這幾種原因造成有機會大幅改善. 日期:2023 年 3 月 1 日 作者: 王芊淩. 年長者隨著年齡增長失智症的盛行率隨之攀高其中有 5% 失智原因是源自於身體內科疾病所造成像是甲狀腺功能低下維生素缺乏腦部感染或發炎癌症等臺中醫院神經內科王星翰醫師坦言:「若是這些原因造成失智的主因若能夠即時找出失智症狀態或許有機會逆轉讓患者和家屬重回美好人生。 腫瘤也可能導致失智症? 當家中長輩開始出現四肢僵硬、記憶力和理解力開始變差,醫師跟家屬似乎覺得「很正常」,認為就是老人家正常的腦部退化,可能是失智症使人在社交、記憶、行為、判斷力等功能出現障礙。 但王星翰最近收治的一名個案,一名 70 歲的范伯伯從各種症狀中被判定應該是 阿茲海默症 ,但最終發現根本是腫瘤所引起。

  4. 2023年12月1日 · 台灣失智症病人逐年增加是國人高度關注的神經退化疾病萬芳醫院神經內科陳兆煒醫師表示:「人的大腦中眾多功能裡最重要就是執行功能在輕微失智症剛發生的階段就要提早介入避免病症越來越嚴重如果早期介入可以大幅降低社會照護負擔根據台灣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65 歲以上老人每 12 人即有 1 位失智症病人。 其中,占全球 75% 的亞健康族群,更是失智症好發的族群,所以發展腦心智退化早期偵測指標與風險預測模式,是目前的當務之急,也是降低社會醫療照護成本的第一步。 由於在還沒進展到失智症前會經歷「輕度認知障礙」,這是種症候群,不是單一疾病,病發時可能會有多症狀出現,關鍵的認知功能包含組織力、執行力、判斷力、專注力、記憶力等,若能在這時期介入能夠延緩惡化。 建置高齡健康失智預測模組.

  5. 2019年8月14日 · 腦瘤自動偵測圈選系統可自動找出腫瘤位置,並快速精準地把腫瘤的邊界在影像上描繪出來,醫師只需檢驗及修正AI模型的結果,幫助神經外科與放射腫瘤科醫師大幅縮短放射手術的前置設計時程,能花更多時間與病患討論病情,爭取治療時效與提高手術成功率。 醫師與人工智慧合作的優勢在多顆腫瘤或是腫瘤情況較為複雜的情況尤為顯著。 醫隼智慧創辦人呂任棠表示,不同於新創一項醫材,這套腦瘤自動偵測圈選系統只是優化醫師平常使用的工具,而不用費事學習使用新技術。 這套系統已於108年7月份在臺大醫院電腦刀中心上線,用於治療腦轉移瘤、腦膜瘤、以及聽神經瘤的病患。 呂任棠預估,大約2020年中能夠通過TFDA審查,屆時將在台灣與美國推動技術。 延伸閱讀: 避免健保成龐氏騙局 北醫醫科院長李友專:AI是唯一解方. 鼻孔裡也能導航!

  6. 2021年12月25日 · 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醫師表示目前雖主動要求腦年齡失智症檢測的人不多但相比十年前台灣失智症疾病意識已有顯著提升政府也積極推動各項輔導政策。 現今更經由客觀檢測工具科技的導入,幫助受測者早期發現失智症前的認知功能退化跡象,在未達疾病診斷階段,可透過生活型態調整,預防可能發生或惡化的疾病。 失智症早期檢查輔助工具是以腦部擴散式磁振造影(Diffusion Spectrum Imaging)影像技術為基礎,結合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技術,建立一套非侵入式的腦神經纖維示蹤技術(Tractography),提供客觀評量腦神經健康情形之服務,依據臨床資料分析,證實可預測失智症及其預後。

  7. 2022年2月10日 · 痙攣型 最為常見,主要是自腦部不正常的訊號傳遞,造成肌肉僵硬緊縮、關節活動度受到很大的限制,也讓這類患者較難做出幅度較大的動作。 動作不良型 ,也稱作「徐動型」,是在四肢(手部、手臂、腿部、足部等)或臉部、口舌等的控制出現障礙。 他們有些難以行走,有些則會出現或快或慢的「不自主運動」。 這個類型最特別的地方,就是肌肉鬆緊度與動作狀態會隨時間改變。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