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月11日 · 兒童福利聯盟從2004年開始研究校園霸事件,近期發布最新的「2022台灣兒少微歧視現象與校園霸調查報告」,結果發現,有87.6%的受訪兒少曾遇過「班上同學被嘲笑或被排擠」,也有76.6%的兒少認為「校園霸問題很嚴重」。

  2. 2021年2月21日 · 心理創傷能復原嗎? 諮商師解析面對創傷的 4 個步驟. 日期:2021 年 2 月 21 日 作者: 莊 筱彤. 你有看到某樣東西就會馬上毛骨悚然、直接逃走的經驗嗎? 小寶因為小時候曾被男同學捉弄,趁小寶沒注意,把肥大的毛毛蟲放在小寶身上,從那時候開始,小寶看到毛毛蟲都會尖叫持續 3 分鐘,像失去理智一樣的直接逃走。 當我們在經歷創傷經驗時,會處在一種情感跟理智斷線的狀態。 諮商心理師全聯會衛生醫療事務委員會委員蔡曉雯說:「根據腦神經科學的研究顯示,我們的感性跟理性在大腦中屬於不同的兩個區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是理性的,但當我們掉入創傷記憶,大腦經常會變成感性在主導,理性經常無法好好管理感性。

    • 高血壓不痛不癢?其實是在霸凌心臟
    • 一週兩次養成量血壓的好習慣
    • 高血壓就要一輩子吃藥?需積極調整生活型態

    所謂的「血壓」是指血液從心臟送出時,在動脈血管內產生的壓力,壓力越大,對心臟負擔越大。聯安診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醫師舉例比喻:「每個人每天心臟約莫要跳動十萬下,如果血壓是 180 mmHg,就彷彿心臟每天就得背著 80 公斤重跳十萬下,比起血壓 110 mmHg 的人,一樣每天跳十萬跳,心臟的負擔可想而知。」 這就是為什麼血壓越高,心臟的負擔越沉重,也更容易出問題。施奕仲強調:「長期處於高血壓的狀態就像是在霸凌心臟,高血壓可能會造成動脈硬化,並導致心肌肥厚,使心臟能輸出的血量下降,形成『高血壓性心臟病』」。 此外,心肌肥厚會使心臟缺乏彈性,舒張功能出現異常,隨著時間一久,漸漸導致心臟收縮能力下降,嚴重時恐會引發心臟衰竭。 高血壓影響的絕非只有心臟,包括大腦、腎臟、眼球以及全身血管都會受到...

    施奕仲提醒:「不管心臟有沒有不舒服,只要年紀超過 45 歲,一定要養成定期量血壓的習慣,且至少一個禮拜量 1-2 次,如果發現血壓偏高,則應該要改成天天量。」 至於合適最適合量血壓的時機?施奕仲認為:「民眾可以在吃早餐前或晚上睡覺前測量,且每次測量都都量 2 次,並將 2 次數值平均,以利客觀比較血壓數值的差異。」單次量血壓或許偶而會有上升的現象,這跟環境、心理狀態或當時的生理狀況都會有關,但如果一系列血壓測量值都有偏高的趨勢,此時就要特別小心。 量血壓只是第一步,一旦確定診斷,最為重要的是明確瞭解自己為何會有高血壓的狀況,並明白自己下一步該如何改善。一般而言,我會建議民眾應先積極調整自己的生活型態,例如控制飲食,盡量少油、少鹽,並且積極規律運動,改善肥胖因子等。

    施奕仲分享臨床經驗,診間遇過一位長期高血壓的客人,因為工作繁忙、無暇控制飲食與體重,導致他的血壓始終偏高,即使服用了三種降血壓藥物,血壓仍高達 140 mmHg,直到某天意外診斷出自己罹患肺癌,才終於痛定思痛改變。 他在接受肺癌手術與治療之後,除了調整飲食習慣、積極運動之外,更積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減少壓力,因此血壓藥從三種藥,減成兩種,很快改為一種,最後竟然完全不需要降血壓藥。可見脫離血壓藥並非不可能,最重要的是要有意識地覺察,並改變自己的行為。 許多年長者會擔心開始吃高血壓藥後,就得吃一輩子,這個觀念造成不少人不願就診,即使看醫生了,也可能會不願服藥。事實上,只要血壓慢慢穩定,是可能可以減藥甚或是完全不吃的。 施奕仲強調:「服藥主要是幫助大家穩定血壓、降低心臟疾病發生的風險,特別是一時...

  3. 2021年2月20日 · 從建中落榜生變身為最懂你「」的醫師!. 洪惠風獨道解心路程. 日期:2021 年 2 月 20 日 作者: 王芊淩. 誰最懂你的心?. 恐怕是你的心臟科醫師。. 是不是心情不好、這幾天多偷吃了一顆蛋、還是支持哪個黨派的,這些從心電圖中就能略知一二,加上 ...

    • 竇性心律不整。如果發現心跳會隨著呼吸稍微漸快及漸慢,這是因為人體自律神經同時支配著心臟和肺臟,所以此為正常的生理現象,沒有症狀也不需治療。
    • 心房早期收縮。兒童常見的心律不整,通常沒有症狀,所以常是聽診時或健康檢查所發現,發生頻率不高的心房早期收縮並不會降低心臟的收縮能力,因此兒童的生長發育及活動能力不受影響,可安排定期門診追蹤。
    • 心室早期收縮。也是兒童健康篩檢時偶爾會發現的心律不整形式,可能沒有症狀,然而心室早期收縮的孩童需進一步的評估心臟,例如心臟超音波、24 小時霍特心電圖,甚至安排運動心電圖等。
    • 上心室頻脈。兒童期最常需要奔波急診室的心律不整,是陣發性上心室頻脈,通常孩童會有胸悶、心悸、活力不佳或暈眩等不適感,發病年齡常是 1 歲內或7至8歲以後。
  4. 2022年1月5日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大腦發展的一種疾病,主要會在幼兒、兒童時期開始出現明顯症狀,症狀分成2大類,一類是「注意力不集中」,一類是「過動衝動」,如果2類症狀都有就稱為「混合型」。 目前還不確定完全的成因,但可以看到過動兒的大腦腦區有些發展的比較慢,會讓專注力下降,或是無法控制情緒,語言發展也會比較緩慢;但除了這些之外,過動兒還會伴隨其他的共病,例如過敏等,所以可能不完全只有腦部的問題。 我的孩子總是講不聽、叫不動? 這些狀況就要特別注意! 雖然小孩子也常會有一些叛逆的狀況,跟爸媽唱反調,或是不願意乖乖遵守規矩,好好溝通多半還是可以看得出來孩子是不是「理解」或是「有聽進去」,但如果出現了以下幾種狀況,可能就要特別注意: 需要很多引導才能專心,甚至沒有效果。 別人說話常常感覺沒在聽。

  5. 2018年10月11日 · 北市聯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蔣立德表示, 妥瑞氏症的常見症狀,包括了不由自主的眨眼、聳肩、搖頭,「甚至還看過是橫隔膜會抖的個案,」另外,有一成多的案例會在一段時間後,發出怪聲或是語句抽動 ,「基本上,如果是有2個動作加上1個聲音以上,持續時間長達一年,就能夠確診為妥瑞氏症。 以病程來說, 常見的症狀初發年齡可以從5歲到學齡期左右,一般而言10~14歲是症狀的高峰期,之後會逐漸緩解;約有一半的個案症狀會在沒有經過藥物治療下消失,而有一半的個案仍會有殘餘的抽搐症狀干擾。 因此,就會有愛子心切的家長,著急的問醫生,妥瑞氏症不是會自己好嗎? 我的孩子沒有變好,怎麼越來越糟? 「我看到的不只一個妥瑞氏症患者,而是一對焦慮的人」 蔣立德表示,過度的關心,反而會對病情帶來反效果。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