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2年5月29日 · 第一要務是恢復獲利能力,第二要務是打贏顧客爭奪戰,接著是拓展市場及建立完整服務。 柯林斯認為,葛斯納推行策略時,不斷選擇面對殘酷的現實,例如,IBM在20年內砸下200億美元投資開發應用軟體,但報酬率竟為負70%,葛斯納不願自欺欺人,承認IBM終究無法躋身軟體市場。 於是,他決定讓IBM轉型成為應用軟體商的夥伴,結果達成雙贏局面,營收大幅提升。 在文化層面上,一手創辦IBM的華生父子強調:「追求卓越、提供顧客最佳服務、尊重個人」的基本信念,灌輸在全公司上下,員工無不謹慎自守。 但時序遞嬗,這些固有的企業文化卻變質成為食古不化的包袱:「追求卓越」變成迷戀完美、單調乏味;「服務顧客」變得像例行的行政工作;「尊重個人」竟演變成坐享其成、驕傲自恃的文化。

    • 敢賣資產,才能幫失去領跑優勢的ibm「轉型瘦身」
    • 完全不懂電腦的ceo,卻為「藍色巨人」找到新生路
    • 靈活管理巨型企業的「矩陣管理模式」

    IBM 的創始人是湯瑪斯·華生和他的兒子。20 世紀 30 年代初,IBM 打入打字機行業,並迅速成為業界第一。1937 年,老華生撥 50 萬美元,支持哈佛大學的霍德華·艾肯(Howard Aiken)博士研發「更快的運算器」,歷時 6 年之久,世界上第一台自動順序控制電腦誕生了。1946 年,IBM 推出第一台電子電腦,兩年後又推出數位電腦。人類自此進入一個新的電腦紀元,推銷員出身的老華生因此被視為「電腦之父」。 IBM 在小華生手上進入巔峰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腦公司和全球第五大工業企業。「機器應該工作,人類應該思考。」IBM的這句廣告詞,顯示了美國式商業文明的雄心。 但是,進入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之後,IBM 突然陷入增長乏力的泥潭。在電腦產業由大型主機向相容型電腦轉型的過程...

    在上任的第一年,此前從來沒有在電腦行業待過一天的葛斯納的確開始大肆賣家當。 他先是出售了 IBM 大廈,然後下令停止了幾乎所有的大型主機生產線,緊接著宣布裁員 4 萬 5000 人,創下美國商業史的紀錄。因為主營業務停擺和支付巨額解約金,1993 年 IBM 狂虧 80 億美元。 故事如果到此終結,當然非常乏味。葛斯納的天才之處在於,作為一個「電腦白痴」,他從業務報表中挖出了一塊被掩埋住的鑽石。 葛斯納在研讀 1993 年第一季的業績報告時發現,儘管大型電腦業務虧損,個人電腦業務也乏善可陳,然而,服務業的收入竟然增長了 48%,達到 19億美元。 在當時的公司管理層,關於策略路線的爭論有兩派意見,一派主張保持大型主機路線,另一派主張轉戰個人電腦市場。大學畢業後曾在麥肯錫工作過的葛斯納卻敏銳地...

    大象其實是不會跳舞的。在全球企業史上,巨型公司的轉型幾乎都以失敗而告終,如果僥倖成功,則必成傳奇。 跟拯救英特爾的安迪.葛洛夫不同,做餅乾出身的葛斯納因「無知」而大膽,敢於打破既有的罈罈罐罐。他直言:「我對技術並不精通,我需要學習,但是不要指望我能夠成為一名技術專家。分公司的負責人必須能夠為我解釋各種商業用語。」 他還清晰地定義了企業決策者的角色:「我將致力於策略的制定,剩下的執行策略的任務就是你們的事了。只需以非正規的方式讓我知道相關的資訊。不要隱瞞壞消息,我痛恨意外之事。要在生產線以外解決問題,不要把問題帶到生產線上。」 在管理學上,葛斯納是矩陣管理模式的發明人。 大象型企業之所以笨重,是因為傳統的等級制度設置了垂直的條條框框,讓公司內不同的業務單元都如同「孤島」,不但無法形成協作效率,...

  2. 2024年5月27日 · 《巴菲特的對帳單》指出,在轉型初期,波克夏的關鍵人物不是巴菲特,而是肯恩.查斯(Ken Chace)。 當時,巴菲特明白表示,他不會插手日常管理,他的角色是:找到合適的經理人,將公司交給他經營,並調整獎酬方案,讓經理人的表現直接和職權 ...

  3. 2020年10月19日 · 兩位長期追蹤奇異的《華爾街日報》記者湯瑪斯.格里塔(Thomas Gryta)、泰德.曼(Ted Mann),在《熄燈之後:高傲、幻覺以及奇異公司的殞落》(暫譯,英文書名為《Lights Out: Pride, Delusion, and the Fall of General Electric》)中,則將矛頭指向最

  4. 2023年5月24日 ·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美國銀行承諾,截至 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正如花旗集團執行長范潔(Jane Fraser)上任第一天就宣布這是最優先事項。 有一個大型投資人聯盟名為淨零資產擁有者聯盟(Net-Zero Asset Owner Alliance, NZAOA),也承諾將它們的 5.5 ...

  5. 2022年8月18日 ·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喬」了近兩個月、版本至少變動過 3 次的人事案,為何是這家營收破的電子組裝大廠,走出愈來愈「鴻海化」的關鍵決策? 商業

  6. 2021年12月2日 · 英國倫敦商學院教授,學術專長為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策略,於倫敦商學院開設的「工作大未來」課程獲選為該校超人氣課程之一。瑞騰指出,科技趨勢和社會變遷會重塑工作和生活,組織必須保持彈性面對變化,譬如工作由競爭改為協作。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