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這些歷史文件告訴你,為何法院曾是國民黨所開. 文/ 雨蒼. 「法院是國民黨開的」這句話,源自前國民黨秘書長許水德於八十四年間 一句安撫黨內涉及賄選人士的話。. 1995 年臺中市發生衛爾康餐廳火災,高達 64 人不幸罹難。. 受害者家屬控告市長柏榕未善 ...

  2. 2017年3月22日 · 林開群洋樓位於今之基隆仁二路和愛一路三角窗隱身於引橋之後無復當年風華。 圖片由 作者 提供。 基隆在日治時期是台灣的門戶早期來台主要循由海路航線所以從老照片看日本殖民政府規畫下的基隆港大街上有著華麗的仿巴洛克式牌樓厝港邊林立歐風官方建築。 1923年裕仁皇太子「東宮行啓」搭金剛號戰艦自基隆登上殖民地臺灣巡視,然後再乘火車一路南行,當時的火車站是有著法國曼薩爾式屋頂,紅磚造壁體,附有英式鐘塔,總體刻意營造文藝復興的城市氛圍,令人為之神往。

    • 什麼是閩南傳統式樣
    • 台灣閩南傳統式樣建築的發展
    • 閩南傳統式樣重要元素
    • 台灣閩南傳統式樣代表性建築

    閩南傳統式樣可以說是在考量閩南地域特徵,且在尚未受到外來文化影響之下,傳統匠師表現出來的風格。 地域文化的形成,事實上存在著一些觸媒,其中地理特徵、語言與宗教信仰與儀典都可以用來檢視閩南文化。不過因為閩南地域環境多變,有沿海地區,平原地區,也有山嶺之地,因此也出現了不同形態的聚落。特殊的地理特徵是一個地域得以和另一個地域有所區別的基本因素。因為聚落的分佈、資源的取得與民生物資的分配,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取決於該地域的地理特徵。 閩南地區位居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境內山嶺頗多,位於台灣海峽對面的台灣也是山多平地少,又是海島;因而閩南地域可以說是山海交會之境,形成較為特別的地理特徵,進而影響人民的生活習慣與經濟生產,也影響到聚落與民居的擇址與配置,更會在宗教信仰上兼容有山海之神,產生許多不同類型的廟宇。...

    台灣閩南傳統式樣的發展,與十七世紀以降華人移民歷史有著密切的關係。 1661年(明永曆15年)春天,鄭成功率領大軍登陸鹿耳門,荷蘭守將在堅持數天之後終於獻城投降,結束了荷蘭人在台灣之統治,府城台南之歷史邁入明鄭時期,也開啟了閩南傳統建築在台灣的發展。 鄭氏治台後將赤嵌地方改為東都,並設承天府及天興萬年二縣。1664年(明永曆18年),鄭經改東都為東寧,並陞二縣為二州,曾設立了所謂「十字街」,把市街分成東安、西定、寧南、北鎮四坊,但實質環境只能算是一種初具雛型之傳統聚落,還稱不上有「城市」之概念。 而且因為明鄭時期之移民是屬於初期墾殖,經濟上較為拮据,不太可能花大筆錢於建築之上,所以房舍多數為簡單的建築原型,亦可能參酌原住民之建築,就地取材而建。 1683年(明永曆37年,清康熙22年)八月,...

    建築是台灣傳統營建環境之一部份。在源自於閩南文化的傳統建築中,從單殿到多護龍、多進之院落空間,甚至是城池城門的配置空間、建築座落的方位、民宅正廳與臥室之關係、民間信仰廟宇正殿與其他空間之關係,反應的不只是空間機能,還有對於空間的人生觀與宇宙觀,其中與其他漢人建築最大不同的元素為屋頂、構造系統、材料、工藝表現與特殊人文裝飾。 在造型方面,傳統的閩南式樣建築,每棟建築都有其獨特的造型,從較高等級的重簷歇山頂到常見的捲棚頂,從起翹的燕尾到平實的馬背,變化的屋頂與其上的裝飾系統多彩多姿,屋身的計劃與門窗的設計也是爭奇鬥豔,極富特色。不少都市中的廟宇,因為敷地不大,三川殿、拜殿、主殿到後殿之造型層級分明的連成一體,並於主殿達於高峰,天際線轉折起伏隨之變化,為台灣傳統建築中特色之一。 當然,不同的地區、...

    澎湖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是台灣最早興建的媽祖廟之一,肇建於約1563年(明嘉靖42年)。自清代以來,澎湖天后宮曾多次整修。1922年(日大正11年)此廟已經牆垣傾毀,乃由澎湖臺廈郊商會等地方仕紳集資重修,於次年完工,乃成天后宮今貌。 1979年(民國68年)澎湖天后宮管理委員會曾邀集地方人士組織籌建委員會,準備拆除年久失修的天后宮,並重建新廟。後因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之陳奇祿多方奔走協調,始免於被拆,並於1983年(民國72年)依原樣修復。此後亦多次局部整修,直至2011年(民國100年)再度進行大修。 在空間上,澎湖天后宮為傳統的三進五開間,三進主體建築由南至北依序為三川殿、拜殿及正殿與清風閣,各進之間留有天井作為中介與過渡空間,左右設有護龍與過廊,清風閣設有二樓,此格局由日治一直維持至今。 ...

  3. 2017年9月19日 · 路線是從基隆邊(星巴克門口)的碼頭出發,先沿著東岸往北、經過整個東岸碼頭、轉進正濱漁港、到和平島橋下的閘門前迴轉,再繞經外港、到基隆區的入口迴轉,最後再沿著西岸一路回到上船處。 圖:藍色公路渡輪路線圖. 我到現在還沒查得很仔細,原本基隆(及其周邊例如碧砂漁港)應該是有很多條海上遊覽路線的,但現在只剩下這一條只在內的路線,不曉得是因為生意不好還是有其他因素而停駛。 至少我在網路上看到的,就有: 登 基隆嶼 (買票時再次跟櫃檯確認,對方回答因為基隆嶼上垃圾太多,正在封島維護中QQ) 登 光華塔 (1969年啟用,可以喝咖啡的360度燈塔) 往 東邊的陰陽海+西邊的外木山 (但這是人家包船啦,54人,一人899元,感覺超high)

  4. 2016年10月5日 · Watch on. 這明信片是當時在花蓮港收容所內的一位石谷 孝治」所寄出,近年流到拍賣場中為筆者也就是我所購得,石谷孝治另有一張由玉里收容所所寄出的明信片,但已為他人所收藏。 明信片的正面是當時花蓮吉野移民村的風景,照片中兩位移民村農婦和牛車一同在吉野的路上走著,似乎正準備要下田,背景是當地的煙樓,日治時花蓮北部不 少地方種植煙草,吉野甚至於有生產屬於自己品牌的香煙。 而這張明信片的另一面,就有很值得玩味之處了,因為這張明信片的檢查章是「門根彪」所鈐印。 在上面寄件收件人的地方,除了郵戳是昭和 18年3月4日之外,另外蓋了一個「檢閱濟」 章表示這封自俘虜收容所寄出的明信片已經經過檢查,檢查者為「門根」。 門根是誰呢?

  5. 2014年11月13日 · 新化如今以老街洋樓聞名,可當時並不覺得老街洋樓有甚麼稀罕的,反而車站內外,叫客的出租車司機扯著沙啞的嗓子嘶喊:「柳營、新營、鳳營‧‧‧楠西、玉井、拔仔‧‧‧」,像是街頭小販叫賣商品的順口溜,生動合韻,鄉土味十足,吸引了 ...

  6. 2021年4月1日 · 一口啤酒、一盤熱炒海產解千愁! 海產店是今日最臺味的庶民飲食,但回到清代臺灣,大啖海鮮卻是仕紳文人的潮時尚。 更意想不到的是,當時臺灣人想吃魚蝦、牡蠣、鹹魚還得依賴島外的輸入? 「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林玉茹研究員,她搜羅大量史料,帶我們一探臺灣海產轉為進口導向的關鍵,並從中窺見十九世紀全球化貿易下,捲入世界舞臺的臺灣樣貌。 老臺灣人的餐桌黃金拍檔「鹹魚+蕃薯籤」 逢年過節回老家,你家長輩的餐桌上,是否常出現鹹魚這道家常料理? 鹹香入味的鹹魚一浮現在腦袋,嘴裡也不禁生津,六七十年前,臺灣餐桌上的黃金組合常是「鹹魚搭上蕃薯籤」。 但為什麼,鹹魚會成為臺灣傳統的家常味? 箇中原因,可以往前追溯到清代臺灣的海產史。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