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2日 · 《軒轅劍外傳 漢之雲》中安排曹叡為曹植與甄后私生,且為雙生子之弟,曹叡即位後將流落民間當版築工的哥哥曹璿找回並擔任自己的替身;故事中曹叡本尊後因輕敵而在葫蘆谷戰死,五年後只知享樂的替身皇帝曹璿才因過度沉溺酒色而亡,以作為歷史上魏明帝

  2. 文昭皇后 甄氏. 魏明帝 ruì (204年或206年—239年1月22日), 字 元仲 ,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三国时期 曹魏 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 魏文帝 曹丕 长子,母为 文昭甄皇后 。. 黄初三年(222年),曹叡封平原王,黄初七年(226年 ...

    • 概览
    • 人物生平
    • 为政举措
    • 文学成就
    • 历史评价
    • 轶事典故
    • 人际关系
    • 历史争议
    • 后世纪念

    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

    展开11个同名词条

    魏明帝曹叡 [119](204年 ~239年1月22日 ),也做曹睿 [124],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226年6月29日 —239年1月22日 在位)、政治家、文学家。魏文帝曹丕与文昭皇后甄氏之子。

    曹叡从小得到祖父曹操的喜爱,年十五被封为武德侯。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受禅称帝,建立曹魏王朝。黄初二年(221年),曹叡被封为齐公,后改封平原王,因其母被诛而未立为嗣。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后曹丕驾崩,曹叡即皇帝位。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成功防御东吴、蜀汉的攻伐,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颇有建树。但在统治后期大兴土木,骄奢淫逸,广采众女,因此留下负面影响。

    景初三年正月丁亥日(239年1月22日),曹叡病逝于洛阳,谥号明皇帝,庙号烈祖。因其临终托孤不当,导致日后朝政动荡,最终政权旁落司马氏。

    曹叡不但在政治与乃父乃祖被后人同称为“三祖”,而且在文学史上也被鼎奉为开一代诗风的“曹魏三祖”之一。曹叡现存诗十余首,皆为乐府诗歌。

    早年经历

    曹叡的母亲是文昭甄皇后,甄氏初为幽州刺史袁熙妻子,曹操打败袁绍后,被魏文帝曹丕所纳,甚为得宠,生有曹叡和东乡公主。 曹叡从小相貌俊美,超凡脱俗,又年幼聪慧,博闻强识,过目不忘。 祖父曹操对此十分惊异而倍加喜爱,常令他伴随左右。在朝会宴席上,也经常叫他与侍中近臣并列。曹操曾经评价道:“我的家族基业有了你就可以继承三代了。”曹叡好学多识,尤其留意研究律法。 建安二十一年(217年),曹操封魏王,同年东征孙权,曹叡及妹妹东乡公主离开母亲甄氏,与祖母卞夫人,父亲曹丕一起随征江东。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病逝,曹叡之父曹丕继位魏王。同年五月,十五岁的曹叡被封为武德侯, 曹丕作《以侍中郑称为武德侯傅令》,亲自诏令时任侍中的笃学大儒郑称为曹叡的师傅,教授他经学,以此明志。 黄初二年(221年),曹叡被封为齐公,同年六月丁卯日(8月4日 [117]),其母甄氏因为怨言而被曹丕赐死,葬于邺城,曹叡因为母亲获罪,废为平原侯。 黄初三年(222年)三月,曹丕又复其爵位,晋封为平原王。

    东宫岁月

    由于生母被赐死的缘故,曹叡受罚被废为平原侯。刚开始,其父魏文帝认为曹叡先前既有不满,便想立徐姬所生的京兆王曹礼为嗣,因此久不立太子, 这期间曹叡府中来往的家臣官吏,师长友伴,一律只取品行正直的人充任,互相匡扶,勉励矫正。处理事务小心谨慎,避免遭到责罚。 曹叡在东宫时,与重臣卫臻私交甚好,经常一起讨论朝事和书籍, 曹丕也曾旁敲侧击地询问卫臻关于曹叡的情况,卫瑧只是称赞他明理而有德行,闭口不言其他。 据野史《魏末传》记载,曹叡一次随曹丕狩猎,见到母子两鹿。文帝射杀了鹿母,命令曹叡射杀子鹿,曹叡不从,说:“陛下已经杀掉了母鹿,臣实在不忍心再杀掉它的孩子。”说完哭泣不已。文帝于是放下弓箭,深感惊奇,而确定了立曹叡为太子的心意。 黄初三年(222年)三月,曹叡又很快被立为平原王,后来曹丕下诏将其过继给郭皇后为子,进一步确定了他嫡长子的地位。然而曹叡因其母被赐死而非善终,内心愤愤不平,后来才开始恭敬地侍奉嫡母,每日早晚都往皇后宫中定省问安,郭皇后也因自己无子,对曹叡慈爱有加。 除了曹丕为曹叡诏令郑称为师,平原王府中还配置高堂隆为平原王傅 。黄初四年,曹丕为曹叡聘河内世家大族虞氏为平原王妃, 又选河内毛氏入东宫,曹叡十分宠爱,出入都与其同乘舆辇。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十六日,曹丕病笃,立曹叡为太子,遗诏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共同辅政。

    明帝初政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十七日,文帝驾崩。年轻的曹叡在洛阳即位,是为魏明帝。在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等人的辅佐下,开始了他十二年的执政生涯。 曹叡即位后,尊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追谥其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后,封其弟曹蕤为阳平王。 同年八月,孙权进攻江夏,江夏太守文聘坚守。朝臣商议发兵救援,曹叡则认为孙权的军队擅长水战,这次之所以敢于不用水战而转到陆上攻城,不过趁文聘防守不严而突然袭击,可时下文聘已和他们能够抗衡,他们并不占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是不会坚持长久的。”在这之前,曹叡曾派治书侍御史荀禹慰劳戍边将士,得知吴军进犯的消息,便在去江夏的路上沿途召集各县兵马,加上自己身边的骑从卫士共计步骑兵千余人。抵达江夏城外,荀禹指挥军队借山势举火向吴兵发起攻击,吴军果然撤退。 辛巳,曹叡封皇子曹冏为清河王,东吴将军诸葛瑾、张霸等又率部进犯襄阳。抚军大将军司马懿指挥魏军大破吴军,斩张霸。征东大将军曹休也在寻阳击败了其他东吴军队。朝廷一一论功行赏。十月,曹冏病逝。十二月曹叡大封群臣,晋升太尉钟繇为太傅,征东大将军曹休为大司马,中军大将军曹真为大将军,司徒华歆为太尉,司空王朗为司徒,镇军大将军陈群为司空,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太和元年(227年)正月,西平郡麴英反叛,连杀临羌令、西都长等地方官员,于是明帝派遣将军郝邵、鹿磐率兵平定叛乱,斩杀了麴英。二月五日,明帝亲往耕种,以示重农。十五日,诏令在邺城修建文昭皇后寝庙。十月四日,在东郊操练军队。西域焉耆国国王特送其儿子来到明帝身边侍奉。十一月,立毛氏为皇后,进封天下男爵子爵各进二级,对孤寡老弱生活无依靠者由官府赐给谷物。十二月,新城太守孟达叛乱,诏令骠骑将军司马懿讨伐。

    政治

    独揽大权 曹叡处事沉着、刚毅,明识善断,深谙制衡之道,即位不久就政由己出,使几个辅政大臣形同虚设。藉由战事多次将曹休、曹真与司马懿调往边境,令其停留都城的时间十分有限,有效降低了三人对中央朝政的影响力。而曹休与曹真也在频繁的战事调度中于太和二年和太和五年相继去世。四位辅政大臣仅剩陈群一人未出都城,但并未掌握军权,因而对明帝的权力影响有限。通过以上策略,明帝巧妙地将四位辅政大臣中实力最强的三人调离中央,成功收揽权柄掌握大权。 在此之后,魏明帝一直牢牢掌握魏国最高权力,在内外战争与政策改革上始终是最高决策人,诏令能够有效实行;在其一朝也未出现足以威胁皇权的权臣;甚至一些遭到群臣反对的决策也能独断专行。如前文提及的明帝女儿淑夭折,明帝欲亲自送灵,在司空陈群以及诸位大臣的反对与劝谏下,明帝不予理会依然坚持己见。 整理法律 魏明帝注重法理。他诏令设置律博士,改革汉法,制订新律。又下令删简死刑条款,减少死罪;除死刑外,可以用财赎罪;减鞭杖之刑,以免苦打成招。 魏明帝处理政事旷达严谨,善于纳谏,地方官吏和普通百姓的上书他皆一一过目,毫无倦意。 营造宫室 魏明帝喜好营建宫室,太和六年“九月,行幸摩陂,治许昌宫,起景福、承光殿。”同时即位后不久就有司徒王朗因“是时方营修宫室” 上书认为“今当建始之前足用列朝会,崇华之后足用序内官,华林、天渊足用展游宴,若且先成阊阖之象魏,使足用列远人之朝贡者,脩城池,使足用绝逾越,成国险,其馀一切,且须丰年。” 但此时明帝尚能听从,自青龙三年之后,魏明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自三公起朝中大臣几乎都曾上书予以劝谏,史载“直臣杨阜、高堂隆等各数切谏,” 但明帝都不予理会。 宗室政策 明则基本继承了文帝延续下的宗室政策,较为严苛,削弱宗室加强中央集权。明帝对文帝时期过分严苛的宗室政策有更改之意,太和五年,曹植上书陈述禁锢宗室过严的弊端,明帝有所触动,回复中言明:“夫明贵贱,崇亲亲,礼贤良,顺少长,国之纲纪,本无禁固诸国通问之诏也,矫枉过正,下吏惧谴,以至於此耳。已敕有司,如王所诉。” 大臣杨阜亦上书陈九族之义,明帝也下诏予以赞同。在太和六年下诏称:“古之帝王,封建诸侯,所以籓屏王室也。诗不云乎,‘怀德维宁,宗子维城’。秦、汉继周,或强或弱,俱失厥中。大魏创业,诸王开国,随时之宜,未有定制,非所以永为后法也。其改封诸侯王,皆以郡为国。”将诸侯王领地由县改为郡,透露出想要建立成体系且稳定宗室政策的想法,并为此做出了一些努力。 主要改变诸侯王不得进京的情况,在太和五年下诏“古者诸侯朝聘,所以敦睦亲亲协和万国也。先帝著令,不欲使诸王在京都者,谓幼主在位,母后摄政,防微以渐,关诸盛衰也。朕惟不见诸王十有二载,悠悠之怀,能不兴思。其令诸王及宗室公侯各将适子一人朝。后有少主、母后在宫者,自如先帝令,申明著于令。”允许诸侯王进京朝见,据记载此后包括曹植在内的多名诸侯王(中山恭王衮,楚王彪等)都曾进京,燕王曹宇甚至两度应征入朝,参与朝政。

    军事

    主词条:魏灭燕之战 魏明帝在位期间,对外战事频频胜利。在他登基不久,就遇到内外敌人的攻击,黄初七年(226年)八月孙权攻江夏、襄阳,太和元年(227年)孟达反叛,太和五年(231年),鲜卑与蜀汉联手进犯, 到青龙二年(234年)为止诸葛亮五次进攻曹魏,234年孙权攻合肥。魏明帝成功地抵御了这些内外战争。他重用曹真、张郃、司马懿等名将与诸葛亮作战。235年诸葛亮死后,魏蜀边境上的情况有所减缓。同年,轲比能被曹叡派遣出的刺客所刺杀,鲜卑“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北疆也得以安定。 景初元年(237年),辽东公孙渊反魏,自立为燕王。此年,曹叡令司马懿攻辽东,司马懿遂带兵四万,和牛金、胡遵等出征辽东,大破燕军,杀公孙渊,成功收复辽东。

    机构

    曹叡还用心制诗度曲。他征召文士置于崇文观,鼓励其文学创作。曹叡能诗文,善乐府,与其祖父曹操、父曹丕并称魏之“三祖”。 如此,曹叡则把对文学之士的重视与管理由以前松散的重用和安排,转化为制度性的政策来固定下来,并且成立了固定的机构。汉末鸿都门学的设立旨在选拔政府人才,而非选拔文学人才,更非是文学机构。邺下时期,虽说有曹丕领导下的文学诸子名为邺下文人集团,但彼此只是在宴飨聚会中进行文学唱和与交流而已,王粲、陈琳、阮瑀等人或在丞相府任丞相掾等职,或在曹丕兄弟身边任文学等职务。他们这个文学集团的结构是松散的,是没有政府认可的。而真正地为“善属文者”而设置的官方机构,崇文观当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士组织。这不能不说是在文学走向政治,并且成为政府机构道路上的重要一步。这恐怕也是曹叡对文学的政治作用,对文学家的政治影响所作出的最为积极的响应。就此点而言,曹叡与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提及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认识是一致的。曹叡在曹丕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文士群体纳入官方的管理之下。 崇文观的设立,聚集了大量善属文者。曹叡时代活跃于文坛的人物主要有:何晏、刘邵、卫凯、苏林、韦诞、何祯、缪袭、卞兰、应璩、杜挚、夏侯惠、孙该、李康、左延年、蒋济、桓范、毌丘俭等人。 在文学史上,崇文观文学虽然没有邺下文人集团创作的贡献大,也没有邺下文人集团的赫赫声名,但其在文学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却是不容小觑的。崇文观的设立,毫无疑问聚集了当时最为广泛的文学之士。同时也必然为正始文学的来临打下了文学的储备和基础,如阮籍等人的就是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成长起来。其文学成就现在虽然有埋没的现实,但其当时的影响确是不可抹杀的。崇文观的设置是继汉灵帝鸿都门学制度之后,文学之士的又一个机遇。也可以说是对鸿都门学以“辞赋”取士方式的沿袭和发展,影响着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等。唐弘文馆的设立也均有沿袭崇文观的影子。这不能不说是曹叡对中国文学的一个巨大贡献。

    诗歌

    •内容分类 钟嵘把曹叡列为下品,称之为“叡不如丕,亦称三祖”。后世之论曹叡者多不出此论评。之所以得出这样的评论,是在曹操、曹丕、曹叡三祖诗歌成就的比较基础上而得出的结论。曹叡时期的文学开始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他的乐府诗篇。曹叡现存的诗歌均为乐府诗,其中最具代表性当属那些哀怨之作了。曹叡的怨愤诗与曹植后期的作品颇有共同之处,都以抒发忧思怨愤为主。曹叡怨愤诗亦当结合其身世来读,他的很多怨妇诗是为他生母而作。曹叡的乐府诗就其内容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类是“赋诗以咏怀”的咏志诗。曹叡的咏志抒怀诗歌内容很丰富,有表达自己“立功扬名”的愿望,有表述自己对先祖功业的向往,还有一些表现军旅感慨的诗篇也包括在内。这类作品有《月重轮行》、《善哉行》《月重轮行》、《苦寒行》《棹歌行》为代表。曹叡是一位有着政治理想和追求的君王,他和他的父祖一样也有着强烈的立名“不朽”的观念。如《入贾逵祠诏》。曹叡的政治抒怀诗表现在自己对“立功扬名”的理想的抒发。如《月重轮行》,诗曰:“天地无穷,人命有终。立功扬名,行之在躬。圣贤度量,得为道中。” 第二类是咏物为切入的咏怀诗。曹叡的咏怀一般以咏物为切入点,来借物抒怀以实现自己“赋诗以写怀”的目的。如《短歌行》、《长歌行》、《种瓜篇》、《猛虎行》等作。 •艺术手法

    •刘晔: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 •孙权:及操子丕,桀逆遗丑,荐作奸回,偷取天位,而叡么麽,寻丕凶迹,阻兵盗土,未伏厥诛。 •陆逊: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时。 •钟会: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恢拓洪业。 •刘禅:寇难未弭,曹睿骄凶,辽东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睿大兴众役,还相攻伐。曩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斯乃天时。 •《魏书》:①帝容止可观,望之俨然。自在东宫,不交朝臣,不问政事,唯潜思书籍而已。即位之后,褒礼大臣,料简功能,真伪不得相贸,务绝浮华谮毁之端,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②好学多识,特留意于法理。 ③含垢藏疾,容受直言,听受吏民士庶上书,一月之中至数十百封,虽文辞鄙陋,犹览省究竟,意无厌倦。 •张悌: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 •陈寿:①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于时百姓雕弊,四海分崩,不先聿修显祖,阐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汉武,宫馆是营,格之远猷,其殆疾乎。 ②古者以天下为公,唯贤是与。后代世位,立子以适;若适嗣不继,则宜取旁亲明德,若汉之文、宣者,斯不易之常准也。明帝既不能然,情系私爱,抚养婴孩,传以大器,讬付不专,必参枝族,终于曹爽诛夷,齐王替位。 •孙盛:闻之长老,魏明帝天姿秀出,立发垂地,口吃少言,而沉毅好断。初,诸公受遗辅导,帝皆以方任处之,政自己出。而优礼大臣,开容善直,虽犯颜极谏,无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之伟也。然不思建德垂风,不固维城之基,至使大权偏据,社稷无卫,悲夫!

    •裴松之:魏明帝一时明主。

    •郭威:汉高祖为义帝发丧,魏明帝正禅陵尊号,一时达礼,千古所称。 •司马光:①汉主寿常慕汉武,魏明之为人。 ②帝沈毅明敏,任心而行,料简功能,屏绝浮伪。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性特强识,虽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迹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经耳目,终不遗忘。 •胡应麟:“诗未有三世传者,既传而且煊赫,仅曹氏操、丕、睿耳。” •蔡东藩:“曹叡奢淫无度,违理蔑伦,种种荒谬,俱足亡国,而反得平定辽东,擒斩公孙渊父子,是所谓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 •吕思勉:“魏文帝本来无甚才略。死后,儿子明帝继立,荒淫奢侈,朝政更坏。” •马植杰:“综观曹叡之行事,优缺点各占一半,其优点是善为军计、明察断狱、比较能容人直谏。曹叡在容受直言、不杀谏臣方面,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少见的,这算是他的特色。曹叡的最大缺点是奢淫过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失误,则在确定继承人和辅政大臣方面。”

    •王仲荦:“曹叡统治时期,是魏王朝的全盛时期。”

    渭阳思母

    魏明帝在甄家给外祖母修建了一所华丽的住宅。建成以后,亲自前去察看,并且问随从的人:“这所住宅应该起什么名字呢?”侍中缪袭说:“陛下的思虑和贤明的君主一样周到,报恩的孝心超过了曾参、闵子骞。这处府第的兴建,感情专注于舅家,应该用渭阳来做它的名字。” 渭阳,是《诗经》中秦康公送别舅舅所做。

    傅粉何郎

    何晏相貌很美,脸非常白。魏明帝曹叡怀疑他搽了粉,想查看一下,当时正好是夏天,就请他来吃热汤面。没想到何晏吃完后,大汗淋漓,自己撩起红衣擦脸,脸色反而更加光洁。

    赌衣弄帏

    《曹肇别传》(辑录于《太平御览》)记载,曹肇的弟弟曹纂力气大的能举起千钧重的东西,曹叡非常宠爱他,睡觉的时候都和他在一起。有次曹纂与曹叡嬉戏以衣服作赌注,结果曹叡输掉了衣服,于是曹纂进御帐穿了曹叡的衣服出去。 (事亦见《艺文类聚》引《曹毗曹肇传》,文字略异 ) 在明人王世贞《艳异编》中,则称曹肇本人“有殊色”,受到曹叡宠幸,并发生“赌衣弄帏”的故事。 冯梦龙《情史》等明清小说集同收此事。

    后妃

    据《魏略》记载,魏明帝后宫甚众,嫔嫱共达数万人。 《三国志》记载齐王曹芳时期,魏明帝所留嫔妃仅才人尚有至少六十四位。

    根据陈寿《三国志》中记载,曹叡三十六岁驾崩,反推则可得出其出生于建安九年(204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补注时,对此提出异议:魏武帝曹操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才平定邺城,魏文帝那时纳甄后,因此明帝应该是建安十年(205年)出生。以此推之,明帝十五岁尚处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身为魏王还未辞世,其父曹丕只是王太子。而延康元年(220年)已经即位的曹丕借天子之名追尊先祖并给曹叡封侯是合理的。清代侯康认为“十五当改十六”,但态度不免草率。今人王雪晶认为即使《三国志》时有“曲笔”、“多回护”的弊病,也不至在同一个人的传记中出现如此多的失误。因此,裴松之以建安十年为曹叡生年之说仍有待确证。

    《三国志·文帝纪》记载,延康元年(220年)曹叡十五岁,被封为武德侯,以虚岁反推即可得知,曹叡应当出生于建安十一年(206年)。 [104]至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去世时,当为三十四岁。但考虑到曹叡曾于景初元年将三月改四月,而曹芳即位后将历法改了回去,所以今人王雪晶认为不宜将景初三年算作一年的,则曹叡年龄当为三十三岁。因此,王雪晶推测“六”字或许是“三”字在传抄过程中误认误写导致的错别字。

    魏明帝高平陵位于洛阳市汝阳县大安乡工茹店村东南部, [121]坐东朝西,封丘系用黄土夯筑,其整体形状呈覆斗形,基本上呈正方形。封堆四面呈斜坡状,顶平。封丘的北侧约30米处有一条东西向的沟。封丘以南约90米处也有一条南北向的沟壑,仅存沟之北壁。此两条沟,世代相传系司马氏为断曹室龙脉而挖。封丘周围的东高西低的台地上采集到一些砖瓦残片,均为汉魏时期的遗物,当是与陵园建筑相关的遗物用来修建陵墙、祭台、寝殿等。

  3. 2024年4月12日 · 《軒轅劍外傳 漢之雲》中安排曹叡為曹植與甄后私生,且為雙生子之弟,曹叡即位後將流落民間當版築工的哥哥曹璿找回並擔任自己的替身;故事中曹叡本尊後因輕敵而在葫蘆谷戰死,五年後只知享樂的替身皇帝曹璿才因過度沉溺酒色而亡,以作為歷史 ...

  4. ja.wikipedia.org › wiki › 曹叡曹叡 - Wikipedia

    曹叡 (そう えい)は、 三国時代 の 魏 の第2代 皇帝 。 日本においては 卑弥呼 の使者に拝謁した皇帝として知られる。 生涯. 若き日. 文帝 曹丕 の長男。 生母は 甄氏 。 延康 元年(220年)、 数え 15歳で武徳侯、翌年に斉公、 黄初 3年(222年)には平原王に封ぜられた。 16歳の時、母の甄氏は父の文帝に誅殺された。 当初、文帝は曹叡を好まず、他の夫人(徐姫)の子供である京兆王 曹礼 を後継ぎにしたいという気持ちをもっていた。 そのため曹叡は長期間太子になれなかった [5] 。 黄初7年(226年)に文帝が病床で重体に陥ってから、皇太子に立てられた。

  5. www.wikiwand.com › zh-hant › 曹叡曹叡 - Wikiwand

    魏明帝曹叡()(204年或206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 魏文帝曹丕長子,母為文昭甄皇后。

  6. 2024年6月12日 · 魏明帝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也做曹睿,字元仲,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位皇帝(226年6月29日—239年1月22日在位)、政治家、文學家。. 魏文帝曹丕與文昭皇后甄氏之子。. 曹叡從小得到祖父曹操的喜愛,年十五被封為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