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施敏1936年3月21日—2023年11月6日 [註 1][2]),號 福佑[3], 江蘇 吳江 [註 2] 震澤人 [4],生於 南京 [5],知名 半導體 學者, 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職於美國 貝爾實驗室 與 國立交通大學 電子工程系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與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的榮譽講座教授 ...

  2. 施敏(1936年3月21日—2023年11月6日 [註 1] [2] ),號福佑 [3],江蘇 吳江 [註 2] 震澤人 [4],生於南京 [5],知名半導體學者,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職於美國貝爾實驗室與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的榮譽講座教授

  3. 2023年11月8日 · 根據美國舊金山紀事報發出的訃聞,半導體產業「一代宗師」施敏於美國當地時間6日辭世,享壽87歲。 施敏與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過世的華泰電子創辦人杜俊元都是指導教授John Moore門生,也是台灣最有潛力成為諾貝爾獎的得獎者。

    • 概览
    • 人物生平
    • 主要成就
    • 人物评价

    微电子专家、美国工程院院士

    展开11个同名词条

    施敏(1936年3月21日-2023年11月6日),出生于中国南京,微电子科学技术、半导体器件物理专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生前系台湾交通大学电子工程学系毫微米元件实验室教授 。

    施敏于1957年从台湾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1960年获得华盛顿大学硕士学位 ;1963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电机博士学位后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在此工作直到1989年退休;1967年发明了非挥发性记忆体,第一次阐述了闪存存储数据的原理技术;1968年回到台湾交通大学担任董浩云讲座教授一年;1969年编著的《半导体元件物理学》第一版出版;1990年退休后于台湾阳明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任教;1994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04年担任台湾奈米元件实验室资深顾问 ;2014年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荣誉教授 ;2021年9月获得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2023年11月6日去世,享年87岁 。

    1936年3月21日,施敏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之后随家人前往台湾,父亲施家福在台湾省立台北工业专科学校(现台北科技大学)矿冶工程科任教 。

    195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电机系,之后赴美留学。

    1960年,获得华盛顿大学电机系硕士学位。

    1963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电机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斯坦福大学教授John Moll推荐下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在此工作直到1989年退休 。

    1966年夏,施敏在台湾学界的邀请下回到台湾讲课,在台湾清华大学暑期举办了两个月的讲座 。

    1968年,选择留职停薪,把贝尔实验室的工作停摆了下来,回到台湾于台湾交通大学担任董浩云讲座教授一年,在电子研究所开设《半导体元件物理》《固态电子元件实验》两门课程 。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67年,施敏与韩裔美国人姜大元(Dawon Kahng)休息吃甜点时,用了一层又一层的涂酱,触动施敏与他二人的灵感,想到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电晶体(MOSFET)中间加一层金属层,结果发明了非挥发性记忆体(Flash),5月两人在《贝尔系统科技期刊》(The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上发表第一篇关于非挥发性内存的论文“浮闸非挥发性半导体内存细胞元件” ,第一次阐述了闪存存储数据的原理技术,随后由贝尔实验室取得专利。 1970年代,时任台湾经济部长孙运璿邀请施敏担任“经济部发展积体电路计画工作小组”成员之一,施敏所提出的最关键建言,就是力荐孙运璿要推动半导体业 。 20世纪80年代初,施敏首先以电子束制造出线宽为0.15μm MOSFET器件,首先发现崩溃电压与能隙的关系,建立了微电子元件最高电场的指标 。 •学术著作

    人才培养

    •编著教材 1969年,施敏编著的《半导体元件物理学》(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第一版出版,之后被翻译成六国文字,被广泛用作教科书与参考书 。 •指导学生 1968年,台湾设立工程博士班,施敏担任首位工程博士候选人张俊彦的论文导师,1970年张俊彦以《金属半导体接口载子传导》为论文题目,通过口试成为台湾第一位工程博士 。他指导的学生卢超群199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 。 •开设课程

    施敏是国际知名的微电子科学技术与半导体器件专家和教育家,是非挥发MOS场效应记忆晶体管(NVSM)的发明者,在金半接触、微波器件及次微米金属半场效应晶体技术等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在电子元件领域做出了基础性及前瞻性贡献 。(2017 IEDM Plenary Awards评)

  4. 2024年7月31日 · 施敏院士是半導體領域的大師級人物。 圖|研之有物. 求學與選擇:初遇半導體. 施敏出生於 1936 年,青年時期的他就讀建國中學時,就對工程科學產生濃厚興趣。 高中畢業後,他原本想要追隨礦冶專家父親施家福的步伐,就讀臺南工學院礦冶系(今國立成功大學)。 施敏笑著說,當時父親勸他在臺灣不要走礦冶,因為「臺灣是水成岩,不是火成岩,地底下礦物不多。 父親說我學礦冶的話就白學了(笑)。 後來,施敏把眼光轉向臺灣大學工學院,四大科系有機械系、土木系、化工系和電機系。 施敏說,當時他覺得電機系用的數學比較多,加上數學也是自己擅長的領域,於是就進入臺大電機工程學系就讀。 1957 年,施敏順利從臺灣大學電機系畢業。

  5. 其他人也問了

  6. 施敏 (1936年3月21日—2023年11月6日 [注 1] [2] ),号 福佑 [3] , 江苏 吴江 [注 2] 震泽人 [4] ,生于 南京 [5] ,知名 半导体 学者, 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任职于美国 贝尔实验室 与 国立交通大学 电子工程系教授、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 与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 的荣誉 ...

  7. 2023年11月9日 · 美國《舊金山紀事報》在7日發出訃聞指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一代宗師」施敏離世,享壽87歲。施敏在33歲時所寫的著作《半導體元件物理學》(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至今被奉為「半導體界的聖經」。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更曾提到,因為聽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