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7月12日 · 調查結果也發現,不論是孩子的休閒時間或親子互動,皆有七成是以「看電視、看影片或玩手機、電動遊戲」為主,顯示部分父母親缺乏優質陪伴的觀念,即使在身邊,也恐只是「殺」時間,當心 3C 娛樂成為親子互動的主要殺手。

  2. 2019年11月17日 · 一直給孩子看電視手機 美國權威研究:大腦智商會變差. 日期:2019 年 11 月 17 日 作者: 盧映慈. 「不要太早給孩子接觸電視、手機」,這句話已經不只是指「保護眼睛」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太早或過度的接觸這些3C產品,會讓孩子的大腦白質完整 ...

  3. 2019年9月6日 · 電視、電動的刺激是「短時間、高強度、高密度」. 而不管是電視、電動,因為畫面是不斷變換,所以專注度等於是從一件事、跳到另一件事上,而且電視跟電動,通常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就會有內容上的刺激,比如卡通人物遇到危險,或是電動中要打怪 ...

  4. 2023年5月17日 · 日期:2023 年 5 月 17 日 作者: 陳 韋彤. 打開電視機,播報著一則又一則家庭因為沒收手機而產生衝突的新聞,有些孩子選擇結束自我生命來抗議,有些孩子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將酒精潑向家人眼睛。 新聞報導雖然只是少數,但也是越來越多家長遇到的教養難題:孩子太玩手機了,該怎麼制止? 制止了會不會出事? 亞洲大學心理系講座教授兼副校長柯慧貞曾針對台中市家長,在青少年管教上的困擾與需求上進行調查,在 3C 使用的部分,發現 24.3% 的父母認為孩子沉迷 3C 難以管教;24.1% 常跟孩子在使用 3C 的問題上發生衝突;甚至有高達 23.1% 家長指出,只要不給 3C,孩子就會發脾氣;甚至有少部分長家表示,不給 小孩 3C ,小孩會出現自殘(1.2%)或離家(1.2%)等情形。

  5. 2021年1月13日 · 不想被煩躁感給壓垮的人,可以透過下列方式來轉移自己焦點: 1 . 曬太陽. 可在早上起床時曬 20 分鐘的太陽,可助增加體內血清素的含量。 圖片來源: PEXELS. 2. 捏泡泡紙. 這個捏的動作可緩解肌肉緊繃,加上又具有重覆性,這需要一定的專注力才能做到,當有壓力時進行這個動作,可以刺激腦中分泌大量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促使心情變得愉快。 3. 適量運動. 運動有助於消除緊張,但是強度太強的運動反而會使壓力增加,所以可以選擇溫和的運動,像是散步、慢跑等就可以。 4. 深呼吸. 專注呼吸可助消除煩惱,作法:先吸氣6秒、在憋氣7秒,最後長吐氣8秒,這樣重覆 10 次即可。 5. 手指按摩.

  6. 2023年5月12日 · 戒癮改變歷程分為 5 階段. 至於臨床上的成癮治療,賴柔吟醫師分享,根據Prochaska與DiClemente(1977)所發展出的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TTM),戒癮與改變的歷程可分為懵懂期、沈思期、準備期、行動期以及維繫期。 懵懂期:並未意識到自己已經有成癮行為及問題,沒有想要改變自己的行為,也不會感受成癮行為是否會帶來不良影響及危害。 沈思期:開始意識到有成癮問題,也清楚改變行為的優點,不過對於自己是否願意投入戒癮還會有所猶豫。 舉例來說,個案自己會知道遊戲玩到凌晨不太好,不過凌晨時上線人數才最多,對於是否改變行為態度矛盾。 準備期:患者準備開始嘗試改變行為,可能會需要協助設立較小的階段目標及步驟,以利一步步執行行為改變。

  7. 2023年5月16日 · 日期:2023 年 5 月 16 日 作者: 陳 韋彤. 為了讓孩子能停止吵鬧,因此現在許多父母在孩子年紀還很小時,就會讓他們用手機看影片、玩遊戲,但台灣網路成癮防治協會名譽理事長、亞洲大學副校長柯慧貞指出,沒有從小和孩子溝通網路使用的規範,等到孩子長大後,很容易引發後續沉迷於網路的問題。 柯慧貞說明,這也是父母教養孩子的關鍵原因,孩子成長過程,家長必須教導他們什麼事情屬於能做、不能做,讓他們學會辨識什麼是好或壞的行為。 怎麼說呢? 就是告訴孩子行為背後的風險,會受傷、會使人受到傷害、對自己會造成危害等。 因此在手機拿給孩子的當下,家長就得與孩子溝通、規定。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關鍵一:定義手機角色,才能知道怎麼教孩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