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18日 · 臺灣海峽位於 歐亞大陸 及 太平洋 之間,連結 南海 及 東海 [1] [2]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 戰後被視為 美國 監視中國大陸東南沿海活動的窗口,或 中國人民解放軍 打破 第一島鏈 進入太平洋的據點 [6] [7] 。 兩岸分治 後, 中華民國 憑藉軍事優勢,推行 關閉政策 ,得以封鎖台灣海峽三十年。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力量的增長和政治局勢的變化,1974年1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次穿越台灣海峽 ,馳援 西沙海戰 戰場。 中國大陸民用貨船於1979年在 台灣海峽復航 。 此後,台灣海峽中形成一條無形界線—— 海峽中線 。 美國第七艦隊 進入臺灣海峽的歷史說明臺灣海峽的重要地緣政治意義 [10] [11] 。

  2. 臺灣海峽位於東海及南海之間 [14],在海洋史特別是東亞貿易) [4] [5]、國際關係地緣政治研究中台湾海峡经常和霍尔木兹海峡及麻六甲海峽等比较研究以探讨海峡区域的自然人文发展 [15] [16]。

  3. 2024年3月18日 · 臺灣海峽俗稱烏水溝」(臺語: Oo-tsúi-kau ),歐洲早期稱為「福爾摩沙海峽」,是介於歐亞大陸與台灣島之間的海域和海峽 [1] [2],位於東海及南海之間,是西太平洋的一部分,北東—南西走向,長約370公里,北窄南寬,北口寬約200公里,南口寬約410

  4. 海峡两岸关系 ,或称 臺灣海峽兩岸關係 ,通稱 兩岸關係 、 臺海關係 ,部分人士稱 陸臺關係 亦或 中台关系 [1] ,是指位在於 臺灣海峽 東西兩側的 台灣 與 中國大陸 之間的關係 [註 1] 。 自 第二次世界大戰 结束以来,兩岸關係歷經 第二次國共內戰 、 韓戰 、 冷戰 、 臺灣經濟飛躍 、 东欧剧变 、 蘇聯解體 、 臺灣民主化 、 臺灣本土化運動 、以及中國大陸 改革開放 等内外局勢的變化,其中以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帶來的 兩岸分治 最為深遠。 1949年, 中國共產黨 在第二次國共內戰取得並實際統治大部分中國大陸疆域,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華民國政府 則從中國大陸 退守至臺灣 ,雙方相隔臺灣海峽對峙。

  5.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臺灣海峽危機 是指 第二次國共內戰 後,控制 中國大陸 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與控制 臺澎金馬 的 中華民國政府 兩個政權,雙方相隔 臺灣海峽 ,在高度緊張的軍事政治氣氛下,因發生 軍事演習 、 軍備競賽 等多種對峙,甚至發生了一系列 軍事衝突 ,而最終有可能引發 全面戰爭 的潛在危機。 一般認知發生過三次,但最終均僅止於地區性的軍事行動或未實施的計畫。 背景 [ 編輯] 1949年在 第二次國共內戰 中,軍事失利的 中華民國政府退守臺灣 。 1950年 西昌戰役 結束,中華民國政府失去最後一個控制的 大陸省份 —— 西康省 。 兩岸分治 的局面開始形成。 1955年1月,解放軍發起 一江山島戰役 ,中華民國政府 撤退大陳島居民 。

  6. 其他人也問了

  7. 臺灣 ( 俗字 寫作 台灣 ), 西方國家 亦稱 福爾摩沙 (葡萄牙語: Formosa ),是位於 東亞 、 太平洋 西北側的 島嶼 ,地處 琉球群島 與 菲律賓群島 之間,西隔 臺灣海峽 與 中國大陸 相望,海峽距離約130公里,周圍海域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 菲律賓海 )、 巴士海峽 、 南海 、臺灣海峽、 東海 。

  8. 台灣海峽危機 是指 第二次國共內戰 後,控制 中国大陆 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与控制 臺澎金馬 的 中華民國政府 两个政权,双方相隔 台灣海峽 ,在高度紧张的军事政治气氛下,因发生 軍事演習 、 軍備競賽 等多种对峙,甚至发生了一系列 军事冲突 ,而最終有可能引發 全面戰爭 的潛在危機。 一般認知發生過三次,但最終均僅止於地區性的軍事行動或未實施的計畫。 背景. 1949年在 第二次国共内战 中,军事失利的 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 。 1950年 西昌战役 结束,中华民国政府失去最后一个控制的 大陆省份 —— 西康省 。 两岸分治 的局面开始形成。 1955年1月,解放军发起 一江山岛战役 ,中华民国政府 撤退大陳島居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