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27日 · 1. 補充身體所需水份改善代謝其中每天飲水量=目前體重公斤)*30毫升)。 2. 不建議以茶葉或咖啡取代開水,兩者皆有咖啡因、較為利尿,不利於身體保留水份。 若想減重,但有慢性疾病不知該怎麼吃時,可以諮詢營養師選擇適合個人的飲食建議,才不會造成健康的負擔。 健康不傷身的飲食減重只要持續做,同時培養良好飲食習慣,才能讓您在達成減重目標,又不會重複體重減輕又復胖的噩夢循環。 原文作者為新光醫院營養課 洪婉婷營養師,本文轉載自第389期《新光醫訊》 分享文章: instagram. 文章關鍵字. 想減重卻不知道如何開始? 可考慮以飲食為主、運動為輔,再搭配飲食小撇步,就能事半功.

  2. 2019年11月2日 · 營養在癌症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正確營養補充可以維持好體力使治療更加順利,因此營養介入應該在治療一開始就介入,盡早藉由專業營養師進行個人化營養照護計畫才能避免營養不良的發生。 在營養介入部分,以天然的食物為首要選擇,但是若無法由食物攝取足夠營養時,可以藉由補充特殊營養品增加熱量及蛋白質的攝取以達到需求。 EPA、DHA主要來自深海中魚類。 如:鮭魚(野生含量較多)、鮪魚、沙丁魚、鯖魚、 鯡魚、秋刀魚等。 (圖片來源/彰基提供)

  3. 2021年1月9日 · 小. 中. 大. 減飲食中存在那些常見迷思呢? (圖片來源/acworks@photoAC) 新年的開始,「減」是許多人希望給自己達成的目標,不過你知道減飲食存在哪些迷思嗎? 迷思一、素食可以減? 很多人認為素食可以吃到足夠的蔬菜,也可避免大魚大肉,吃進過多的脂肪及熱量,因此認為吃素較健康也可以減,真的如此嗎? 其實不然,素食常見的素雞、素魚、油炸豆皮、豆包等屬於高油脂食物,脂肪含量很可觀,比葷食的肉類還高! 而素食者還須特別注意可能存在的營養素缺乏問題,特別是以下營養素,不可不慎: 1.蛋白質.

  4. 2023年11月5日 · 若是肥胖患者願意給自己一次機會配合醫師的運動及營養處方減重數公斤下來不僅體態改善精神變好外表變得更年輕同時也改善了血糖總膽固醇糖化血色素等抽血數據甚至可以減少藥物的使用一舉數得。 廖虹雯再次提醒,肥胖不只是外表問題,還有很多潛在的健康風險。 如果想擁有健康、年輕的身體,請愛惜身體、甩開肥胖,找回自信與青春。 原文作者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 家庭醫學科 廖虹雯 主治醫師。 分享文章: instagram. 文章關鍵字. 現代人的生活型態營養過剩又缺乏運動,導致肥胖的人口越來越多。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

  5. 2018年11月29日 · 陳思綺表示對於有心血管危險因素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過重和肥胖者即使只減重3%-5%也能有益健康,「血壓三酸甘油酯血糖糖化血色素HbA1c及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都會明顯降低且在一定範圍內減重越多獲益越大。 「從健康的角度來看,一星期減去0.5-1公斤,是適當和健康的速度。 」陳思綺建議在減重的最初6個月內,減重目標為5-10%,「當減肥速度過快時,身體的健康就可能亮紅燈,且快速減肥下容易造成危害身體的症狀包括快速復胖、代謝率下降、體力及抵抗力變差、皮膚產生問題、易掉髮等。 陳思綺表示,對於有三高的過重和肥胖者,即使只減重3%-5%也能有益健康。 (圖片來源/ 陳思綺衛教師提供 ) 低熱量飲食為什麼不好? 減重飲食常見3大迷思.

  6. 2017年5月13日 · 很多人提到減肥,基本不脫「少吃」、「多動」 兩種方法。 運動的確能鍛練肌肉、加強代謝,讓我們變得更健康;但是,就「消耗熱量」這一點來說,效果可能不如我們預期的那麼好。 比方說,慢跑 30 分鐘,大概消耗 306 卡路里;在健身房騎飛輪30分鐘,則消耗約 398 卡路里,而一杯700C.C.的珍珠奶茶,熱量就高達653 卡,如果是慢跑,大概得跑上80分鐘,才能消耗掉。 運動效果慢,控制飲食如何? 既然運動所消耗的熱量有限,從飲食上來控制我們吃進去的熱量,應該就能達到減的目的吧? 於是就有人採取「卡路里瘦身法」,每天斤斤計較 自己吃進了多少熱量,以為攝取的熱量愈少,體重就會掉得愈快,結果卻發現,體重計上的數字,並沒有發生預期的結果。

  7. 2019年1月17日 · 129公斤一年半甩肉32公斤! 中醫師:沒有運動僅靠「中藥+飲食4原則」 陳稚華 2019-01-17 10:12. 當BMI(身體質量指數)大於40時,就稱為病態性肥胖,5年前的林先生正是經典案例,後靠中醫減肥成功。 (圖片來源/長庚醫院提供) 隨著飲食西化、生活作息不規律,全球肥胖人口越來越多。 根據衛福部統計,2017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就有8項與肥胖有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 「當BMI(身體質量指數)大於40時,就稱為病態性肥胖。 一項國外期刊調查也顯示,BMI的增加與2型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和膽石症的風險增加有關。 」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主任江昆壕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