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截至2022年5月,新台幣的紙發行面額數已達2兆9,391億圓;硬幣發行面額數已達1,266億圓。 合計為3兆0,657億圓 ... 企業(原日本民營企業)之放款)而發出之費用。所有費用於1946年5月以1比1的比例從臺灣銀行成舊臺幣的發行額總共33 ...

  2. 新臺幣,現今常簡稱臺幣,於1949年6月15日起發行流通 [1],是中華民國現行的法定貨幣。當時定位為限定臺灣使用的區域貨幣,今日則在整個中華民國有效統治區域(臺澎金馬)均可流通使用。 新臺幣原始發行機構為臺灣銀行,2000年起由中央銀行收回負責。 。新臺幣的基本單位為圓(常取同音字簡 ...

  3. 一覽表. 臺灣用券. 限金門、馬祖通用券. 硬幣. 舊版新臺幣券與硬幣處理. 資料來源. 第二套橫式新臺幣于民國59年(1970年)開始發行,由中央印製廠青潭廠與萬華廠印製。 概覽. 本套新臺幣開始在票面加上「中華民國」字樣,由於兩家印製廠不久便停止產製票,本套票很快被第三套橫式新臺幣取代。 採用滿版水印作為防偽功能。 背面開始使用陽明山上的中山樓作為主景。 一覽表. 臺灣用券. 限金門、馬祖通用券. 硬幣. 舊版新臺幣券與硬幣處理. 民國89年(2000年)7月1日,臺灣銀行(部分為中央銀行訊息)新聞稿說明:新臺幣自中華民國89年(2000年)7月1日起改由中央銀行發行,有關各種舊版新臺幣券幣停止流通日期如下 [2] [3] :

  4. 第五套橫式新臺幣鈔券的特色是書寫方式由左至右的西化式中文書寫方式 (貳拾圓及伍拾圓硬幣除外),替代原本從由右至左的 傳統中式書寫方式 。 而發行銀行亦自 臺灣銀行 改為 中央銀行 。 面額100元及200元仍採用傳統設計,並保留 政治人物 肖像(正面為 孫中山 及 蔣中正 圖片;背面為 陽明山中山樓 及 總統府 圖片)。 面額500元、1,000元、2,000元則正面以 體育 、 教育 、 科技 為主軸,背面以 台灣 保育類動物 及 風景名勝 為主景, 水印 為各種 花卉 。 最為特別的是,面額1,000元與500元的人物的確真有其人,原型來自福星國小 [1] 。

  5. 臺灣銀行舊版新臺幣仍可持向 本行 國內各營業單位等值兌換中央銀行停止流通之舊版新臺幣仍可持向臺灣銀行各營業單位兌換等值現行流通券幣票面載明臺灣銀行之各類舊版新臺幣鈔券除新臺幣發行五十週年紀念性伍拾圓塑膠鈔券外已於民國91年2002年7月1日起停止流通

  6. 壹圓. 伍圓. 拾圓. 貳拾圓. 伍拾圓. 紀念流通幣. 10圓. 舊版新臺幣硬幣處理. 參見. 參考網頁. 中央銀行新聞稿. 新臺幣硬幣. 新台幣 硬幣 最早自民國38年(1949年)起由 臺灣銀行 開始發行,目前流通面額包括:伍角、壹圓、伍圓、拾圓、貳拾圓、伍拾圓。 民國89年(2000年)7月1日,臺灣銀行表示,新臺幣自中華民國89年(2000年)7月1日起改由 中央銀行 發行,及有關部分各種舊版新臺幣券、幣停止流通日期說明。 流通幣 [ 編輯] 壹角 [ 編輯] 壹角為 輔幣 。 市場上已不見流通,中央銀行與台灣銀行公告,於民國71年(1982年)12月8日起停止流通。 貳角 [ 編輯] 貳角為輔幣。

  7. 概覽. 一覽表. 壹圓券. 伍圓券. 高面額金門、馬祖、大陳專用券. 拾圓券. 伍拾圓券. 舊版新臺幣券與硬幣處理. 資料來源. 第三套直式新臺幣. 1 種語言. 臺灣正體. 工具. 第三套直式新臺幣於民國39年(1950年)開始發行,本套幣中十元券及五十元券僅在金門、馬祖使用。 概覽 [ 編輯] 臺灣銀行第一印刷廠印製,壹圓券為正面凹印、背面平印;其它券為正背雙面皆凹印、正面另配凸版底紋。 一覽表 [ 編輯] 壹圓券 [ 編輯] 伍圓券 [ 編輯] 高面額金門、馬祖、大陳專用券 [ 編輯] 拾圓券 [ 編輯] 伍拾圓券 [ 編輯] ^ 僅有加蓋「金門」字樣票預定在金門使用,但「金門」字樣為空心字體,被金門軍方認為影射「掏空金門」,反對使用,故在金門亦未正式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