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月1日,國防部後備指揮部改隸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署,全銜修訂為「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署後備指揮部」。 同年1月3日,國防部後備指揮部指揮官 姜振中 中將主持新任政戰主任 吳淑如 上校新職介紹典禮,政戰主任編階由少將降編為上校 [6] 。

  2. 位於臺北市中山區圓山 大直 地方的 國民革命忠烈祠 ,前方為三名換崗中的 中華民國陸軍儀隊 隊員. 忠烈祠 是奉祀為 中華民國 殉職,並有其重大忠貞事蹟且足資矜式的 國軍 官兵、警察及人民的 祠廟 [1] 。 臺灣各地的 忠烈祠 均起自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目前共約廿餘座,由 各縣市 民政局管理居多,各縣市大都有一處;大部分是利用 日治時期 原有 神社 ,就地改建成中式宮殿式建築,僅少部分建物外觀仍保有神社舊貌 [2] 。 中華民國政府對於有功於國家的烈士褒揚與紀念行動,最早可追溯至1912年,當時設有專責機構,而 黃花崗紀念墓園 ,但至1933年9月13日首次有紀念烈士的直接關係法令。

  3. 其他人也問了

  4. 在重慶成立. 「後備指揮部」是一個負有歷史傳承的軍事單位。 1945年(民國34年)9月1日, 重慶國民政府 於 重慶市 成立「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 」,其主要任務是做好收復臺灣的準備與維持臺灣治安等事宜,並協助 遣返 因 日本戰敗 後滯留臺灣的 日本人 。 奉令遷往臺灣臺北. 1947年(民國36年),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奉中央政府命令而改名為「 臺灣全省警備總司令部 」,由 彭孟緝 中將擔任總司令,並正式於 臺灣省 臺北市 辦公。 公元1949年(民國38年)初,臺灣全省警備總司令部再度改名為「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 」。 但同年9月1日,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奉令裁撤,分別成立「 東南軍政長官公署 」及「 臺灣省保安司令部 」,國民政府仍任命彭孟緝為保安司令。 精簡機構.

  5. 2024年6月19日 · 2021年3月25日行政院會議通過組改法案,其中後備動員制度為統合、提升動員整訓及調度量將增設國防部防衛後備動員署。[5] 2021年6月9日,修正公布《國防部組織法》,新設全民防衛動員署,後備指揮部移編至全民防衛動員署,資通電軍指揮部改為直屬

  6. 陸軍通信電子資訊訓練中心(簡稱通訓中心)為國軍地面部隊通資電專業人才培育的搖籃,除致力於各類通資專業訓練外,並同時導入遠距及AR擴增實境教學等數位學習模式,達到專業訓練零距離之目標;另為掌握科技新知,提升教育訓練品質,中心與中原大學合作開辦碩士班及通資類證照實作班等終身學習管道,藉持續在職進修,提升人力素質與競爭力。 此外本中心賡續精進工作與生活管理方式、創新教學方法,以忠誠勤敏隊訓為核心,創造優質環境,並戮力於教育、訓練、測考三大核心目標,矢志成為通資先驅、科技導向的專業單位。 組織 [ 編輯] 中心本部. 指揮官(少將一位) 副指揮官(上校一位,兼通測中心指揮官) 參謀長(上校一位) 副參謀長. 政戰主任(上校一位) 政戰副主任. 中心士官督導長. 處室. 計考處. 總務處. 主計室.

  7. 中國人民解放軍網絡空間部隊 ,位於 北京市 海淀區 ,是 中國人民解放軍 的一個獨立兵種,由 中央軍事委員會 直接領導,負責 網絡空間 與 信息安全 、 網絡攻防 、 計算機網絡 系統等工作。 沿革 [ 編輯]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技術偵察部 [ 編輯] 1950年12月10日,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 總情報部成立,管理情報部、技術部、聯絡部三個部,歸總參謀長直接領導。 其中的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技術部 又稱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第三部 [1] 。 1953年2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情報部撤銷,下屬各部隨後在1954年劃歸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 建制。

  8. 編. 後備軍事動員 是一種軍事制度,有 總體戰 的色彩,將有潛在軍事能力的人力物力編管,戰爭時迅速動員投入的制度。. 例如有軍事技能的人力(曾從軍過、有專長的人、受過訓的成年男性女性等)和有軍事價值的建築與設備(各式 車輛 、運輸 飛機 、機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