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比馬龍效應(英語:Pygmalion effect)或羅森塔爾效應(英語:Rosenthal effect)是一種心理現象,在這種現象中,高期望會導致特定領域的績效提高。 [1] 這種效果以希臘神話中的 比馬龍 (Pygmalion)命名,比馬龍是一位雕塑家,他愛上了自己雕刻的雕像,或以心理 ...

  2. 2014年12月23日 · 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原本是心理學名詞,由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羅聖索爾(Robert Rosenthal)與傑柯布森(Jacobson)兩人於1968年所作的研究而來。 他們對學校裡一群6∼12歲的兒童做智商測驗,將他們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告訴老師們實驗組的孩子們智商比較高,老師因此設計較為艱難的課程給這些智商比較高的孩子,也花比較多的時間回答孩子們的問題,教學更為認真。 一年後這些孩子的智商分數果然都增加。 事實上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孩子們只是隨機挑選,智商高低並沒有太大不同,但是由於老師期待學生會有比較好的課堂表現,因此影響了他們的教學態度與方法,學生經由這樣教學方法的刺激,智商也真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環。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3. 2022年6月14日 · 身為主管的你,可從「畢馬龍效應」中學會: 當主管對員工抱有更高的期望,員工就越可能有更出色的表現。 不被主管看好的員工,為了防止再度受傷,會避免採取有風險的選擇,反而因此招來更多否定。

  4. 2022年8月8日 · 畢馬龍效應 —主要是描述一種實現自我預言的心理現象:「信則有、不信則無」。 講白話就是: 相信會成功,就會成功;反之,若認為會失敗,最終果然會失敗。 傳說中,愛琴海上的塞浦路斯島上,有一位王子,名字叫做畢馬龍(Pygmalion),他很擅長雕刻,他用純白的大理石雕刻出容貌姣好身材曼妙的少女Galatea。 由於這雕像是那麼的美麗,王子每天陪伴、凝視、輕撫著Galatea,不禁心生愛意。...

  5. 2019年7月29日 · 什麼是「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畢馬龍效應指出,人們傾向改變行為去達到別人他們的期望一旦我們為某人設定了期望,對方就會傾向達到期望,成為

  6. 2023年11月29日 · 皮格馬利翁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 亦稱 “羅森塔爾效應 (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應” 或“人際期望效應” :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 也有譯作“畢馬龍效應”、“比馬龍效應”。 皮格馬利翁 (Pygmalion)的故事....

  7. 2016年6月7日 · 心理學家 (Carl Rogers)發現,當事者本人想用自己的話主動開口時,是諮商最有效的時候。. 談話時要盡量避免用我們的思考或指示來誘導對話,只給予具同理心的回應,反而更能促進問題的解決。. 談話時,羅哲斯會原原本本地接受對方說的話,回應的 ...

  8. 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畢馬龍效應,皮格馬麗翁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人際期望效應,也稱為教師期望原理,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

  9. 2022年8月11日 · 畢馬龍效應主要是描述一種實現自我預言的心理現象:「信則有、不信則無」。 講白話就是:相信會成功,就會成功;反之,若認為會失敗,最終果然會失敗。 傳說中,愛琴海上的塞浦路斯島上,有一位王子,名字叫做畢馬龍 (Pygmalion),他很擅長雕刻,他用純白的大理石雕刻出容貌姣好身材曼妙的少女Galatea。 由於這雕像是那麼的美麗,王子每天陪伴、凝視、輕撫著Galatea,不禁心生愛意。 於是他每天向天神禱告,請求天神賜給Galatea生命,讓她活過來吧。 由於受到王子的真誠所感動,於是天神最後終於賜給Galatea生命讓她活過來,並與王子相戀,共同譜下美好的愛情。 這則神話故事的寓言是:真心誠意加上認真投入,最終可以獲得成功。

  10. 管理中的「畢馬龍效應. Pygmalion in Management. 組織結構. 史特林‧李文斯登 J. Sterling Livingston. 2007/01/01. 如果主管技巧純熟,對部屬抱持高度期待,部屬的自信會成長、能力會強化,生產力也會提升。 此種主管就是「派格馬連」(Pygmalion)。 在喬治‧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所著《派格馬連》(Pygmalion,譯註︰又譯為「畢馬龍」或「比馬龍」;派格馬連是希臘神話中一位塞浦路斯國王,他愛上一尊象牙雕刻的少女,日夜盼少女顯身,終於如願以償。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