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時任 美國總統 喬治·布希 在 橢圓形辦公室 會見6位2003年的諾貝爾獎得主由左至右分別是化學獎得主 羅德里克·麥金農 博士化學獎得主 安東尼·萊格特 博士經濟學獎得主 羅伯特·F·恩格爾 博士、物理學獎得主 阿列克謝·阿布里科索夫 博士、化學獎得主 彼得·阿格雷 博士和生理及醫學獎得主 保羅·勞特伯 博士。 諾貝爾獎 ( 瑞典語 : Nobelpriset , 挪威語 : Nobelprisen )是一項由 瑞典皇家科學院 、 瑞典學院 、 卡羅琳學院 和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 頒發給對 化學 、 物理 、 文學 、 和平 、 生理及醫學 以及 經濟學 等六方面有著傑出貢獻的人士或組織的獎項 [1] 。

  3. 諾貝爾經濟學獎 則是由 瑞典中央銀行 於1968年設立的以表揚在經濟方面作出貢獻的人士 [2] 。 每個獎項都是由不同的委員會負責頒發化學獎物理學獎和經濟學獎都是經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文學獎就經由瑞典學院頒發生理及醫學獎經由卡羅琳學院頒發和平獎經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發 [3] 。 每名諾貝爾獎得主都會獲得獎章證書和獎金 [2] 。 1901年,首名諾貝爾獎得主獲得了150,782 瑞典克朗 ,這筆獎金在2017年12月已相等於8,402,670瑞典克朗。 2008年,諾貝爾獎得主獲得大約10,000,000瑞典克朗 [4] 。 每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死忌,物理学、化学、生理及医学、文学和经济学獎項會在 斯德哥爾摩 頒發 [5] ,而和平奖则会在 奥斯陆 颁发 [6] 。

    • 由來
    • 提名與評選過程
    • 統計數據
    • 記錄
    • 爭議

    阿佛烈·諾貝爾(瑞典語:Alfred Nobel,1833年10月22日-1896年12月10日)是一位瑞典化學家,同時也是發明家。19世紀末期,歐洲大陸每天有三宗爆炸案,但諾貝爾持續改進炸藥使得炸彈更有破壞力,吸引軍火商的青睞,他的改良矽藻土炸藥取得了眾多的科研成果,也成功設立許多工廠生產,大量的軍火被運送到戰場上,靠軍工製造累積了巨大財富。 諾貝爾終生未婚,亦無子嗣。在其逝世前,親兄弟也早一步去世。由於諾貝爾終生主張和平主義,也因此他對於自己改良的炸藥作為破壞及戰爭的用途始終感到痛心。在即將辭世之際,諾貝爾立下了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根據他的這個遺囑,從1901年開始,具有國際性的諾貝爾獎創立了,分別獎勵5個...

    9月:寄出邀請函。諾貝爾委員會向夠資格提名的人發出邀請提名的信件。
    2月(次年):提名截止。
    2月至3月:產生小名單。
    3月至8月:顧問審查小名單。

    截至2016年,共有911個人或者組織(836男、49女及26個組織)獲得了579個諾貝爾獎與瑞典銀行經濟學獎。截至2012年,得主平均年齡59歲。多次獲獎者共4人,多次獲獎的組織共2名,合計共6位多次獲獎的組織與學者。 性別比例部分,自1901年至2020年,諾貝爾所有獎項累計獲獎女性僅58人,在不含機構的所有934名得獎者當中只占6.2%;女性得獎者比例呈現穩定上升,由2000至2009年的9.2%增至2010至2019年的11.1%。 根據官方數據,2015年獲和平獎的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被計算為「4個」組織。 表列「比例」僅取至小數點後2位,並採無條件捨去法紀錄之。

    次數

    學者: 1. 法國籍波蘭裔科學家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第一位兩次及分別在不同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1.1. 1903年物理學獎:發現放射性與釙元素(與丈夫皮耶·居禮及另一科學家亨利·貝克勒共獲) 1.2. 1911年化學獎:提煉出鐳 2. 美國科學家萊納斯·鮑林,第一位以唯一獲得者身份兩次在不同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2.1. 1954年化學獎:化學鍵的研究 2.2. 1962年和平獎:反對核武在地面測試 3. 美國科學家約翰·巴丁 3.1. 1956年物理學獎:發明電晶體 3.2. 1972年物理學獎:建立超導BCS理論 4. 英國科學家弗雷德里克·桑格 4.1. 1958年化學獎:測定胰島素分子的結構 4.2. 1980年化學獎:核酸DNA序列的確定方法 5. 美國科學家卡爾·巴里·沙普利斯 5.1. 2001年化學獎:對手性催化氧化反應的研究 5.2. 2022年化學獎:在點擊化學和生物正交化學方面的發展做出的貢獻 組織: 1. 國際組織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1.1. 1917年和平獎:竭盡全力保護第一次世界大戰各方戰俘的權利,其中還包括讓戰俘與...

    家族

    居里一家 1. 瑪麗·居里,1903年物理學獎、1911年化學獎。 2. 丈夫皮耶·居禮,1903年物理學獎。 3. 大女兒伊雷娜·約里奧-居禮,1935年化學獎。 3.1. 丈夫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1935年化學獎。 4. 小女兒艾芙·居禮著有《居禮夫人傳》,她本人不是科學家也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但她的丈夫亨利·拉波易斯(英語:Henry Richardson Labouisse, Jr.)作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領取了1965年和平獎。 5. 唯一獲得諾貝爾獎的兄弟是荷蘭的簡·丁伯根(經濟計量學模式之父,於1969年獲得瑞典銀行經濟學獎)和他的弟弟尼可拉斯·丁伯根(發現動物個體及群體的行為模式,於1973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父母/子女都獲獎 1. 居禮母女:1903年物理學獎與1911年化學獎是瑪麗·居里,1935年化學獎為大女兒伊雷娜·約里奧-居禮。 2. 湯姆森父子:1906年物理學獎和1937年物理學獎分別是約瑟夫·湯姆森與英國物理學家、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喬治·湯姆森。 3. 布拉格父子:1915年物理學獎是威廉·亨利·布拉格與威廉·勞倫斯·布拉格。 4. 波...

    年齡、群體

    最年輕、最年長的得主 1. 馬拉拉·優素福扎伊為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2014年(與凱拉西·薩塔亞提一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年僅17歲。 2. 威廉·勞倫斯·布拉格為諾貝爾獎三項科學獎項中最年輕的得主。1915年(與其父威廉·亨利·布拉格一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僅25歲。 3. 約翰·B·古迪納夫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時已有97歲,為最年長的諾貝爾獎得主。 參會者成為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會議 1. 1927年10月召開的第五次索爾維會議。參加會議的29人中有17人獲得或後來獲得諾貝爾獎。

    人們對諾貝爾獎的爭議點,除了在各獎得主必須是三人以下的限制外,還有不頒給已過世的人,另外還有諾貝爾獎不設立重要的數學獎。 19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約翰尼斯·斯塔克曾為自身利益為希特勒效勞,諾貝爾基金會無權使獲獎者改變自己的看法。 諾貝爾獎的規矩:得主必須是三人以下,也產生過爭議,該獎項只是表彰在科學領域中有重大突破的個人和小團隊的。不過也有例外的是諾貝爾獎中的和平獎,分別在1917年,1944年,1963年頒發給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組織,2012年頒發給了歐洲聯盟組織。2013年則頒發給了禁止化學武器組織,2015年又頒發給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 關於諾貝爾基金會不設立數學獎,其中有一個流傳較廣的都市傳說是諾貝爾的妻子與一位名叫雷富勒(Mittag-Leffler)的數學家有外遇,所...

  4. 2023年10月9日 · 美聯社一年一度的 諾貝爾 獎已從10月2日開始陸續揭曉6大獎項桂冠將落在誰頭上聯合新聞網在此為讀者整理並統整介紹得獎人與獲獎成就諾貝爾醫學獎促成新冠疫苗問世 卡里科魏斯曼獲殊榮. 2023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公布由匈牙利裔美籍生技科學家卡里科Katalin...

  5.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 維基百科,自由的 encyclopedia. 諾貝爾獎 ( 瑞典語 : Nobelpriset , 挪威語 : Nobelprisen )是一項由 瑞典皇家科學院 、 瑞典學院 、 卡羅琳學院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 頒發給對 化學 、 物理 、 文學 、 和平 、 生理及醫學 以及 經濟學 等六方面有著傑出貢獻的人士或組織的獎項 [1] 。 諾貝爾獎是根據 阿佛烈·諾貝爾 在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並由 諾貝爾基金會 管理阿佛烈·諾貝爾的遺產及諾貝爾獎的頒發。 諾貝爾經濟學獎 則是由 瑞典中央銀行 於1968年設立的,以表揚在經濟方面作出貢獻的人士 [2] 。

  6. 2023年10月10日 · 中央社網站諾貝爾獎2023年得主全數出爐有研究mRNA在疫情下拯救無數性命的英雄微觀世界領域的開拓者也有正在坐牢的伊朗女權與人權運動人士以下整理醫學物理化學文學經濟學和平獎得主的獲獎原因醫學獎核苷修飾. 諾貝爾醫學獎由匈牙利裔美籍科學家卡里科和美國科學家魏斯曼共獲殊榮。 (中央社檔案照片) 卡里科(Katalin Kariko) 魏斯曼(Drew Weissman) 最初的疫苗是使用已經失去活性或弱化的病毒刺激身體免疫反應,讓人體在染病前就能有保護力。 數十年來開發出載體疫苗、次單位疫苗等不同類型疫苗,但共同的限制是疫苗所需的病毒、蛋白質或載體細胞都需要大規模的細胞培養,無法快速生產。

  7. 2022年10月11日 · 中央社網站諾貝爾獎2022年得主全數出爐不論是開拓人類演化藥物發展量子力學等學科研究領域或是在俄羅斯烏克蘭周邊關注並捍衛人權每一位都有傑出的貢獻。 以下整理醫學、物理、化學、文學、經濟學、和平獎得主的獲獎原因: 醫學獎-為古人類做基因定序. 諾貝爾醫學獎由瑞典遺傳學家帕博獲得殊榮。 (圖取自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網頁eva.mpg.de/作者:Frank Vinken) 帕博 (Svante Pääbo) 帕博的研究發現發現智人從非洲遷徙至世界各地,並與當時居住在歐亞大陸上的尼安德塔人及丹尼索瓦人雜交。 (圖取自twitter.com/NobelPrize)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