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三峽市區早期由於地處山麓地帶又有溪流匯集市況一度甚為繁榮直到 日治時代 後期均有船舶運輸,碼頭地點約在目前 祖師廟 前的橋頭位置,其後因沙石淤積而不再有航運之利,發展漸趨停頓,人口數也長期停滯。 2000年代,原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獨立為 國立臺北大學 ,將總校區移至市區以北 隆恩埔 一帶,同時規劃 臺北大學城 ,形成新興社區(北大特區),人口大增,至2009年,三峽人口已突破10萬人。 2010年代,行經本地的捷運 三鶯線 動工,政府還規劃於北大特區東南側( 劉厝埔 、 麥子園 一帶)進行都市重劃,即「麥仔園都市計畫區」,惟因徵收民地、拆遷民宅導致當地居民屢次抗議,暫緩辦理 [1] 。 簡史 [ 編輯] 主條目: 三峽歷史.

  2. 先民墾殖. 明末清初渡海來臺開墾的移民坐著船沿淡水河逐漸往上游大漢溪畔的三峽地區開墾形成村落人們為了取水及灌溉方便大都住於水邊所以三峽最早開發的地區是橫溪三峽河大漢溪附近 (三峽古稱三角湧由來),後來因居住空間侷限才漸往附近山地發展。 三峽因山區範圍廣大,先民耕種之餘,上山伐木、採藤、燒炭,且三峽近山產大菁 (可製染料),又有便利的清澈溪水,故由淡水河運進布匹,造就了染布業的發展,早年三峽老街的商店就以染布業為最多。 後來有外國人發現三峽地區的山地很適合種茶,同時又有天然資源樟樹及煤礦,於是人們開始種茶、製作樟腦及開採煤礦,因此染布、茶、樟腦及煤為三峽過去最大的物產。

  3. 關於三峽的具體形成有不同說法地理地質學界較為一致的看法是距今7000萬年以前 燕山運動 中,川東和鄂西一帶形成了 巫山 等一系列褶皺山脈。 它們由西南-東北走向轉為東西走向,地勢由南向北逐漸降低。 這些山脈與北面的 巴山 之間是一個東西相對低凹的地帶,古長江的峽江段便沿此低凹帶向東流去。 而隨著該地區地殼的繼續上升,河流下切愈加劇烈,最終形成三峽。 自然景觀 [ 編輯] 長江三峽風景秀麗。 北魏 時 酈道元 《 水經注 》描述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4. 2020年12月9日 · 三峽工程被稱為自人類創造文明以來對自然進行一次最大規模的改變。 整個工程中,因需要而搬遷徙置的人口超過120多萬人,亦可說自人類自有史以來,在和平年代最大規模的遷徙,為中國歷史寫下重要一頁。 三峽移民,外遷異地,離鄉背井,告別他們的不只是土地,還有家族的根、鄉情友情和生活文化。 有人說「既是生存環境的大改變,也是一次命運大轉折。 當年不少人就是用簡單的工具將家當搬走,徒步走向心得定居地點。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根據中國新聞報道,由1993年開始,因工程而被迫移民,至2005年共搬遷安置移民120萬人。 三峽移民政策分3期,按水位綫而定,第一期是135米水位以下,第二期是145米水位以下,第三期是156米水位以下。 整個移民徙置,最受影響是重慶,超過20萬人。

  5. 在經過漫長的時間打拼後,此時海山莊的人口已初具規模,日漸繁榮。. 泉州人、 漳州 人、 客家 人都有移民,其中以泉州人最多,特別是安溪縣人。. 公元1767年乾隆32年三角湧石頭溪海山口鶯歌石中莊二甲九橋仔頭等地安溪人倡議興建 三峽 ...

  6. 其他人也問了

  7. 旅遊攻略. 三峽老街不只有金牛角,豬血糕、肉粽及手工豆花等小吃,也非常受到歡迎. 必訪「全臺最美麗辦公大樓」之稱的三峽歷史文物館. 假日何處去? 就到三峽染工坊、茶山房肥皂文化體驗館及三峽農特產文化館等特色觀光工廠來體驗三峽工藝文化. 每年農曆正月初六一起來三峽清水祖師祭共襄盛舉吧! 如何前往. 行車資訊. 國道3號→三鶯交流道→中山路→三峽. 大眾運輸. 【火車】 從臺北車站搭乘火車至鶯歌站,轉乘桃園客運「桃園-三峽」、702及三鶯線捷捷運先導公車981,即可到達三峽市區。 【公車】 1.捷運板南線至永寧站,轉搭705、706、916及三鶯線捷運先導公車981,即可到達三峽市區。 2.搭乘捷運至府中站,轉乘910公車。 3.搭乘捷運中和線至景安站,轉乘908、921公車亦可抵達。

  8. 中國水資源分佈極不均衡,長江流域耕地不足全國40%,經流水量卻佔80%以上;黃、淮、海河流域耕地也佔到40%,而經流水量僅佔6.5%;以致黃、淮、海河流域生活及生產用水極度匱乏。. 1956年,毛澤東提出南水北調設想,隨後有關專家提出三套方案:(1)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