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5月31日 · 如果不小心匯款怎麼辦? 檢察官教你最重要事. 詐騙案件層出不窮,社群平台上出現許多涉詐的投資廣告,引誘民眾匯款。 詐騙集團到底是什麼樣貌? 政府各部會都做了什麼事情? 《數位時代》防詐重點一次看。 楊絡懸. 2023.05.31 | 時事焦點. 花一個晚上時間滑臉書(Facebook),幾乎無法避開各種假冒名人投資廣告,有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張淑芬夫婦、台塑企業總裁王文淵、甚至是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就連受各界矚目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也冒名,每一篇貼文都圖文並茂,吸引民眾進一步加入「飆股群組」,若一時沒有警覺,很有可能就會受騙上當。 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冒名創立「飆股社團」,還吸引不少民眾按讚留言。 圖/ Facebook.

    • Q1:被冒用名義創立投資詐騙,該怎麼辦?
    • Q2:如果不小心在陌生網站上匯款給對方,還有機會拿回錢嗎?
    • Q3:收到不明的廣告詐騙訊息,等於個資被外流?
    • 防範網路詐騙的關鍵:保持「多懷疑、多警覺」的習慣

    台北市刑事警察大隊經濟組組長陳志峯受訪時建議,如果自己的個人身分被冒用成投資詐騙廣告,首先請截圖備存,並進一步去派出所報案登記。這樣作法的主要用意是,當其他民眾因受害損失而提告,至少還有能力證明「這些假粉專廣告,不是本人設立」。

    陳志峯說,如果民眾稍微不察,不小心在不明的網站輸入資料,甚至匯款給對方,首先也是趕緊報案,盡量讓警方在第一時間內趕緊圈存、凍結對方的帳戶,然而必須要提醒的是,現在詐騙集團的金流技術已經很便利,一旦匯款後,款項幾乎很快就被轉走,再也追不回來。 因此,他強調,不論是現實生活、或在哪個網路平台上,對於這類需提供帳戶或匯款的要求,「能不信,就不信,匯款前一定要提高警覺!」

    另一方面,多數民眾也好奇,當收到不明的廣告詐騙訊息時,是不是就代表個資已經外流了呢? 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人才培力中心主任鄭瑋接受《數位時代》採訪表示,這些詐騙訊息、電話有可能是隨機產生的號碼,並剛好與民眾的手機號碼相同,「收到不明的訊息不一定代表個資被盜用,但民眾若有進一步接觸,個資就可能落入詐騙者之手!」 也就是說,即使詐騙者這個時候還不知道接收者的真實身分,民眾仍需保持警惕,且避免點選「不明連結」,並絕對不要回覆這些訊息。 鄭瑋指出,如果民眾點選了簡訊連結或回覆訊息,很有可能連結至「偽裝網頁」,一旦民眾在這些假冒的網站中輸入如身分證字號、信用卡等個人資訊,相關個資或信用卡號就會提供給詐騙者。以下是鄭瑋提供的3大判斷祕訣:

    鄭瑋強調,民眾應養成多懷疑、多警覺的習慣,勤於查證資訊,即使稍帶疑慮,多一份確認,就可以避免自己或親友的個資被盜,或蒙受財務損失。 總結而言,民眾如果發現有可疑訊息,應直接忽略、不理會;但如果在罕見情境下需要提供資訊前,建議先透過其他聯絡方式確認,例如,收到某市政部門的簡訊,可直接使用「另一種方式」,如親臨現場確認、或打1999確認。 此外,她也提醒,民眾可安裝用來「過濾惡意網站」及「陌生來電」的工具,幫助自己提高警覺。 責任編輯:陳君毅、林美欣

  2. 2021年10月10日 · 消基會建議,超商系統應運用內部通報機制,將全國轄下可能被詐騙的情事,經常進行通報和整合,一旦發生「同一廠商、同一天被投訴發生3起可能的詐騙情事」時,便應立即將問題商家的往來案款予以凍結,並停止提供服務。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4年5月31日 · 加密貨幣詐騙占3成,每年財損53億元. 根據台灣內政部警政署最近統計,近年來加密貨幣相關的詐騙案件數量逐年攀升,2023年整年詐騙案件37,823件,其中加密貨幣相關被害案件就有11,405件,佔整體近三成,財損金額也高達新台幣53.45億元。. 隨著加密 ...

  5. 2022年11月16日 · 為避免詐騙集團利用第三方支付綁卡盜刷,金管會要求全數銀行2023年4月12日前須修改系統,日後銀行發送OTP(一次性密碼)驗證簡訊至持卡人手機,如果為綁卡驗證將載明。 場景一:釣魚網站騙走個資,到第三方支付平台綁卡,還要民眾把OTP輸入釣魚網站. 預防措施:未來發卡機構發送OTP時,將提醒消費者為綁卡驗證通知. 先前有民眾在果農臉書粉絲專頁訂購芒果,卻遇到詐騙集團偽冒果農小編,在貼文留言請民眾至連結處付款,但實際上該連結為釣魚網站,騙走民眾信用卡卡號及手機等基本資料,詐騙集團隨後至第三方支付平台綁卡,並要民眾將收到OTP輸入至釣魚網站中。

  6. 2023年7月3日 · 根據內政部統計,2022年詐騙案件近3萬件,財損金額逼近70億元,另外警政署資料則顯示,便利商店因據點密集,易成為詐騙事件媒介,又以「代碼繳費」、「幽靈包裹」、「點數詐騙」為民眾在便利商店最常遇見三大詐騙手法。

  7. 2023年5月31日 · 疫亂誘民眾線上投資,打官司討至少耗半年 觀察這2年詐欺案件,陳志峯說,投資詐騙廣告愈來愈多,主要是受疫情影響、實體活動變少,多數民眾口袋裡累積了一些儲蓄,多半認為與其擺在銀行帳戶裡,不如出來投資,「大部分被詐騙的受害人是握有存款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