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5 天前 · 高雄市是南臺灣的文化中心與近代臺灣與外國聯繫的重要窗口,其文化是在中國 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高雄港開埠後與傳入影響高雄的西方文化和日本文化融合逐步形成而兼容的產物。

  2. 高雄市行政區劃 係描述與今 中華民國 高雄市 相關之行政區劃沿革,及現今高雄市之行政區劃範圍。. 目前高雄市劃分為38 區 (含3 原住民區 ),其中面積最大和最小的行政區分別是 桃源區 和 鹽埕區 ,兩區面積分別為928.98平方公里和1.4161平方公里;人口最多 ...

    • 經歷
    • 軼事
    • 婚姻家庭
    • 榮譽與獎項
    • 主要作品

    早年生活

    民國初年,貝聿銘之父貝祖貽參與籌組中國銀行。民國四年(1915年),貝祖貽調任中國銀行廣東分行,攜妻女離開故鄉蘇州,遷往廣州市,兩年後(1917年)的4月26日,貝聿銘於廣州出生。 民國七年(1918年),貝祖貽為逃避政爭,舉家移居香港,設立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出任總經理,貝聿銘的弟妹皆在香港出生,他在香港度過童年,入讀聖保羅書院小學。 民國十六年(1927年)貝祖貽獲政府諒解,出任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經理,一家人就搬到上海。貝聿銘初中就讀上海青年會中學,高中畢業自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應祖父貝理泰要求,貝聿銘每年暑假會回蘇州,經常前往其叔祖在1917年購得的獅子林。蘇州園林的生活經驗,影響到貝聿銘日後的設計哲學:「人與自然共存」、「家庭的真正含義:內聚力和歷史」。 貝祖貽公務繁忙,貝聿銘與姊弟妹主要由母親負責照顧教養。貝聿銘之母是虔誠的佛教徒,待人熱情,交友廣闊,貝聿銘深受其影響。民國十八年(1929年)貝聿銘13歲時,母親罹癌過世,對他及其家人帶來重大打擊,其父為忘亡妻傷痛遠走歐洲,後奉派出任中華民國駐義大利公使。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8歲的貝聿銘負笈美國,先在賓州大學攻讀...

    職業生涯

    貝聿銘自哈佛大學畢業後,1948年加入地產商齊氏威奈公司(Webb and Knapp),擔任建築部總監(Architecture Director)一職。1955年,貝聿銘取得齊氏集團的協議成立I.M. Pei & Associates聯合事務所,經兩度更名後成為Pei Cobb Freed & Partners聯合事務所。事務所共從事過114件設計案,其中66件是貝聿銘負責。 貝聿銘早期的作品有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的影子,不過他不像密斯以玻璃為主要建材,而是採用混凝土,如紐約富蘭克林國家銀行、鎮心廣場住宅區、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歷練累積了多年的經驗,貝聿銘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質,作品趨向於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當以全國大氣研究中心、達拉斯市政廳,等皆屬此方面的經典之作。貝聿銘擺脫密斯風格當以甘迺迪圖書館為濫觴,幾何性的平面取代規規矩矩的方盒子,蛻變出雕塑性的造型。身為齊氏威奈公司專屬建築師,貝聿銘有機會從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設案,並從這些開發案獲得對土地使用的寶貴經驗,使得他的建築設計不單考慮建築物本身,更關切環境提陹到都市設計的層面,著重創造社區意識與社區空間,其中...

    羅浮宮金字塔批評

    貝聿銘最著名的建築設計是羅浮宮入口處的標誌性玻璃塔。然而此設計當時一度遭到巴黎社會的猛烈批評,理由是玻璃金字塔設計過於前衛,與充滿古典氣息的羅浮宮格格不入。 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在上任後,在當時的文化部長雅各·朗的建議下,想要對羅浮宮進行改造重整,於是「跳過」招標程序,親自委託貝聿銘設計,此舉引起當地人不滿,他們無法理解為何將法國歷史建築交予一名美籍華裔建築師。1984年1月23日,貝聿銘向法國委員們以投影片親自講述其構思時,被眾多委員反對,法國的主流媒體都在批評貝聿銘的設計,法國世界報上甚至刊出大字標題說,貝聿銘的金字塔將是「死亡之家」。美國《紐約時報》也嚴厲批評貝聿銘的設計是「笑話」。貝聿銘憶起那段日子時稱,在工程前期的1年是最辛苦的,有接近90%的法國民眾反對玻璃金字塔,令他走在巴黎街上總是感到不自在,彷佛是過街老鼠,遭人怒目而視。1985年4月28日,密特朗總統在法國電視台上對反對者們展開了說教,貝聿銘也做了一個一比一的金字塔模型,這一模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讓貝聿銘的設計得到接受了。金字塔後於1989年3月30日落成揭幕。

    因遭看護虐待而報警

    2015年12月13日,已屆98歲的貝聿銘報警稱被女看護埃特爾·尼古拉什維利(Eter Nikolaishvili)虐待要入院治療,導致他前臂出現「大面積紅腫及流血及瘀傷」。女看護稱是在搶奪貝聿銘手機時抓傷他,事後又聲稱她捉住貝聿銘是為防止他跌倒。紐約警察當局在事發後兩周以傷人罪拘捕艾塔·妮可拉席薇莉。2016年5月,埃特爾·尼古拉什維利與控方達成認罪協議,要完成8堂情緒管理課程,而且不可再與貝聿銘接觸。

    約翰·漢考克大廈事件

    貝聿銘的人生並非一帆風順,他曾在1976年完工的約翰·漢考克大廈(John Hancock Tower)慘遭滑鐵盧,可謂他人生最慘重的挫折。 外表披覆纖薄優雅藍色玻璃的約翰·漢考克大廈,由貝聿銘與其合作夥伴科布(Henry Cobb)設計,在1973年即將完工之際,大廈表面的玻璃開始大量脫落,貝聿銘與科布隨後迅速換上膠合板,但在他們找出原因時,已有將近3成的玻璃脫落,這對貝聿銘來說,不僅是專業上的奇恥大辱,更帶來重大的法律責任。 雖然專家後來認為,玻璃大量脫落一事,問題不在貝聿銘的設計,而是玻璃本身,但這次的挫敗已為他與合作夥伴帶來慘重損失,工程延誤近4年、費用從8000萬美元翻倍暴增至1.6億美元。貝聿銘隨後與玻璃製造商、業主對簿公堂,直到多年後才終於和解。

    貝聿銘的妻子盧淑華(Ellien Loo)是名門之後。盧淑華的父親盧炳玉(Ping Yok Loo)早年隨叔叔唐紹儀去美國留學,盧淑華的母親張氏,乃晚清最後一任駐美公使張蔭棠之女。盧淑華母親張氏的親兄弟民國外交家張謙娶了唐紹儀的二女兒唐寶璋,兩人女兒張美生嫁總統袁世凱子袁克安、張美如嫁總統曹錕女婿李伯福的親弟李亞福。盧淑華的親兄弟盧文杰娶了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侄子容顯麟的女兒容飛,容顯麟娶了民國名媛唐瑛。盧淑華與貝聿銘曾一樣到美國留學,就讀著名的女子大學衛斯理學院,兩人透過朋友介紹認識。 1938年暑期,貝聿銘去紐約度假,某天,他去中央火車站接一位朋友,在喧囂的人潮中,他遇見了盧淑華。盧淑華和貝聿銘的朋友同行,正準備去著名的衛斯理學院。當貝聿銘得知盧淑華要去波士頓衛斯理學院讀書時,熱情地詢問盧...

    學術

    1. 1940年,麻省理工學院「阿爾法羅池獎章」(MIT Alpha Rho Chi Medal) 2. 1940年,麻省理工學院獎學金(MIT Traveling Fellowship) 3. 1940年,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師學會獎章」(MIT AIA Medal) 4. 1951年,惠爾賴特遊學獎學金(Wheelwright Traveling Fellowship) 5. 1975年,獲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終生院士 6. 1978至80年,當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首位建築師背景的院長 7. 1979年,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校長院士 8. 1984年,成為法蘭西藝術院(L'Académie des Beaux-Arts de France)外籍院士 9. 1993年,獲選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名譽院士 10. 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

    專業

    1. 1961年,美國藝術文學院「阿諾·布魯納獎」(The Arnold Brunner Award) 2. 1963年,美國建築師學會紐約分會「榮譽獎章」(The Medal of Honor) 3. 1970年,美國波士頓國際學院「金門獎」(Golden Door Award) 4. 1976年,美國「湯瑪斯·傑佛遜記念獎章」(The Thomas Jefferson Memorial Medal),表揚其「對建築領域的卓越貢獻」(for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5. 1978年,美國室內設計師協會「埃爾希·德·沃爾夫獎」(Elsie de Wolfe Award) 6. 1979年,美國藝術文學院「建築學金獎」(The Gold Medal for Architectur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7. 1979年,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AIA Gold Medal) 8. 1981年,法國建築學院「建築學金獎」(La G...

    勳章

    1. 1984年,獲法國政府授與藝術及文學勳章司令勳位 2. 1988年,獲法國密特朗總統授與法國榮譽軍團勳章騎士勳位 3. 1993年,升格為軍官勳位 4. 1986年,獲美國總統隆納·雷根授予的自由勳章(Medal of Liberty) 5. 1988年,獲美國總統隆納·雷根授與美國國家藝術勲章 6. 1992年,獲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授與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1956年-1963年:臺灣臺中市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與陳其寬共同設計,由陳其寬執行)
    1961年-1967年: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梅薩實驗室
    1962年:加拿大蒙特婁聖瑪麗城廣場
    1967年:香港中文大學校園設計(外聘顧問)
  3. 基本資訊. 擁有友好城市的城市或地區數:16+. 相關國家數:36+. 友好城市數:76+. 臺灣省 [ 編輯] 主條目: 臺灣省姐妹州介紹. (註:本條目不含下轄縣) 相關國家數:1. 友好城市數:42 [1] (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 網際網路檔案館 ) 臺北 [ 編輯] 主條目: 臺北友好城市或姐妹城市列表. 相關國家數:37. 友好城市數:51 [1] 新北市 [ 編輯] 相關國家數:4. 友好城市數:10. 區公所締結. 新北市轄下的市轄區中, 板橋區 (時為板橋市) [2] 和 永和區 (時為永和市)與以下城市締結姊妹市。 桃園市 [ 編輯] 相關國家數:12. 友好城市數:34. 市政府締結. 區公所締結. 桃園市各區與以下城市締結姊妹市 [3] 。 臺中 [ 編輯]

  4. 查文文化 (英語: Chavín culture ), 前哥倫布時期 秘魯 高度發展的早期文化。. 公元前900—公元前200年為興盛期。. 其藝術影響力遍布今秘魯北部及中部。. 「查文」源自 查文德萬卡爾 遺址。. [1] 以一個巨大的長方形石塊 蘭松 為中心構築成的神廟群居於城中心 ...

  5. 哥倫布大交換由克羅斯比提出,泛指自大航海時代始,美洲(新世界)與歐洲、非洲和亞洲之間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因其自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後一直進行,故命名為「哥倫布大交換」。

  6. 衛克斯那藝術中心在1989年11月開幕,以零售商Limited BrandsInc.創辦人萊斯·韋克斯納的父親來命名。因為他是中心的最大捐助人。衛克斯那藝術中心是由建築師彼得·艾森曼所設計的首個公共建築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