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如何得到這個答案? 民意調查都有主題,想了解特定人、事、物的民眾意見或行為,「問卷」是民意調查用來探知答案、蒐集資料的測量工具。 理想狀況是設計一組問題後,能直接得到解答。 然而,問卷設計看似簡單,卻常常充滿了陷阱,這些陷阱有可能是無心也可能是有意的,都會影響到調查的結果。 更有甚者,是調查者透過問卷設計來操弄民調的結果,使得這些數字不再是單純地呈現民眾的真實意見,而被當成達成特定目的(如政治鬥爭)的工具或手段。 以下簡單說明幾個很常遇到的陷阱題: 1. 一題多問:同一個問題裡包含了一個以上的問題, 到底要回答哪一個? (1)請問您對於本餐廳的服務品質與餐點口味,滿不滿意? 服務品質與餐點口味事實上是兩個問題,這 2 個的滿意程度可能是不一樣的。

  2. Deepfake技術在社會上引起的震撼不僅來自於逼真的生成能力。 事實上,Deepfake背後隱含的社會和道德問題遠超過技術成就。 偽造的影視訊和聲音可能會被用於詐騙、誹謗、政治操作等不正當目的。 當我們深入探討各種可能危害時,會發現到潛在的威脅遠遠超出一開始的想像。 1.隱私與名譽的傷害: Deepfake技術可以仿造任何人臉,這意味著無辜的人——特別是公開影像眾多的知名人士——可能會被置於不真實的場景中,進而造成名譽上的傷害。 例如公眾人物可能被偽造為參與某些不道德或非法的行為,而普通人也可能成為詐騙的目標。 2.政治操作和偽造新聞: 在政治領域,Deepfake技術有可能被用來製造假新聞或偽造政治人物的言論和行為。 這不僅可能誤導選民,還可能對選舉結果產生重大影響。

  3. 另一個進階應用為人臉識別」(recognition),用來辨識人臉的身分為何此技術需要事先建立資料庫蒐集每個人員的臉部特徵因此常引來隱私權的爭議本文將探討人臉偵測的原理並說明可能遇到的潛在問題。 傳統人臉偵測的原理

  4. 2022年12月13日 · AI所使用或生產的資料其實不一定都能直接或間接辨識個人。 依據臺灣的《個人資料保護法》規定,能直接或間接辨識個人的資料,包含姓名、出生年月日、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護照號碼、特徵、指紋、婚姻、家庭、教育、職業、病歷、醫療、基因、性生活、健康檢查、 犯罪前科、聯絡方式、財務情況、社會活動等。 但即使不能辨識個人,收集到的資料仍會遇到有無著作權且獲得授權、是否洩漏國家安全或核心科技所保護的機密資訊、有無中毒或被駭客攻擊等值得關注的法律與資安問題。 這些能辨識個人的資料,若資料當事人未能自主管控或隱私外洩,不但可能造成當事人身心、名譽、財產等傷害,AI系統開發或使用單位也有違法之虞,社會大眾可能會逐漸不信任甚至抵制AI的發展及應用,因此資料治理在AI來臨的時代格外重要! 有關個人的資訊常見蒐集管道.

  5. 1.人別鑑定: 如果遇到重大災難無名屍體或失蹤人口的情況依據牙齒的形狀大小排列修復例如牙冠植牙牙套等特徵以及牙科記錄例如X光片牙科影像等),以確認死者或失蹤者的身分。 2.犯罪現場採證分析: 如果在犯罪現場發現被咬過的物體或咬痕,同樣可以根據齒痕的形狀、大小和牙齒的特徵,推測嫌犯的身分、咬合力度、可能動作等。 咬痕是一種特殊的證據,因為每個人的牙齒和咬合方式都不一樣,所以如果受害者或嫌疑人的咬痕和某個人的牙齒特徵相符,就能作為偵查的依據。 3.推估生活環境: 透過檢查和分析牙齒的發育情況和磨損程度,能夠得到關於年齡、性別、飲食習慣、牙齒疾病、口腔病理等資訊,這些資訊能幫助我們辨識遺體、確定當事人的身分、解釋死因、重建受害人或犯罪者的生活方式、推論社會經濟狀況等。

  6. 文章專區. 2019-11-01 重返犯罪現場─從勘查、蒐證側寫人格特質與動機 599 期. Author 作者 曾春僑/臺灣警察專科學校科技偵查科副教授。 犯罪學 人格特質 行為科學 犯罪手法. 性變態、連續殺人與無差別殺人事件等名詞,除了手段特殊吸引大眾目光外,亦常成為影視媒體關注焦點,如1888年倫敦東區一帶著名的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圖一),其誇張的開膛、割喉等行為,加上未能偵破,始終讓該案蒙上一層神秘面紗。 除了手段兇殘外,該案件背景發生在報業快速發展時期,因此也被認為是第一件經由「媒體」大量宣傳後「形塑」的連續案件。

  7. 9900萬年前的琥珀中發現最小恐龍. 今(2020)年3月緬甸地區發現一顆9900萬年前的琥珀中,藏有一具體積極小的中生代恐龍化石,是目前發現最小的恐龍頭骨化石,也是從未發現的全新物種,名為寬婭眼齒鳥 (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1970年創刊的《科學月刊》,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