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8月27日 ·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电影改编自伊朗女插画家Marjane Satrapi的同名漫画,以自传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反映了伊朗的社会变迁。. 影片一开始,Marjane来到机场。. 她戴上能遮住面部的纱巾想要回家,但因为没有签证,不得不一个人坐在候机大厅一根接着一 ...

  2. 2013年8月13日 · 2013-08-13 13:24:28. 电影《我在伊朗长大》原著作者玛嘉·莎塔碧,在出版的漫画序言中谈及自己的创作初衷时说:「人们谈起这个伟大的文明古国(伊朗曾经就是波斯),总是将她与原教旨主义、狂热主义和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 我作为一个在伊朗长大的伊朗人 ...

  3. 2007年5月23日 · 我在伊朗长大的剧情简介 · · · · · ·. 电影改编自伊朗女插画家Marjane Satrapi的同名漫画以自传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反映了伊朗的社会变迁。. 1979年之后,伊朗发起了伊斯兰教革命,社会动荡不安,革命的失败更使伊朗失去民主的希望,日渐保守 ...

    • (129.4K)
    • 剧情 / 动画 / 传记
    • 文森特·帕兰德 , 玛嘉·莎塔琵
    • 96
  4. 2020年11月25日 · 伊朗还有一群直接给以色列卖命的叛徒伊奸,要么是被金钱收买,要么是仇视共和国的历史反革命余孽。在本剧中这伙卖国贼的下场是最惨的,无一例外全部死于非命,甚至包括被他们的主子杀人灭口。最后提一下伊朗国家安全战线上的几个角色。

  5. 2014年6月5日 · 伊朗封建得很,大街上不让非婚男女近距离接触,于是两人一激动结了婚,可惜没过多久她又觉得不爱了,就离了。 再然后她来到了法国,她在这里定居,幸福地生活。 我翻过导演的照片,是个漂亮的女人,非常漂亮。

  6. 2020年5月17日 · 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看影片中伊朗的异质化是由美国权利话语所创造和建构作为野蛮行为的证据而被生产出来的。 这里并不是说伊朗的行为不存在,但当它出现在美国再现的系统内时,便被赋予非常特别、非常有力的作用,并根据事先安排好的有利于美国文化殖民需要的方式被定义。 事实上,在此次事件中,伊朗的行为是值得同情的,而美国才是存有道义劣势的一方。 因为伊朗革命的根源是美国觊觎伊朗的石油资源、企图巩固自己在中东的战略地位。 若非美国扶植傀儡政权,堂而皇之地干涉伊朗内政,就不会引起伊朗的民愤,所以人质危机的发生完全是美国自食其果。

  7. 2022年4月11日 ·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节译CC文章存档. 节译自Criterion Collection 专栏文章,有调整改动。 1989年秋天伊朗杂志Sorush报道了一起不同寻常的案件一个穷人因向德黑兰北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冒充自己是著名电影导演莫森·玛克玛尔巴夫Mohsen Makhmalbaf)而被捕。 尽管被告侯赛因·萨布齐恩(Hossein Sabzian)收了阿汉卡赫(Ahankhah)家一些钱, 但他的主要作案动机并不是出于经济原因。 相反,他和阿汉卡赫一家都很热爱电影 。 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萨布齐恩在冲动下,对自己的身份撒了个谎,之后他就似乎迷上了这种让人产生错觉的欺骗。 冒充知名大导期间,他答应让那家人在自己下一部电影中出演角色,并为他们指导、排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