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中元節是東亞文化上在農曆 七月十五的傳統節日。 本來中元節所在的孟秋月是天子以新收成的五穀,進獻於宗廟的時節。 佛教傳入後以此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道教則置為中元節,是地官赦罪日。由於佛道二教的影響,加上東亞巫覡宗教及民間信仰習合,中元節所在的月份成為了鬼月。

  2. 中元法會普渡的祭拜方式主要有三種: 「三案式」:分為上案( 地藏菩薩 、 觀音菩薩 、 地官大帝 、 救苦天尊 與眾 神 佛 ,只放素食、水果)、中案( 普渡真君 ,只放素食、水果)、下案( 好兄弟 ,可放牲禮、 罐頭 、 泡麵 等)。 一共擺放三張神案,紙錢、祭品各異。 此種儀式繁瑣。 「兩案式」:僅供奉 普渡真君 (普渡公)神案、 好兄弟 神案。 這是折衷的結果。 「一案式」:先祭祀完普渡真君,燒完四色 金紙 後,再呼請 好兄弟 加以祭拜。 改良方式有「一案兩爐式」,壇首擺放普渡真君香爐,壇中擺放 好兄弟 香爐。 先向真君頂禮,拜完後再拜好兄弟的香爐。 臺灣 今日由於商業社會,幾乎皆以 罐頭 、 泡麵 、 零食 、 白米 等能久貯之物為主,而 牲禮 、五味碗也愈來愈少見。

  3. 祭文 是為 祭祀 儀式所寫作的文章內容視乎祭祀的性質有所不同。 例如感謝神明、祭奠死者或追懷感念等。 祭文最早可追溯至漢代。 人們寫祭文,習慣以「維」字開頭,維只是助詞。 其辭性又有散文、韻語、儷語,韻語又有四言、六言、雜言、騷體、儷體等。 袁枚 的《祭妹文》便是駢體文。 《 文心雕龍 ·祝盟》稱:「若乃禮之祭祀,事止告饗;而中代祭文,兼贊言行。 祭而兼贊,蓋引神而作也。 」祭文也可能是多人的創作,例如 馮琦 去世時,門生、友人多作祭文,為他寫祭文的人就有 莊天全 [1] 、 溫純 [2] 、 王錫爵 [3] 以及 于慎行 [4] 等人。 胡適提倡白話文運動,可是他寫的《先母行述》仍是一篇文言文。 逸事 [ 編輯]

  4. 大部分三期普渡的普通道徒在向政府寫下保證書,登記退道後被從輕處治。部分三期普渡殘餘分子趁機潛伏下來,伺機圖謀復國。1980年代初期,部份三期普渡殘餘分子擁立石頂武之子石金鑫為帝,重建大中華佛國,旋即遭到鎮壓 [8] [9]。 參考資料 [編輯] ^ 來源:網易歷史.

  5.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11月15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 "約翰·普渡" — 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 ),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6. 面燃大士 或 面然大士 (然是燃的古字),又稱 焦面大士 、 焰口鬼王 ,原為 佛教 護法 ,後成為 道教 的著名 神祇 ,俗謂「 大士爺 」、「 大士王 」、「 普渡公 」或「 普渡爺 」。. 原在佛教中是形容「顏面被火燃燒的鬼王」,是 觀世音菩薩 的 化身 [1] [2 ...

  7. 內容 [編輯] 祭或祭祀從內容上包括場地儀式祭文祝禱詞)、祭品等內容儀式有祭禮祭典; 節日,有祭典、祭日、廟會; 對象,祭亡靈、祭天地、祭神靈(神和世界萬物),有祭祖、祭烈士、祭死難者; 手段有活祭牲祭包括活人祭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