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不能沒有你》是台灣導演戴立忍編劇導演的一部電影,取材於2003年一則台灣單親父親抱女兒欲跳天橋的社會新聞。 [1] 在拍攝過程中, 戴立忍 大膽起用非職業演員 [2] 。

  2. 2009年7月16日 · 片名:【不能沒有你】(No Puedo Vivir Sin Ti) 導演:戴立忍. 演員:陳文彬、趙祐萱、林志儒. 上映日期:8月14日. 搶先在台北電影節觀賞本片,映後座談時我當場問了戴立忍導演一個問題,這部改編社會真實事件的電影,在最後一場戲留下了意味深長但又有些曖昧的處理,究竟它是精心設計,或者是個美麗的巧合? 整個問題全長是這樣的:「本片開場打上大字卡『改編真實社會事件』。 因此我請問導演拍攝本片是傾向客觀地去忠實事件,還是用自我的觀點去重新解讀? 這部片以黑白電影手法結合寫實題材,形式上既像義大利新寫實電影,但影片在音樂使用等地方又聯想到日本傳統電影,比較通俗而抒情。 本片的結局那場戲,男主角與女兒重逢,但他們肢體沒有接觸,我相當喜歡這個安排,但也因此想問導演為何如此安排?

  3. 《不能沒有你》是台灣導演戴立忍編劇導演的一電影,取材於2003年一則台灣單親父親抱女兒欲跳天橋的社會新聞。 [1] 在拍攝過程中, 戴立忍 大膽起用非職業演員 [2] 。

  4. 2017年1月19日 · 導演透過原本的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不能沒有你》,除了加強故事內容本身的說服力道之外,雖然修改了部分事件內容,但是依然能夠令觀眾接受。

  5. 「最窮」的最佳劇情片. 2009年金馬獎,和《不能沒有你》共同角逐最佳劇情片的另外四部電影都來自對岸,陳文彬說其中兩部耗資上億新臺幣,他不諱言現在的國片很難有這種預算。 僅花了六百萬臺幣拍攝的《不能沒有你》擊敗強敵,與其說是「爆冷門」,倒不如說是證明「好電影不是用錢就能砸出來」。 陳文彬笑著「勸退」懷抱電影夢的青年們:「電影人就是『粗工』……就是『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畜牲用』。 」在2005年辭去公家機關主管的陳文彬,從最忙時要一天工作二十二個小時的場務開始做起,又有兩年的時間都在專心寫劇本,完全沒有收入,是什麼在支撐著他拍電影的決心? 陳文彬說,他年輕時有三個夢想:流浪、混黑道、拍電影。 「但是現在結婚了不可能去流浪,要混黑道也太老了,只剩拍電影好像還可以實現。

  6. 2021年11月29日 · 2009年在台灣上映的電影《不能沒有你》 ,改編自2003年震驚社會的新聞事件。 一位台北的單親爸爸由於無法為女兒申報戶口,以至於影響幼女上學,四處求助無門,絕望地決定抱著5歲女兒,從台北火車站前的天橋跳下來,幸虧警員及時趕到現場,阻止這 ...

  7. 不能沒有你 預告. Share. 導演:戴立忍. 原自2003年真實社會事件的《不能沒有你》是部極其寫實的電影,整部電影的形式語言、對白與場景,都盡量貼近真實的狀態。 也因如此,我們沒有看到什麼電影美學的經營,因為這不是電影的目的,唯一的形式特色是整部電影運用灰階的色調,為的是傳遞嚴肅的語彙、反映社會議題的現象。 這個社會當然有很多底層的弱勢族群,但重要的是我們的社會體制能夠為弱勢者做些什麼?因為不若掌握資源與權力的階層,弱勢者更需要國家機制的介入。 一個弱小、沒有社會影響力的人物,受限於法律制度而走投無路之下,最後透過新聞媒體的曝光才受到關注,電影中主角與女兒之間真摯的感性親情,對比公部門的冷酷官僚,諷刺意味十足。 這部電影是公民教育的最佳素材,那些不幫忙主角的人就是萬惡的嗎?

  8. 不能沒有你》自然流露底層小人物的困境,男主角天橋上一句:「社會不公平啊! 」道盡社會邊緣人物壓抑的心情。 2003年一則新聞「父親抱著女兒跳天橋」,超過六個台灣電視台做了實況轉播,過程長達二十分鐘。

  9. 2010年2月22日 · 不能沒有你》技術上雖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情感真摰、挖苦有的放矢,瑕不掩瑜。 真的要談什麼是邊緣化嗎? 應該放眼像武雄父女,這些媒體及電視觀眾過目即忘的小人物。

  10. www.wikiwand.com › zh-tw › 不能没有你不能沒有你 - Wikiwand

    不能沒有你》是台灣導演戴立忍編劇、導演的一部電影,取材於2003年一則台灣單親父親抱女兒欲跳天橋的社會新聞。 在拍攝過程中,戴立忍大膽起用非職業演員。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