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今(2024)年元旦,日本的石川縣能登半島發生了一起大地震。 除了當地災情嚴重外,國內各家媒體在報導時因為引用資料來源的差異,出現了以美國地質調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USGS)報導的7.5,以及日本氣象廳公布的7.6。 臺灣新聞因而深入探討不同地震規模計算方式的差異,筆者因長期耕耘地震科普傳播,樂見媒體開始探究地震規模的意義,以及各國採計上的差異。 因此希望藉由本篇文章延伸說明,帶領讀者認識不同規模量度方式對於科學家、政府、防災單位的意義與應用。 2024年能登地震造成輪島朝市的大範圍火災。 (国土地理院,地図・空中写真閲覧サービス) 從芮氏規模與震矩規模的發展談起. 「地震的大小」一開始並不容易定義,因為小地震與大地震的能量差異其實非常大。

  2. 本次火災除了樓梯間之外還同時包含電梯間由於因維修而從5~ 9樓皆為暢通狀態等於有兩個煙囪因此會擴大熱對流的效果。 2. 煙囪效應發生時,當火場內外的溫差越大時,則內外壓力差越明顯, 導致上升的熱氣流更加旺盛。

  3. 引發超過30公尺高的大海嘯,並造成房屋倒塌和核電廠、煉油廠起火,二萬多人失蹤死亡,滿目瘡痍,慘不忍睹,甚至包括台灣、紐西蘭、智利等太平洋沿岸30多國也都發布海嘯警報。 此外,更令人心驚的是核電廠爆炸起火,輻射外洩,恐釀成人類浩劫,不僅喚起了台灣全民及政府的災害警覺,也觸動了我們的危機神經。 反觀台灣,同樣地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歷年來遭受許多重大的災害性地震。 1999 年的921地震造成2456人死亡,房屋毀損達10 萬6685 棟;這些地震提醒我們在劇烈的板塊碰撞帶上,未來仍可能再次面臨類似921 之大地震,這是我們應有的認知,也就是,地震是台灣居民無法避免,勢必一再發生,而且必須面對的重大天然災害。

  4. 顏誠皜2018年於成大土木工程學系取得碩士學位,目前任職於土木工程相關單位。 地震 阻尼 周期 建築結構物. 大地震往往會造成嚴重的災害,而災害可區分為直接性與間接性。 直接災害包含山崩、地陷、岩層液化、海嘯與地面斷裂;間接性災害則因地震,造成管線破裂、火災與水庫壩體遭受破壞而引發的洪災等,在強烈地表振動下,使建築物毀損、橋梁斷裂與道路坍方也屬此類。 另外,當斷層產生錯動時,若建築物正好跨越斷層帶會受到強烈的拉扯作用,造成嚴重的扭曲或斷裂,建築物倒塌或受損的風險提高。 臺灣處於地震帶,大小地震不斷,因此建築在抗震議題格外重要。 地震對建築物的反應—— 搖晃程度取決於週期與阻尼.

  5. 今(2019)年7月西伯利亞森林大火,3百萬公頃森林過火,就是一件典型的夏季野火新聞,但到8月中旬,卻被大半位處南半球的巴西亞馬遜熱帶雨林火燒取代,加上名流在社群媒體如推特、臉書上的議論,堪稱罕例。 每年夏天巴西都會有農民燒墾,為什麼今年特別被關注? 未破壞的雨林沒有起火. 今年8月19日,火燒的濃煙飄進了南美最大城聖保羅市,蔽日濃煙讓白晝變黃昏,濃煙其實是來自農民引火的農牧場,森林早在幾個月前被砍伐了,並非活生生的綠色雨林。 熱鬧的媒體報導與名流議論中,透露了人們關心亞馬遜熱帶雨林的事實,但普遍誤解火燒現象與濫用資料,例如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說世界上20%的氧氣由亞馬遜森林提供,亞馬遜熱帶雨林這個「地球之肺」正在燃燒,好似人類即將缺氧。

  6.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時不時會看見一些火災或化學物質爆炸的報導。 其實不論是燃燒或爆炸,都與化學中常見的「氧化還原反應」有關。 在理解燃燒和爆炸的氧化還原反應之前,先讓我們來認識與它們有關的氧化和還原,以及何謂氧化還原反應?

  7. 除了現今常見的防震準備與對防震教育的落實如何改善地震保險機制應該是另一件需要大家重視的焦點就如同常見的意外險醫療險或火災險透過地震險的規劃可以分散坐落在地震發生高風險區中建物的損害風險

  1. 相關搜尋

    台南佳里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