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12月16日 · 中醫辯證. 高血壓病因多源自肝、腎陰陽不平衡,最常見包括以下幾種: 1.肝陽上亢:常見於初期高血壓病人,主要症狀有緊張、易發脾氣,因為肝火上升而經常覺得眩暈、口乾舌燥,有些人會有便秘問題。 對治方法:潛陽清熱降火,常用藥方為龍膽瀉肝湯、鎮肝熄風湯。 2.陰虛陽亢:患者常焦慮、睡眠不足或品質不好,因此損傷肝陰、腎陰,對治方法:滋陰為主,常用藥方有天麻鉤藤飲,杞菊地黃丸。 3.痰濕阻逆:常見脾胃功能失調,運化能力不好,久了就形成痰濕、痰濁,如喜歡吃冰冷寒涼的食物、經常便秘的人、長期缺乏活動等,對治方法:健脾化濕為主,常用藥方為溫膽湯,並可吃四神湯健脾胃。 4.血瘀:常見攝食過多油膩食物,血脂肪太高,代謝不良,形成經絡阻礙。

  2. 2021年11月12日 · 現代中醫不認為可以單純針對高血壓」這個訊號去做治療,卻可以透過改善相關一組症候群(例如:眩暈、頭痛、頭重、口渴、便秘),高血壓也隨之恢復正常,這一組症狀稱之為「證候」。

  3. 2009年10月1日 · 中醫對治療高血壓的想法和做法,與西醫不大相同。 西醫主要以藥物降低、控制「血壓升高」的症狀,而中醫則是把診治焦點放在「造成血壓升高的原因」上,例如作息不正常、長期睡眠不良,造成「陰虛陽亢」,或代謝不良而成「痰濕阻逆」,然後針對不同原因,給予治療方法,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針傷科主任陳萍和表示。 血壓升高,其實是身體發出一個警訊,提醒你某個部位出現了阻礙停滯,造成另外一些地方得不到充足的血液養分,所以,身體必須升高血壓,加緊送出更多血液到缺乏的地方,如果不找出原因並解決它,只是用藥物想把血壓「壓」下來,可能短時間很快獲得降壓效果,但無法根本改善高血壓問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主治醫師黃裕昌認為。 感冒、睡不好、壓力大造成血壓升高.

  4. 2023年5月14日 · 現代醫學對高血壓的治療方法包括生活方式改變(如飲食調整、體重控制、適度運動)、藥物治療(如利尿劑、血管擴張劑、β受體阻斷劑等)以及其他輔助治療(如減壓技術、心理治療等)。 然而,一些人尋求中藥作為替代治療方式,以幫助降低血壓。 在接下來的部分中,我們將深入探討中藥在降低高血壓中的角色和潛力。 降血壓中藥 的關聯. 中藥在中國悠久的醫學歷史中佔據著重要地位,並且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疾病,包括高血壓。 中藥 與 降血壓 的關聯可追溯到古代,當時中醫師已經開始使用多種草本植物和天然成分來調理血壓。 中藥對高血壓的治療方式通常是多維度的,它們不僅可以針對症狀進行治療,還能調節整體身體狀態,以達到長期穩定的降壓效果。 常見的中藥降壓劑型包括中藥湯劑、中藥丸劑、中藥顆粒和中藥貼敷等。

  5. 2022年7月7日 · 中醫治療高血壓以調整患者全身之平衡、改善不適症狀為主,中醫師會依據患者個別體質不同,以「辨證」方式,再配合現代降壓中藥研究「辨病」思路,給予患者最適合的中藥處方或針灸治療,改善不良體質,讓血壓自然漸趨平穩。

  6. 2023年2月8日 · 中醫如何治療高血壓?. 中醫治療 高血壓 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藥治療、 針灸 治療、 推拿 按摩等多種方式。. 具體治療方法如下,一、中藥治療,中醫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體質特點,選用具有降血壓作用的中藥方劑,如桑葚、金銀花、菊花、丹參、山楂 ...

  7. 中醫對治療高血壓的想法和做法,與西醫不大相同。 西醫主要以藥物降低、控制「血壓升高」的症狀,而中醫則是把診治焦點放在「造成血壓升高的原因」上,例如作息不正常、長期睡眠不良,造成「陰虛陽亢」,或代謝不良而成「痰濕阻逆」,然後針對不同 ...

  8. 現時中醫主要將高血壓分為六大證型:肝火上亢、心腎不交、陰陽兩虛、肝腎陰虛、氣虛血瘀、痰濕阻絡,不同症型的表徵及選擇降血壓中藥的原則亦各異。 有不少藥理研究發現,部分中藥對血壓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對改善血管收縮、血液循環、心肌代謝、心律等作用顯著,如黃芪、枸杞、雞血藤、杜仲、丹參能抑制血管收縮系統;淫羊霍能抑制內皮素;山楂能降低外週血管阻力;龍眼參能降低心率等。 此外,又有研究指,天麻鉤藤飲能減輕因肝陽虛亢導致的頭痛,增加腦血管流速等。 凡此種種,不論單味中藥或複方中藥都對降血壓有顯著效果。 降血壓中藥 茶飲及食療推薦. 除了針對已罹患高血壓人士的降血壓處方中藥外,也可以透過日常茶飲、食療降血壓: 一)降血壓中藥茶飲. 降血壓中藥茶飲1:黃芪黨參茶. 材料:黃芪10克、黨參10克、水500ml.

  9. 中醫治療高血壓,和一般療法不同的是中醫對待高血壓的看法並不一樣。 很多人把高血壓視為疾病,但正如上邊提及,以現代研究的方式仍然無法得知高血壓的「病因」為何,所以比起「疾病」,高血壓其實更接近一種「病徵」,這和中醫治療疾病的角度不謀而合。 中醫看病,講求的是「辨証論治」,以簡單的方式來說,中醫把所有疾病都分為表、里、寒、熱、虛、實、陰、陽等。 以流感作為簡單的例子,不同病毒引起的流感需要用不同的疫苗或抗生素;但如果以中醫的方式治療,則取決於病人的表現,例如發熱嚴重的是「風熱証」,怕冷明顯的是「風寒証」,即使致病的病毒並非相同,並不一定會影響中藥的效果。 這種治病的方式使中醫在無法確定病因或致病因素時,仍能發揮一定的療效,這就是中醫的特點之一。

  10. 防治高血壓 中醫有良方. 根據筆者多年臨床觀察和研究,從中醫角度來看,造成高血壓的原因主要是心臟功能減退,包括冠心病或冠狀動脈動硬化,心泵血輸出力減退導致細胞缺血缺氧。. 由於毛微細血管收窄;飲食不節者血糖、血脂、膽固醇高導致血管硬化 ...